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变幻”——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诠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7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以剖析音乐本体为基础,再着重从演奏技巧中的揉弦、滑音、速度,力度及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合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章 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概述
第一节 德彪西生平
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流派①的创始者。他是第一位将“印象主义”绘画②和“象征主义”诗歌③结合到音乐创作中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不仅扎根于传统音乐中,更敢于创新,不断尝试与众不同的音响组合,彻底颠覆浪漫主义音乐,为听众描绘了五光十色的“音画世界”,被誉为“启示20世纪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1862年,德彪西出生于巴黎,父母十分热爱音乐,他从小耳濡目染,学习钢琴分外用功,11岁顺利考取巴黎音乐院。年少的德彪西就显露出对音乐的大胆求新,“常常在钢琴上弹出一连串五度平行和不符合‘和声连接’的音响。”④1884年德彪西以清唱剧《浪子》获取罗马大奖。⑤1890年德彪西与马拉美⑥结识,两人对艺术创作的理念一拍即合,成为人生挚友,并为马拉美的诗——《牧神午后》谱曲。从1892年开始,德彪西历经十年,写成了歌剧《佩丽亚斯和梅丽桑德》,这部歌剧首演获得了极大成功,德彪西从此名扬四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晚年时期,德彪西身患癌症,身体每况愈下。1917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这部《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18年这位伟大杰出的作曲家在巴黎逝世。
...........................
第二节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风格特征
19世纪法国政治局面一直动荡不安,各政派互相争斗,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其中最重大的两次社会变革是资产阶级革命,即法国大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社会思想变革的大背景下,艺术界各式各样的思想也碰撞出许多艺术流派。
1874年莫奈①发起一场画展,他的风景画《印象·日出》展出后反响巨大,“印象主义”绘画就此产生。德彪西从中受到启发,意图用音乐旋律来描绘自然中的稍纵即逝的“光影变幻”,运用简短、片段式的主题动机和丰富多彩的和声,布局色彩斑斓又朦胧梦幻的音乐场景,凸显出其音乐作品独树一帜的音乐性格,从而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创作,在音乐内容上,大多取材对自然景色、民间节庆、和神话故事等描述,几乎不关乎人性主题。②在音乐创作手法上,德彪西巧妙地运用不和谐音程,并加入中古调式和东方音乐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神秘梦幻。这一切都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印象主义”音乐语言。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不论是音乐创作手法还是音乐美学思想,都代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最高造诣。
...............................
第二章 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第一节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o),为带有回旋性特点的奏鸣曲式。图示如下:


音乐论文怎么写

乐曲前四小节为引子部分,开始于g小调,由钢琴在中音区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奏出i到IV的和声进行——由暗到明的色彩变化,为该乐章奠定了感情基调(见谱例1)
.................................
第二节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轻巧的间奏曲(Intermède Fantasque et léger),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音乐论文参考

主部为G大调,包含两个动机材料:动机I是两个模进的跳进音程,由a材料小二度音程,和b材料同名变化半音音型构成;动机II是一个和弦分解式的华彩句(隐伏旋律为和弦分解音型)。
................................
第三章 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 12
第一节 “流光溢彩”—揉弦 .............................. 12
第二节 “浮光掠影”—滑音 .................................. 13
第三节 “光影婆娑”—速度 ................................ 15
结论 ............................ 22
第三章 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第一节 “流光溢彩”—揉弦
“揉弦(vibrato),这一词语来源于意大利文,表示为颤动”①,是演奏小提琴不可或缺的左手技巧之一,演奏者使用与音乐情绪相适宜的揉弦技巧就能赋予小提琴极强的感染力。
“流光溢彩”意指流动闪烁的光影,色彩丰富得要溢出一般。揉弦的功能亦是如此,能够使音色呈现灵动又明丽的色彩。该作品中,闪烁的光影、丰富的色彩有明有暗、有浓有淡,因而运用的揉弦方式也呈现多样性:
一、手指揉弦,即手指关节为主要动力来源。手指关节活动范围有限,揉弦动作幅度小,效果相对细微、孱弱,多用在短音符或高音上。如第三乐章副部再现的高潮部分,是由两个模进乐句组成,八分音符均用手指揉弦,且递增揉弦幅度及速度,在保留原本音色、音乐情绪不变的基础上,突出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以及逐步明朗的和声色彩,予人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见谱例14)。


音乐论文参考

二、手腕揉弦,即手腕为主导联合手指颤动,相比手指揉弦扩大了运动范围,更利于演奏者调整其幅度及速度,效果柔和,音色富有歌唱性。在第一乐章中运用最广泛,如呈示部中,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响,力度的起伏预示着旋律轮廓逐渐分明,结合力度变化,随力度渐强增加揉弦幅度及速度,力度渐弱则反之(见谱例15),使旋律如歌般婉转悠长。
.................................
结论
德彪西一生都致力于在音乐创作中推陈出新,不断寻求与众不同的音色效果,他将“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理念及手法结合于音乐创作中,开天辟地般创造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德彪西将音乐织体中色彩和光影轮廓重新排列组合,彻底打破陈规,其特立独行的创作手法给二十世纪音乐提供无限可能和启发。
本文论述的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将德彪西个人音乐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剖析音乐本体为基础,再着重从演奏技巧中的揉弦、滑音、速度,力度及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合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笔者意识到演奏中,使用不同的揉弦方式会使旋律色彩更加绚丽,运用不同类型的滑音可以使音色飘逸,速度、力度的变化使音乐旋律灵动立体,而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在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处理上的完美契合,使两声部合作如同光与影交织融为一体。笔者希望能帮助广大演奏者们更好的掌握和演绎出旋律中微妙的“光影变幻”,力图深层次、具体化地向听众传达作曲家的音乐思想美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