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立于突破期的筝曲《望雪》,其综合性、全面性给了笔者一个答案:演奏者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思想维度,与突破演奏观念密不可分。
第一章作品概况
第一节创作背景
作曲家吴延,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教育家、作曲家饶余燕教授,现为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并作为学院首位获批国家艺术人才专项公派出国,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访学。曾被评为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国家级一流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主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陕西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陕西省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等。
作曲家的创作类型多样,涉及多种不同的体裁与编制,包括声乐作品、器乐独奏、室内乐、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等等。风格多变,既有大气磅礴之风,也有细腻委婉之调,更有入木三分之韵。曾参与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中轴》,获批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年度时代交响”,并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北京中山音乐堂演出,受到业界广泛赞誉。创作民族管弦乐《兰花花》、古筝曲《飞天随想》、室内乐《韵》、《茉莉花》、歌曲《今夜梦再启航》、《因为有你》、《起点》、《兵马俑》等多次荣获政府奖;多部作品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唱片总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受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陕西秦筝学会等委约创作,在世界不同国家及地区广泛演出,如中国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民族音乐节、东盟音乐周、中韩友好现代音乐节、美国UMKC作曲家论坛等。
作曲家吴延对陕西这片土地满怀热爱,对其的创作与研究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筝曲《望雪》创作之前,已对长安乐派作曲家、陕西地域风格、陕西素材的器乐独奏曲、管弦乐曲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期刊论文。例如在《长安乐派作曲家群体研究》中提到:“长安乐派音乐家们所取得的成绩是经过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们根植于传统音乐,并在其基础上运用新的理念、思维、手法,将民间音乐素材重新发展赋予其强烈的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新时代陕西民间音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二节乐曲分析
一、作品定弦
作曲家定弦采用特殊的人工定弦(图1—1),将21根琴弦分为三个音组,第一个七音组调式为e角调式,E-G-a-c-d-e-g,第二个七音组调式为a多利亚调式,a-b-c1-d1-e1-#f1-a1;第三个七音组调式为b角调式,b1-d2-e2-g2-a2-b2-d3。在三个音组的调式布局上,展现出以第二音组为轴的拱形对称结构,强调“山”之形象。
音乐论文怎么写
二、曲式结构
在这首作品曲式结构的架构上,作曲家以传统章法中按速度、情绪划分的“散慢中快散”结构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山”的拱形美学结构,形成以第五部分中板为轴的逆行结构,即“散-慢-中-快-中-快-中-散”,曲式结构图示见表1—1。作为古筝协奏曲,钢琴作为协奏乐器在乐曲发展中与主奏乐器古筝相辅相成,钢琴以块状和弦作为“山”的主导动机,通过力度对比展现“山”的近景与远景,层峦叠嶂之风貌,用以陪衬“雪”的景象。而主题多变的“雪”则以古筝奏出,通过摇指、扫摇、刮奏等技法来强调优美起伏、变化多端的旋律线。“山”与“雪”的结合不仅展现出巍峨壮观的终南雪景,同时也将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晕染色彩表现的淋漓尽致。
...............................
第二章诗——乐曲“出发”
第一节《望雪》中“诗意”的情感基调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①。
据《唐诗纪事》记载,《终南望余雪》乃是唐代诗人祖咏赴长安应试而作。应当时应试要求,以“终南望余雪”为题,作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一首。祖咏斟酌再三,提笔疾书,写罢四句,已觉意尽,加一字都是多余,落笔而去,留下令后世惊叹的千古名作,虽终落榜,但以其意气风发之姿、壮志凌云之志、不拘一格之才至今仍广为流传,视作佳话。
在演奏一首作品时,往往首先要对全曲有一个大致的情感定位,而此诗极具戏剧色彩的创作背景,与祖咏不羁的性情,为乐曲的展开铺垫了一层豪放洒脱的情感基调。
从题目分析来看,“终南”二字,就已极富诗意。终南山,秦岭山脉之一,“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发祥圣地。早在《诗经》中有记载“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②,道教全真派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③,贺秦君望延年益寿,福满安康。基于种种历史文化因素,终南历代多隐士,古时多少文人志士无论得意失意都会走向田园,在终南山谷中,在茅屋洞穴间,读着黄卷,嚼着菜根,守住一片诗意盎然的山野生活,如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中曰:“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④;王维辋川别业时言“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⑤,均以自然的景色表现脱俗的境界,又诉以怀才不遇的可悲命运。
..............................
