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蓝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贡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1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自强不息 大器晚成

第一节 书香门第 育人才
一、刘蓝个人简介
刘蓝又名刘兰,云南昆明人,1929 年 12 月生,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是位书法家,父亲是民国初期被选送到北京深造的第一批云南精英之一,与楚图南同窗,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回来后曾任云南大学及五华学院教授,在当时云南省委主席龙云手下当过秘书,据刘蓝回忆,“家中有几屋子的古书”,这些书,吸引着刘先生家中的姐妹兄弟们去阅读,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给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父亲常常教导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受父亲影响,全家人都非常喜欢读书,刘蓝对我讲述,他从小就喜欢古文,小学三年级便自学“红楼梦”。在小学学习阶段,刘蓝是个好学生,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到了逆反期,也就是刘蓝的中学时期,他就开始顽皮起来,喜欢上了喝茶,逛街,看电影,还喜欢上睡懒觉,对学习的态度也不认真起来,初中时,他还用自己藏起来的手枪,向空中放枪,吓唬教官,因为调皮,据刘蓝教授自己回忆,他在昆明前后换了大约10所中学才毕业,连父亲也对他毫无办法。
这些顽皮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刘蓝艺术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思想不受束缚,为他以后的音乐之路埋下了想象的种子。
二、刘蓝家庭简介
在刘蓝少年时期,正逢抗日烽火,但是那个时候,他家中就有良好的音乐环境。据刘蓝回忆,当时,家中喜欢音乐的大哥和姐姐会带领全家人唱歌,黄河大合唱里面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还有《松花江上》,《满江红》,《木兰词》等等,这些小时候接触音乐的经历,给刘蓝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音乐种子。初中一年级,他在大哥的影响下,学会了演唱许多云南本地的花灯小调,至今提及,老先生还兴起哼唱了几句,《出门板》和《虞美人》就是其中两首。另外,他还向大哥学习,学会了简单的演奏月琴手法,可以弹上几首小曲。刘蓝还向朋友们学习夏威夷吉他,他自豪的说,因为自己的的记忆力很好,学习的很快,几个星期以后,就可以弹奏曲子,这也算是他最先接触的外国乐器和外国音乐了。对于当时最热门的口琴,他说是“信手拈来,摆弄几下就会了”。

第二节 颠沛流离 坚意志
一、打成“右派”
1957 年,28 岁的刘蓝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了,顺利分配到山西的一所师范学校教书(朔州师院),就职不久后,前两个月都还拿正常工资 50 块钱的他,到第三个月,突然被校方通知,接到举报,他有对党不尊重的地方,是“右派”。这可真是晴天霹雳,倔强的他不服,可是校方决定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更改的,年轻的刘蓝去校方问个究竟,校方的回复是,事已至此,如果不乖乖承认“右派”身份,他们将对他进行大规模的批斗,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刘蓝只能选择“识时务为俊杰”。无奈之下,他莫名其妙的戴上了“右派”的帽子,所谓的“右派”,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革命分子,打成右派后,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几年的被批斗生涯。
二、文革“臭老九”
(一)残酷的现实
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席卷全中国,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刘蓝教授未能幸免,成为被红卫兵批斗的一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说,刘蓝教授的人生突然苦难重重起来,从被打成“右派”开始,他便开始了他数十年艰辛的劳动改造生涯,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真正是“雪上加霜”。据刘蓝教授口述,批斗是每天的家常便饭,不停地写检查交代,不断地劳动。刘蓝教授向我讲述,被打成“右派”那些年,多亏了淳朴的山西人民,劳动中总是给予他一点点照顾,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进校就被打成“右派”,但是刘蓝教授平时在劳动改造的间隙还是回学校上课,并为学校排演过当时红遍全国的歌剧《东方红》小型版,他上课风格轻松,从来不为难学生,所以文革时,当上了红卫兵的学生对他“下手很轻”。
(二)雁苏
刘蓝教授对我讲述,文革时期,当时他被送往雁门关外劳动改造,快要临产的妻子从苏州到朔州来看他,原本是要在朔州生产,可是无人照顾,因为在文革风暴中,正在接受改造的他根本无法照顾妻子,在当时,一个反党反革命分子是根本没有自主权的,只能听从劳动改造安排,和不定时的批斗,刘蓝教授当时被严格看管,红卫兵们限制着他的行动。无奈之下,大腹便便的刘夫人留下了一点点吃的给刘蓝教授,流着泪,独自一人回到了苏州生产。提及往事,老先生沉默了一会,语气沉重的对我说“我的大女儿,小名叫雁苏,就是为了纪念当时我在雁门关劳动改造受苦,而妻子在苏州独自生下了她。”

