第一章 《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形成
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等因素。《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也是在一定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下形成的,要深入研究它,必须要探究这些因素。
第一节 《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历史时期
公元 1279 年,通过长达七十年的军事征服,元王朝终于完成了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它是以蒙古贵族为首,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参与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元代鲜有“太平盛世”时期的景象,社会动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表现。蒙古贵族们利用颁布的政策法令来巩固和维护其特权的统治,而这些带有明显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除造成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间的矛盾,也造成了被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元代法定的种族四级制,将全国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他们在法律、赋役、选举等各个方面有着差别的待遇。首先,元代政权官吏主要由蒙古人、汉人、色目人组成。在组成形式上,蒙古人高踞于各级政府的权力顶端,汉人及色目人则只能负责具体的政务,规定“中央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与监察机关御史台的正长,除特殊的例外,都是不让汉人担任的”,“汉人最高只能充右、左丞或参知政事”。这既在职权上相互牵制,起到了对汉人的防范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民族官僚集团间无休止的激烈争斗。其次,武器与军政的管辖职位专有蒙古人任职,鲜有色目人,而汉人与南人是绝不允许担任此官职。明确规定“丞相奏事内廷,若有关兵机,虽位居右、左丞或参知政事的汉人,均须回避。”第三,选官入仕上的民族差等待遇。元代入仕的途径主要分为怯薛、科举、承荫和吏员升迁四种。这些看似公正的选官途径,实则暗藏玄机,或多或少都存有民族差等待遇,如怯薛制度,除蒙古和色目人之外,汉人与南人根本无权享有。与此同时,元代科举制度也有偏帮蒙古和色目人之嫌,譬如蒙古和色目人应试仅有二场,而汉人和南人却有三场,甚至在公布的出榜名单上,也体现着种族歧视,“蒙古、色目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以元代尚右也,而殿试第一人,则必属之蒙古人。”不仅如此,连刑罚的严宽程度都体现出不均等的现象。................
....................
第二章 《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体系
在双重矛盾交织和政局黑暗的背景下,《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的形成无疑是张养浩的一个理想诉求。他希望通过官员提高自律意识,加强严以律身,广施惠于民,以减轻百姓的痛苦。本章主要围绕着行政伦理观、行政主体道德养成及以德施政三方面对《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进行分析论述。
第一节 《三事忠告》行政伦理观
当代的行政伦理观是“公共行政主体和国家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是其公共行政生活的伦理实践与行政伦理观念的凝洁与升华,并具体表现为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活动现象、行政伦理意识现象与行政伦理规范现象。”行政伦理观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有着价值导向的作用。《三事忠告》的行政伦理观是张养浩实际从政经历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等在官德方面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在廉政、勤政和待僚三个方面。
一、“不守廉,是不自爱”的廉政观念
自古以来,为官者能否清廉是评价其称职与否的主要标准。《晏子春秋》提到:“廉者,政之本也。”《管子》将“廉”视作“国之四维”,认为“廉”是维系国家安定的纽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届领导人更将反腐倡廉作为首要任务反复提出。廉洁对于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事务的行政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廉政是行政伦理观中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定位,也是《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恪守公廉是张养浩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他认为不能保持公正廉洁,就是不自爱。《三事忠告》载:“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自不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厥心溪壑,适以自贼。”《三事忠告》将“守公廉”与“自爱”相联系,认为如果不能做到公正廉洁,实际上是不爱惜自己,贪心会像沟壑一样无法填满,迟早会将自己毁掉。正如唐太宗所言:“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张养浩与唐太宗都从“不守廉”导致的严重后果出发强调为官者保持廉洁的重要性。
在强调官员应恪守“公廉”的基础上,《三事忠告》进一步指出“守公廉之心”的具体要求,主张为官者保持廉洁不仅要做到严以律己,更应严以律他。这也体现张养浩廉政观的独特之处。....................
....................
第二章《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体系...........................18
第一节《三事忠告》行政伦理观......................................... 18
一、“不守廉,是不自爱”的廉政观念............................ 18
二、“治官如治家”的勤政意识...................................... 21
三、“各守涯分”的同僚相处之道...........................................24
第二节《三事忠告》行政主体道德养成说................................26
一、“善自修”是关键................................................ 27
二、“风宪”示教为辅...............................................29
第三节《三事忠告》以德施政论............................31
一、“博施兼善”的施政理想.....................31
二、“举天下之贤”的施政保障.........................33
三、“宣化”、“慎狱”的施政方略........................36
本章小结........................................... 38
第三章《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评析.............39
第一节《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39
一、宣扬“纲常”、“尊卑”的封建伦理观.......................39
二、崇尚“天命”、“鬼神”的唯心主义论.................. 40
第二节《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41
一、树立行政人员“禁家人侵渔”的廉政观念................. 41
二、倡导公职人员“悉心询访”的勤政精神......................44
三、强化行政领导“敢于负荷”的责任意识....................... 46
四、确立“公天下之心,举天下之贤”的用人思想..............48
五、以“各安其分”构建行政组织和谐的人际关系.............50
结 语
*********同志曾在中央党校 2011 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历史。他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行政伦理建设是有所裨益的。中国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治国理政的书集也浩如烟海。《三事忠告》称不上历史巨作,也鲜有人知晓。但作为元代一部吏治专著,《三事忠告》以张养浩亲身从政经历融合儒、道的理论思想,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和中央官员的从政之道逐一阐述,其涵盖之全面、见解之深刻,为其它政论专著作所少有。当然,《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张养浩所处的时代关联甚密,而元代双重矛盾交织、政局混乱等历史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情形相差甚远,故有些思想存在历史局限性,不能为今所用。但书中所提到为官者所应具备的行政伦理观、官员道德修养的途径、以德施政等思想仍具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尤其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更有着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三事忠告》行政伦理思想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三事忠告》,张养浩,行政伦理思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