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陈哲以佛典原著《本生经》为出发点,将释迦牟尼的涅槃之路用音乐语言刻画出来,用旋律描绘出一部书籍画卷,既对生命、心灵等哲学问题进行了发自肺腑的提问,也对自身的音乐创作之路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第一章陈哲简介与《本生纪》创作缘起
第一节陈哲简介
“陈哲,青年作曲家,现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国乐系钢琴艺术指导。硕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徐之彤教授、唐建平教授。作品涉及中西管弦乐队、室内乐、器乐独奏、艺术歌曲及舞蹈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曾获‘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原创作品奖’、‘金胡琴’小型胡琴作品展演金奖及‘中国之声’、‘炎黄杯’、‘帕拉天奴’等重要作曲比赛奖项,并屡受国内外各专业音乐院校、团体、协会及演奏家之邀进行创作。代表作《苍歌引》为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指定曲目之一,后再度受中国音乐家协会之邀,为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创作决赛自选曲目《复垓下歌》。2019年联袂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宋心馨于北京中山音乐堂成功举办个人古筝作品专场音乐会,并于2020年发行CD专辑《花开并蒂——宋心馨独奏陈哲筝乐作品》,广受业界好评。”
关于陈哲的主要作品,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见表1-1、1-2)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本生纪》的创作缘起与文化内涵
一、创作缘起
该作品于2019年初创作完成,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佛典十二部经,其内容有长行、因缘、本生等①。其中的本生即为《本生经》,这也是作品《本生纪》的名之由来。
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就慢慢发展为我国古代最庞大、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中的所有经教内容一共被分为十二类,称为十二部经或十二分教,每部经书皆有着不同的叙事形式与内容。而《本生经》通俗来讲可以被当作一部佛教寓言故事,其内容讲述的是佛陀释迦牟尼在前生还并未修成正果,需要一次次历经轮回,有时转生成人类如王子、商人、乞丐等,有时转生为动物如蛇、鹿等,我国的民间童话《九色鹿》也正是由此经书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来。释迦牟尼以不同的转生身份历经数次苦难磨砺,用每一次转生来说明因果报应和轮回规律,劝诫众人一心向善,广积福德。与其他几部略显晦涩深奥的佛典不同,《本生经》有着更通俗易懂的佛教思想和简朴而贴近生活的内容,所以很受民众百姓的信服和喜爱,也被作为普通信徒的经典读物。
《成实论》中提到,阇陀伽①一书,所讲之事皆因现在说过去。在佛典《本生经》与作品《本生纪》之间,陈哲巧妙地用音乐语言将二者意象合为一体,将从原著《本生经》中获得的感悟通过作品《本生纪》表达出来,并希望用两种不同的旋律来代表两种状态——苦难修行与涅槃成佛,通过这两种旋律之间的不断交叠变换和相互萦绕,来展现不停轮回的佛陀的经历。世间众生万千,无一不在接受着因果轮回,借此作品,也藉以表达了作曲家对佛陀“接踵轮回踏入苦海却仍一心向善最终成佛”的动容和对自己人生路程的反思。引用陈哲本人的一句话,这部作品是她“对生命和心灵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讨论,希望借此提醒自己常怀感念警醒之心,并愿通过此曲与听众共勉。”
..................................
第二章《本生纪》的音乐分析
第一节作品定弦及特点
音乐论文怎么写
如谱例2-1所示,定弦中的1-7弦是古筝的基础调式之一——F宫系统下的五声音阶,7-21弦为♭E宫系统下的五声音阶,其中19和20弦为调式外音。这部作品的定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生纪》是一首以佛教故事(经文)为背景的、带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和色彩的作品,所以在定弦上作曲家遵循了古筝最常用的民族调式来还原乐曲色彩,定弦中两组不同宫音的民族调式通过第7弦的do作为连接,既是F调式中的徵音,也是♭E调式中的羽音,自然而然地连接了两组调式系统。
2、在一篇乐曲中,调式往往决定乐曲的氛围、色彩与基调。在《本生纪》中,主调式为C羽调式,在7到21弦中,共包含了两组完整的C羽调式五声音阶,且该音阶中各音级的音程关系与1-7弦的音级间音程关系相同,设计精巧。
3、定弦中19、20弦为调式外音,其中20弦♭sol与主音do构成特性音程减五度,为乐曲定弦加入了更多冲突感,扩大了和声的丰富性,也为乐曲旋律提供了变化的空间与方向。
.............................