第二章 植根于土 默默耕耘

第一节 呕心沥血 修书立言
一、《诸子论音乐》
此本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论著,是刘蓝离休后书写,最具学术性的一本书,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06年,刘蓝在后记中关于这本书说过这样的话:“我说此书是“课外活动”的成果,说的轻松,实际上我几乎献出了所有的课外时间,常常写作到凌晨方休。尽管此书出版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已经学会了以笑谈来应对。“不受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放清香”呢?这并非墨子的“苦行主义”,乃是荀子的“乐观主义”。只要青年读者从本书中学到我们祖国两千五百年来的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理论思想,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慰。”已逾古稀之年的刘蓝编写的这本书,适用于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提高音乐修养,此书获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云南理论作品特等奖。全书共十八章,选取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时间段,从春秋时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开头,一直写到近代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音乐美学观点。正如老院长吴戈为这本著作所写的序一样,刘先生的书写的文笔轻松,表述随意,通俗易懂,浅化学理,常常是碎玉之拾缀,每每呈涓流之汇融。也只有像他这样的有心人,才能够长年坚持,日积月累,笔耕不缀,终于圆通畅达,大有可观。
(一)《诸子论音乐》全书简介
第一章音乐教育与音乐美学宗师——孔子,共十节,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他对音乐学习的认真态度及他的音乐美学观点,“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学习音乐很认真,用踏实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对待音乐学习,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广博易良,乐教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仁者人也”,“歌乐者,仁之和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节 殚精竭虑 慎思解读
一、《白居易与音乐》
1983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了刘蓝的第一本著作《白居易与音乐》,这部6万字的专著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朝诗人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赋予生活情趣的诗人,他还是一位卓越的音乐评论家。从中国知网的搜索情况上来看,第一篇公开发表,提到白居易与音乐有关的论文是响泉 1979 年 3 月 2 号发表于《人民音乐》上的《白居易与音乐》,但是,这篇文章是对之前叶林在1978年发表在《人民音乐》第3、4期上面《音乐形象与形象思维散论》一文中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提出了批评意见,响泉用《白居易与音乐》来说明他对叶林观点不赞成。刘蓝是八十年代初我国首位写书赞扬、肯定,白居易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评论家。
在书中,刘蓝教授用白居易的诗词来做标题,形象的把读者引入到唐代乐舞之间,“七弦为益友——对音乐的爱好”,“ 一曲万重情——描写音乐的能工巨匠”,“玉管朱弦可要听——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千姿万状分明见——对舞蹈的生动描述”,“听取新翻《杨柳枝》——善于向民间音乐学习”,“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朽的《琵琶行》”,“观舞听歌知乐意——进步的音乐思想”,在此书中,刘蓝教授把白居易所有写唐代乐舞的诗词都一一举例,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如同耳听抑扬顿挫的流丽旋律,转韵换调的丝竹之声,如同眼见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翩翩之态,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历史内容在其中,意境深刻。从刘蓝教授的著作《白居易与音乐》可以看到,白居易对当时的唐朝的音乐舞蹈写了大量的评论诗歌,并且描写的非常细致,例如:他的诗歌《霓裳羽衣舞》所描写那样的“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细璎累累佩珊珊。”开始先向我们描述当时夜宴时,舞者们所穿的衣服,如诗歌所描述那样,是非常华丽的,她们身穿彩色的鸟儿羽毛装饰的衣服,头上戴着配着流苏的头冠,浑身上下装饰着许许多多的小珠子穿的细璎,还佩戴着漂亮的玉佩;“娉婷似不胜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描写舞者的姿态,体态柔美好像丝质的衣服都不能负担,大家可以从这句诗句中看出,舞者的身姿之美。“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舞者们开始跳起来后,舞步轻盈像雪花一样,轻轻的旋转一下,美得连天上的仙女都会惊叹。

第三章 一寸丹心 诲人不倦 ........................ 36
第一节 归根云南 大器晚成 ......................... 36
第二节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 36
第三节 每周一言 润物无声 ......................... 38
第四节 浅化学理 传承智慧 ..................... 40
结语 ....................... 43

