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作品运用了湖北地区的民间素材,通过提取民歌《喇叭调》中的核心音列来发展旋律,并结合了西方作曲技术——巴托克轴心体系、重同名调体系进行音乐创作,大量使用三全音与小二度制造音乐中的粗粝感与神秘感,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色彩风格的优秀钢琴三重奏作品。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理由
荆楚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自由浪漫、多姿多彩。从古至今,无数历史遗产与优秀文化铸就了荆楚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并且在2021年,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度挖掘荆楚文化基因,大力弘扬湖北精神文化”。
彭志敏先生——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亦是音乐界著名大家。彭先生曾年轻时下乡湖北恩施,受荆楚文化的滋养,浓厚的民族情怀刻在骨子里。他于1985年所创作的钢琴三重奏作品《山民印象》荣获全国音乐作品比赛三等奖,此曲饱含荆楚民族特色,广受国内外音乐界喜爱,是笔者学位音乐会所演奏的作品之一。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让世界听到属于中国的音乐,音乐的民族特色尤为重要。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要不断努力探寻音乐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音乐的“民族神韵”;对于音乐演奏者而言,大力弘扬和演奏该类型作品义不容辞。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中国期刊知网上共发表约46篇关于中国钢琴室内乐方面的文章,其中论述中国钢琴三重奏的文章约有17篇。由此见,中国钢琴三重奏虽在二十世纪末得到发展,但相较西方国家而言仍为缓慢,我们国人演奏自己的作品较少、研究自己的作品较少。为此,笔者登门拜访彭志敏先生,通过与彭先生的交流为本课题研究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期望通过此研究为音乐演奏学者们与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新思路。
.............................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间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环境,我国音乐创作的发展较为缓慢,钢琴三重奏的发展则是更为曲折。本文拟研究中国钢琴三重奏《山民印象》,根据目前已知的研究资料来看,学术界对《山民印象》的详细研究为空白。从整体上看,国内已经发表的涉及到中国钢琴室内乐的期刊及论文有7篇;从具体来看,笔者收集到的国内文献资料关于彭志敏先生及其作品研究期刊论文主要有3篇。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钢琴室内乐的创作发展仍缓慢,且学术界对于已发表的中国钢琴室内乐作品研究尚少。同时缺少对于《山民印象》的系统研究,但以上资料亦为本选题拟研究的重点问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与资料。
.......................
第一章 钢琴三重奏《山民印象》的音乐语言
第一节 奇诡的曲式结构及发展手法
一、曲式结构
这是一首采用湖北西部山区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单乐章作品。它企图以兴奋、粗犷的节奏,交替频繁的节拍,紧张自由的和声,以及富于装饰的旋律,表现山民们那种质朴、豪爽、坦率、热情的品格气质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
作品采用与变奏手法相结合的奏鸣回旋曲式写成。(曲式结构见表1)简短的序曲是由大提琴独奏而出的宣叙调,它以五声性的民歌音调为依据,做夸张的同名变体,用以模仿山民们“喊歌子”时候的那种即兴风格。它的相差小二度的起落音(G-bG)和含有三全音音响的特性动机,决定了全曲的基本音响风格。
主部主题用以概括地表现对于山民及其性格的基本印象,在呈示和多次回旋出现中,总采用两个以上声部合奏出来,但配合以调性、织体和力度、速度方面的变化。歌舞性的副部主题的呈示与再现,则做了较大的对比性处理。结束部主题运用了较原始的五声性民歌音调,它采用了16/8,9/8,8/8,7/8,6/8的节拍序列进行发展,企图反映出山民歌舞的优美多姿、不拘一格。展开部可被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主部音调为主烘托的两段赋格,有如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第二层次是以结束部材料派生的抒情性插段,则像此起彼伏的男女对歌。最后的尾声回顾了全曲的主要音响特性,在迅速掀起的高潮之后,有力地结束全曲。
音乐论文参考
................................