第二节古诗《终南望余雪》在乐曲中的体现
一、终南阴岭秀
全曲开头(谱例2—1)A段以钢琴低音持续音与高音块状和弦的呼应,将终南山直插云霄的巍峨壮丽映入眼帘,八个下行的和弦及分解和弦展现出一幅崇山峻岭、绵延起伏的雄伟画卷。余音过后钢琴用极弱的低音震音,引出古筝的第一次亮相。古筝同样也是运用跨度极大的音区对比,渐快的高音持续音后直落在低音区的揉弦,如峭壁悬崖、千峰百转。
随即转弱的钢琴声部(谱例2—2),运用开头的同一素材,但用mp的力度,形成鲜明对比,犹如诗句中“阴岭秀”的描述。“阴岭”即是指背临太阳一面的山岭,“秀”一字的运用,为山峰增添了一笔秀丽的色彩,也为音乐注入了刚中带柔的音效,古筝通过左手的滑音添加韵味,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①
C、D、E段运用了许多富有动力感的材料,如几句持续渐快的三连音(谱例2—5)、打破4/4节奏感不规则的重音(谱例2—6)、6/8拍中持续紧张的上行和下行音阶(谱例2—7)、及其持续出现不规则重音的音程(谱例2—8)。整个快板段落,从不同维度展现了诗中雪后初晴,林梢间闪烁着各色夕阳余晖,时而大气开阔、闪烁锐利,时而神秘朦胧、空灵寂静。
..............................
第三章画——音乐“展开”........................17
第一节音乐展开与山水长卷画的联系.......................17
第二节演奏技法的运用...........................17
一、三次长摇的主题呈现....................17
二、快速段落的左右配合....................20
第四章境——演奏者的诠释...........................23
第一节特殊音效的空间意境..........................23
第二节“山”与“雪”的不同演奏状态.........................24
一、“山”............................24
二、“雪”...........................26
结论.............................28
第四章境——演奏者的诠释
第一节特殊音效的空间意境
在当今社会下,古筝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正积极挖掘古筝的多样性,现代筝曲层出不穷,不和谐音效被更多地带入古筝作品的创作中。一部分通过敲击古筝面板、琴身,拨奏码左没有音高的区域,大力勾弦瞬间琴码跳动的声音;或有借助一些工具的辅助,如硬币摩擦琴弦,调音扳手敲击琴弦,模仿弦乐器运用弓子拉弦,等等。正是因其每次演奏形式的不常规性与实际效果的不确定性,跳脱出了听众固定的乐音范围,处于意料之外的范畴,为思考埋下伏笔。若是仅想要通过乐音演奏来达到这类非乐音特殊音效消散后所带来的思考性与空间感,则似乎是不尽如人意的。在乐曲中适当的加入特殊音效的运用,即会成为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筝曲《望雪》在引子的结尾(谱例4—1)与全曲的结尾(谱例4—2),均使用了码左刮奏与和音的特殊音效:
谱例4—1(16-18小节):.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论
纵观秦筝发展脉络,秦筝的发展演变离不开传统乐思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融合。从20世纪20年代的几近绝迹,到雏形期在周延甲先生“秦筝归秦”主张下编创的陕西筝曲;至成型期时,以陕西戏曲唱腔为母本,结合新的创作思维与演奏技法创作的筝乐作品;再到步入拓展期时,在经过西方作曲理论体系训练下的作曲家们,他们不断创新、挖掘秦地风韵并兼顾时代特色,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筝乐作品;直至如今突破期,由陕西秦筝学会委约当代优秀作曲家们,创作出一批突破秦筝艺术原有格局,又呈现不同音乐语汇、不同地域风格个性的多元化创作倾向的优秀作品于世。回顾至此,笔者不得由此开始思考:创作一直在创新、演奏技法一直在进步、理论研究一直在完善,而作为演奏者的演奏观念要如何突破呢?
立于突破期的筝曲《望雪》,其综合性、全面性给了笔者一个答案:演奏者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思想维度,与突破演奏观念密不可分。
其一,传统文化是筝的“根”,是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浪潮下最坚定的“文化自信”。《望雪》是一首现代筝曲,但不仅在曲式结构、音乐素材中体现着传统文化,其深处更是蕴含着古典气韵与文人精神。现代作曲技法下融合的“诗”“画”“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才能更多挖掘、思酌、唤醒、升华音乐背后愈加饱满的传统生命状态。“科班”出身的现代作曲家往往由于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能够创作出极具天马行空、完全突破审美习惯的作品,但若是演奏者一味随波逐流,卷入现代浪潮,则终将迷失方向。中华文化的思想是延续和包容,以传统为中心,与现代“探讨”、与技术“探讨”、与理论“探讨”、与社会“探讨”,才能使音乐之思想表达有方向、有底气、有深度。
其二,笔者认为思想维度的突破是指思想共情,而不满足于表面动情,唤醒演奏者以自我审美为主体的艺术自觉性。若将音乐的第一维度比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的要求仅是谱面音符、速度、音乐术语的准确无误;音乐第二维度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从研习表面到思考内涵情感的转变,至此已是迈过一大难关;而最难突破的则是第三维度的“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要达到抛开技术、理论、情感层面,内心与人世万物的思想共情。人们常说第一代开拓,第二代守成,第三代思变,而“思变”就是思考、反省、询问“意义”是什么。笔者同一代的演奏者们幸运地已处于筝乐的“思变”阶段,在专业音乐院校系统地学习着筝界前辈们开拓、总结的宝贵硕果,无论是演奏技术、理论基础还是情感表达都进行着最专业的训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