第二节曲式结构与音乐主题发展
一、音乐主题发展
根据速度布局,可以将作品划分为“慢-散-快-散-慢”五部分。“五段式”结构在陈哲的作品乃至许多其他古筝作品中都很常见,比如我国曲艺音乐中常用的“板腔体”就是较为经典的五段体结构,其结构为“散-慢-中-快-散”。板腔体以“弹性节拍”、“速度渐变”①等风格,在我国的许多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中被普遍运用。陈哲根据板腔体融合创作的作品如《晨兴》,其结构划分为“散-慢-中-快-急”,是对板腔体运用的一种创新;另一部与六代乐舞之一同名的作品《大武》则是在原作基础上又加以改创,将原曲的六段融合为五段,结构为“散-快-慢-快-广”。
在《本生纪》这部作品中,共包含着两个音乐主题与一个音程素材,其中,主题Ⅰ代表着“出世”,即今生(成佛后),主题Ⅱ代表着“入世”,即前生(成佛前),同时旋律中还反复出现的一组特性音程——三全音do-♭sol,代表了人生中的种种“恶”——即恶念、苦难。两个主题和一个音程素材在全篇中反复出现,相互萦绕,密不可分。
(一)慢板Ⅰ(1-42)
作品的第一个慢板部分可以分为三个段落,两个主题和一个音乐素材也分别在这三个段落依次呈现。
1-6小节为段落A,完整呈现了主题Ⅰ,由古筝独奏,旋律全部在中低音区演奏。在调式调性方面,开篇的旋律在调式上更加偏向♭B宫,在最后结尾处才转为C羽,结束在主音do上。主题Ⅰ的旋律中基本没有变化音和调式外音的出现,开头的两组八度音♭si、dol既为本主题奠定了庄重、肃穆的气氛,且在后续的再现中,这两组八度音作为主题Ⅰ的标志性动机,成为了再现和变化发展该主题时的旋律基础。整个主题Ⅰ的旋律留白较多,速度自由而缓慢,节奏较散,乐句之间通过上下滑音和倚音进行连接,使得该段落松弛有度,刻画出青灯古佛,青烟袅袅的一片平和庄重之象。
.................................
第三章《本生纪》的演奏分析...........25
第一节作品中的技法................25
一、夹弹........................25
二、摇指....................26
三、双手轮撮与快速指序.......................27
结论..........................37
第三章《本生纪》的演奏分析
第一节作品中的技法
一、夹弹
夹弹技法是传统曲目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用夹弹演奏出的音,音质浑厚通透、贯穿力强,尤其在以托劈为主的陕西传统曲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本生纪》中,夹弹继续承载了其稳重的特性,既与“出世”主题中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庄严形象不谋而合,同时在一些需要强调爆发力的旋律中也有着令人惊艳的增色表现。
在慢板开篇即主题Ⅰ的旋律中,为了保证音色的统一,除了大指需要紧贴琴弦压弹演奏外,中指也要对应地进行夹弹,若一压一提会使对称的音符在听觉上不甚平衡。由于此处呈现的是较为稳重的音乐形象,所以在夹弹时手指过弦要慢速、稳定,避免像快速托劈技法一样依靠惯性快速发力。
散板中用到的夹弹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加入了部分爆发力,不似慢板那么平和稳定。在演奏时讲究气息沉、触弦稳、发力快而猛,颇有厚积薄发之势。
快板中的夹弹更加强调声势,需要厚实但利落的音效,在弹奏时除了依靠手掌的支撑和手指关节的稳定外,还需要加入手腕和小臂的带动,使其更容易处在律动中而不拖拽速度,并通过逐级上涨的力度来做到声入人心。(谱例3-1)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论
陈哲以佛典原著《本生经》为出发点,将释迦牟尼的涅槃之路用音乐语言刻画出来,用旋律描绘出一部书籍画卷,既对生命、心灵等哲学问题进行了发自肺腑的提问,也对自身的音乐创作之路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这部作品,既展现了佛陀的成佛之路,也代表着作者的“求真”之路,同样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或许都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指引方向。
本文着重从乐曲背景、曲式结构、音乐发展与演奏梳理等方面来论述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本生纪》。在乐曲的创作背景方面,《本生纪》除了以佛典《本生经》作为创作灵感来源,还参考了佛教中的两个概念:“音声观”与“出世”“入世”思想,并将两组音乐动机和一组特性音程与之完美结合,融入其中;在乐曲的定弦与曲式结构方面,作品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以传统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定弦,和依据速度划分布局、由板腔体融合创新而成的五段式结构框架等等;在音乐发展方面,古筝同民族管弦乐队的竞奏为我们展现了插叙般的旋律发展,结合主题动机的一次次变化再现,叙事般的音乐语言赋予了佛典原著鲜活的画面,用音乐讲述了佛陀艰苦修行的一生,让人听闻不由代入其中感慨深思。在演奏解析方面,作品中并无一些高难度的华彩炫技段落,而是选用了一些最常见的技法,如压弹、摇指、扫摇以及一些特殊技法如泛音、扫弦等。技法看似朴实,实则却贴合了每一句精心编创的旋律。同时,细腻的强弱变化与左右手的密切配合,加上丰富的音乐情感,更加深刻了乐曲蕴意,让人深思无限。
人生旅途漫漫,求真之路道阻且长,但最美好的永远都是沿途的风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正是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终点”。本为何而生,每个人终有各自的答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