二、发展手法
(一)三全音音响的来源:巴托克-轴心体系
作曲家在《山民印象》中大量运用了三全音的音响效果。要知道,三全音对音乐的调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以C大调为例,其中包含一个三全音fa-si,si解决至dol,决定了主音;fa解决至mi,决定调式音。若将原三全音fa升高半音为#fa,则新的三全音为#fa-dol,#fa解决至sol,dol解决至si,则转为了G大调。由此可见,一个三全音决定着一个调性。《山民印象》中三全音的运用使得横向的调式被破坏,故得到不协和、不稳定、模糊的音乐音响效果。这种三全音的创作理念来源于西方20世纪的新理论——“轴心体系”。
“轴心体系”是20世纪匈牙利现代音乐领袖人物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在基于传统和声功能与声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创作理念。该“轴心体系”理论由匈牙利著名音乐学家埃尔诺·兰德卫(Emo Lendvai)提出。3兰德卫根据S-T-D五度循环规律而形成了五度循环圈,即C与#F/bG相对,A与bE相对(主音轴);G与bD相对,E与bB相对(属音轴);F与B相对,D与bA相对(下属轴)。(见例1-1-1)每个功能轴中的四个音是四个不同的音以减七和弦形式的四种不同调性的亲属关系,即四个音在同一功能轴上,如C-bE-bG-A,E-G-bB-bD,B-D-F-bA都为减七和弦,代表了三个功能轴上的四个调性在理论上是互为近关系调性。其实质是把传统音乐中纯五度关系的调性音S-T-D发展为与三全音相对应的调性关系。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 钢琴三重奏《山民印象》的合作研究 .................................... 21
第一节 作品的整体诠释 .................................. 21
第二节 钢琴的声部处理 .................................... 24
一、主奏 ............................ 25
二、助奏 ....................................... 27
结论 ...................... 37
第二章 钢琴三重奏《山民印象》的合作研究
第一节 作品的整体诠释
引子:由大提琴、钢琴分别精彩独奏后便进入三声部合作。大提琴独奏时尽可能多的使用滑奏,以悠长、洪亮、低沉、如同朗诵一般的旋律将听众的视野迅速带到湖北山间,钢琴独奏的滑奏热情奔放,接而以粗犷的快板与强弱对比的音乐张力拉开全曲正式序幕。
主题:大提琴、小提琴共同奏出主题旋律,钢琴为和声烘托,这时的主题需张弛有度,尽可能展现出音乐在不同和声变化时的明暗对比,主题的两个弦乐声部需高度统一,包括呼吸、处理、弓法、揉弦等,从而三声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使得主题在第一次响起时就能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随后钢琴声部奏出主题,小提琴、大提琴则作为和声烘托,这时的小提琴与钢琴形成节奏纵向交替,是排练重点。
此外,通过第一章研究得知,《山民印象》的灵感来源于湖北民歌音调。湖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地域性音色表现,用声音色彩的差异来表达其独有的意韵。在主题片段的合作需以湖北地方民歌的基调与底蕴为主,体现湖北民歌中豪放明朗的腔调与音调,展现其地域特点。
............................
结论
作为有着大量著作的理论家和严谨细致的学术型作曲家,彭志敏先生的音乐创作总能将理性与激情、具体与抽象、自由与必然等相关因素有机地结合。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书籍、与作曲家面对面交流以及与小提琴、大提琴乐手排练演出等方式对《山民印象》在音乐语言与合作研究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作品运用了湖北地区的民间素材,通过提取民歌《喇叭调》中的核心音列来发展旋律,并结合了西方作曲技术——巴托克轴心体系、重同名调体系进行音乐创作,大量使用三全音与小二度制造音乐中的粗粝感与神秘感,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色彩风格的优秀钢琴三重奏作品。
2、在合作该作品时,应将“错综奇诡,自由浪漫”的荆楚神韵置于首位,把增四度、减五度、小二度等特点在音色、触键、明暗对比上表现出来,将音乐中对湖北山民们田耕与爱情的情感层层表达出来。
3、荆楚神韵作为该作品别具一格的特点,它所传递的情感、运用的音调等都是荆楚神韵的重要载体,展示出作曲家对湖北山民真挚的情感,并结合作曲家自身的艺术才华,真实地用音乐艺术表现荆楚大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和民族风貌。作为音乐学院的学子,我们更应作为引领者,需不断唤醒文化自信与音乐自觉,使音乐服务于湖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把湖北主题音乐传统发扬与传承下去。
希望通过本文章,能为今后的演奏者与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