第三章 一寸丹心 诲人不倦

刘蓝自小就接触音乐,爱好音乐,解放后,一腔热血想要报考专业的音乐院校,通过一番努力,最终如愿以偿,到天津师范学院艺术系深造,毕业后,原本准备在音乐领域大展拳脚一番,可不曾想到,政坛变化波及到他,在经历了先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分子,再受到文化大革命被定性为“臭老九”,被批斗,劳动改造,一番波折,用去了人生最黄金的二十年,一直到邓小平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平反措施,拨乱反正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刘先生得以平反,这个时候,党和人民开始重新重视文化的建设,认识到,文化,是一个伟大民族得以越来越强大的根源,知识分子得到重视和肯定,刘蓝教授也得到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待遇。

第一节 归根云南 大器晚成
在他年逾半百之时,1979 年底,已经到知天命之年的刘蓝教授听闻自己家乡云南,要筹办昆明师范学院,其中艺术系更是急需大量教师,于是他回到了家乡云南,在听完刘蓝教授试讲的音乐史课后,筹办学院的领导认为云南省正缺少这么一位音乐史方面的教师,立即批准,一番调动,于是,刘蓝教授从山西省回到了故乡云南省,呼吸着故乡的空气,想到自己数十年的文字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回到云南,加入到昆明师范学院来,是决定刘蓝教授音乐事业成就最关键的一步,至今提起,向我描述当时学院给的支持和帮助,刘蓝教授依然非常激动,不断感慨。从进入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前身昆明师范学院后,刘蓝教授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器晚成之旅。他在那磨难的二十年所积累的全部知识,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怀着激动,带着感恩,刘蓝教授开始认真投入到他的音乐教育事业当中。时代让他在而立之年时那段黄金年华遭受打击,时代也让他在知天命之年,得到来到家乡的关怀。刘蓝每本著作的出版都离不开社会与时代的关照,学院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社会的开放性,让他的论著能到海峡对岸出版。

结语
他是云南艺术学院工作岗位中最为年长的那一个,也是云南艺术学院不可缺的那位,更是云南艺术学院教师中鞠躬尽瘁、硕果累累的的那一。吴戈先生说过“在我看来,他几十年不失其节,不坠其志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修身立德,休书立言。立德,以他早年投身革命,冒过生命危险泅渡激流完成任务的经历,以他后来求学,教书,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经历,以他退休后任然在培养人才,追求学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经历,他用了81年(2009年)的岁月修身立德,套用现在的熟语讲,就是通过实践检验,验收合格了。立言,以他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修为和已经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看,也确实足以传世。但是,修书立言,似乎是他早年塞外流放归来后想要终其一生完成的更重要的使命。似乎,他要以一种方式来证明,他的生命价值是抹不去的。他笔耕不缀,花掉了可以遛鸟走犬,安气养神的整整 21 年!显然,写作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恍然有悟,刘蓝先生意欲在教书育人中立德,希望在探索学术时立言。修身立德,修书立言,便成为他延续学术热情,证明生命价值的特殊方式”。
如吴戈先生所说的,刘蓝教授恒常的努力,持续的攻坚,连缀身后深深浅浅,曲曲折折,可能还跌跌撞撞但是一往无前的脚印,长年坚持,日积月累,笔耕不缀,终于圆通畅达,大有可观。他没有学说上鸿基伟业的大创建,没有理论上经天纬地的大框架,没有体系上自立门户的大柱石,所有的,是漫长岁月中点滴积累起来,蔚为壮观的知识点。刘蓝先生的学术生涯展开,靠的正是这种路数。展开得极有耐性,徐行渐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来一次总体回溯,就有了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因此,每一次大成果,都是刘蓝先生以“蚂蚁啃骨头”的方式啃下来的“硬骨头”。化整为零,再集腋成裘。
“修身立德,修书立言,然后,立人可也。”在教育教学上,刘蓝教授从1979年到现在2015年,除了下放劳动之外,刘蓝教授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从事音乐教育六十余年,学生已逾万,分布在学校、文艺、党、政、军、警,商各界,真正桃李满天下。刘蓝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精益求精,最为可贵的是能在旧有材料中提出新问题,使自身的文章达到标新立异;他的学术精神令人折服,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亦是临近耄耋的寿星,却在学术上笔耕不缀;在学术成果上,成果颇丰,在古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上,有目共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