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口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了更加强调“民生”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此对应,作为政府实现国家治理模式转换的物质载体和重要手段—财政政策也在发生转变,财政支出由经济建设型转向了公共服务型,强调对弱势群体的照顾,社会服务和公平正义的政治示意口趋明显。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转移支付已经成为中央和省级政府传递政策信号和促进地方政府转型的重要手段。从2002年开始,中央对省、省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数额连年增长。尤是教育转移支付,2006年实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以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绝对量和比例都远超过去。如此大规模的转移支付起到了平衡地方财力的作用,但对社会不公的改善却非常有限。基础教育在地区间呈现了巨大的差距,这种“起点不公”并没有因为转移支付得到有效扭转。
伴随着上级转移支付和相应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社会不公平状况为何没有出现预期的改善。这至少提出了两个问题: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有没有体现公平正义?地方政府的支出政策有没有贯彻这种公平主张,它的行为模式是促进了公平,还是阻碍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了本文的中心——政府公共支出的受益归宿。回答“到底谁是公共支出政策的真正收益者”,需要对政府转移支付的受益归宿进行研究,讨论各个社会阶层获得公共支出的分布状况,考察公共支出是否实现了公平改善。
但是,国内对财政支出的受益归宿问题的研究发展缓慢,相对十税收归宿,财政支出归宿的研究尚处十起步阶段。国内的已有研究大部分都是结合转移支付讨论财政资源的地区受益特征,如罗良清(200了)、尹恒等(200俨)。有关财政支出归宿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陆续出现,如蒋洪等(200才)、刘穷志(200俨)、李祥云(2008勺等。但是,现有的财政支出的受益归宿研究,文献数量和结构都不能满足完整全面评价财政支出的公平性,以及为财政支出政策提供公平施政的建议。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开展财政社会性支出的受益归宿研究显得更加迫切必要。
对财政支出的受益归宿研究的主要难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对非纯粹性转移支付的公共支出Ifn言,例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其受益归宿分析必须获基十受益主体的主观福利评价,这使得受益归宿分析的难度直线上升。同时,严格的受益归宿分析是以微观异质个体为研究对象,这对数据获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是,为了使财政支出归宿分析易十实施,Meerman(1979''娇II Selowsky(1979}2)提出了受益归宿分析法(Benefit incident analysis,简称BIA ),它以各个群体亨有的公共支出份额来衡量公平状况。但是即使是采用BIA方法,受限十受益归宿研究发展滞后和相关微观数据的缺失,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少,仅有蒋洪等2)、李祥云(2008)、刘穷志(2007)等,这为国内开展公共支出的受益归宿研究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使这项研究便十进行,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文的受益归宿研究拟选取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以省对县的教育转移支付和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影响作为分析对象。这样一方面本文采用浙江省的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受益归宿研究,在数据上比同类研究有更高的精度和解释力,同时更加符合现在县级教育更加不平等的教育困境。另一方面,教育支出在政府的社会性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以它为代表可以分析评价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的效果,反映政府的公平性价值取向。通过借鉴国外通行的BIA方法,我们可以分析转移支付的地区受益归宿,以此完成对省级政府公共支出的公平性评价,此外,本文还试图分析边际受益归宿,据此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受益归宿的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教育转移支付最终归宿十个人的受益分布,本文还将构造县级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以计量方法分析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边际作用,结合地区受益数额可以最终获得转移支付的个人受益归宿。借助该计量方程,我们还能获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偏好,以及阻碍公平实现的制度因素。以上所做的这些工作,对转移支付地区公平性的评价和受益归宿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构建激励兼容的财政制度,改善社会性支出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22]Meernan Jacob. Public Spending in Malaysia: Who Benefits and Wh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3]Selowsky Marcelo. Who Benefits from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 Case Study of Colombia[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4]Irwin W. Gillespie. Effect of Public Expenditur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in Richard A. Musgrave(eds.),Essays in Fiscal Federalism[M],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65.
[25]McFadden, Daniel. Computing Willingness to pay in Radom Utility Model.[M] Mimeograph,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95.
[26]Ravels, J. A theory of Justice[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7]Sen, A.K. 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M]. Oxford: Blackwell; Cambridge, Mass.:LVIIT Press,1982.
[28]Dominique van de Walle.1998,Targeting revisited[R].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3.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1章 绪论 10-20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0-12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2-16
1.3 论文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 16-20
第2章 价值判断和教育制度背景 20-29
2.1 公平正义及其评价标准 20-23
2.2 教育转移支付的制度背景 23-29
第3章 教育转移支付的地区受益归宿分析 29-45
3.1 受益归宿分析方法和数据选取 29-31
3.2 基于集中系数的教育公平性评价 31-35
3.3 教育转移支付的地区平均受益归宿 35-40
3.4 教育转移支付的地区边际受益归宿 40-45
第4章 教育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测度 45-56
4.1 相关研究和变量选取 45-48
4.2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8-50
4.3 经验估计及分析 50-56
第5章 教育转移支付的个人受益归宿分析 56-60
5.1 教育转移支付的个人平均受益归宿 56-58
5.2 教育转移支付的个人边际受益归宿 58-60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启示 60-64
6.1 基于对比研究的教育转移支付评价 60-61
6.2 原因探究及政策启示 61-64
参考文献 64-67
附表 67-70
附录 70-71
致谢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