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青年时期歌曲集》演唱风格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2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青年时期歌曲集》的创作背景

马勒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他的音乐之所以有深刻的人生意义,这与他的生活情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直接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且推动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马勒会选取一些有感而发地诗歌进行歌曲的创作,其中尤其对一本德国民歌集《少年的魔角》情有独钟,它汇集了德国数百年流传的民歌,对德国浪漫主义诗歌起过巨大推动作用,影响了一代诗人。

第一节 马勒的生平及创作
一、马勒的生平
1875 年马勒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了维也纳音乐学院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学生,在著名钢琴家理查·爱泼斯坦的教授下取得傲人的学习成绩。虽然学校古板的教育模式不能引起马勒的学习兴趣,但在这里他结识了沃尔夫、克齐扎诺夫斯,他们相互交流探讨富有创造性的音乐,结伴同行一起走进维也纳那片活生生的音乐天地。同时他还结交了布鲁克纳这位终身益友,1877年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遭受惨败,马勒与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共同承担着嘲讽和责任,因为马勒深深地从布鲁克纳的身上感受到了伟大音乐家的精神。马勒至始至终追崇着布鲁克纳的音乐,直至到他作为一名真正的指挥家的时候都会拿出他的音乐去指挥、宣传和出版。1878年马勒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为了维持生计继续担任家教,同时他还在环境恶劣的剧院工作,没想到却从此走上了指挥的道路。1881年马勒带着很有分量的作品康塔塔《悲叹之歌》参加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比赛,但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保守派评委会却没有把这笔贝多芬奖金给予马勒,无奈之下马勒只有继续从事剧院的指挥工作。
马勒的职业指挥生涯从 1880 年始于哈尔温泉小歌剧院,后来到莱巴赫、奥尔米茨、卡塞尔、布拉格、莱比锡等地担任指挥工作。这些并不景气的剧院在马勒严格的管理和整顿之下好转,并上演了一些经典的作品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扬。1888年马勒成为布达佩斯歌剧院的院长,1891年转到汉堡歌剧院,马勒的名声也逐渐站稳了地位,并于1897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兼首席指挥。在维也纳期间马勒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时期,他对剧院的制度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改革,特别是对于出演的剧目要进行非常严格的处理,将演出效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马勒的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在1902 年颇有风姿的艾尔玛·玛丽亚·辛德勒嫁给了大自己 20 岁的才子马勒,幸福的婚姻带给马勒创作的另一个高峰。1907年对于马勒来说是命运多舛的一年,先是他被诊断为心脏衰竭,接着他的大女儿玛丽亚不幸夭折,后来迫于各势的压力他又辞去了维也纳歌剧院的工作。随后他接受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邀请,并带领纽约爱乐乐团演出,但其合作并不很愉快。在身心痛楚的打击下,1911年马勒的病情急剧恶化,他最终回到了维也纳这片精神故土,像贝多芬一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一岁。

第二节 《青年时期歌曲集》的创作渊源
一、时代环境与文化背景
马勒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音乐精神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是密切相关的,他所处的环境促使他在音乐作品中烙下深刻的印记。19世纪末的欧洲只能用动荡不安来形容,各个列强国家纷纷试图效仿俄国那样来争夺霸权和掠夺领土,饱受战争迫害的人们总是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1848年革命前后,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工业革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为此德意志在政治上的统一势在必行,随后在普鲁士王朝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一种集权专制的统治,对内对外实施一系列的镇压、迫害活动,从而形成了日耳曼民族的沙文主义思想。而19 世纪末的奥地利长期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封建统治中,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人民思想的觉醒,家族王朝推新出了一系列地政策和改革,但是国内矛盾日益加深、不断的激化。在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为了保全家族王朝而成立了奥匈帝国,在此形成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逐渐激化。到了七八十年代,哈布斯堡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散发德意志的精神,并与之联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国家走向战争化的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化艺术也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思潮。由于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是抒发个人内心情怀、追求美好理想世界,同时又揭露了社会中的弊端和个人的苦闷心情。浪漫主义运动从文学领域开始,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文学造诣深深感染着音乐风格的繁荣发展。这些文学思潮有的表达个人感情、有的歌颂大自然、还有的迷恋于中世纪的情怀,总之力图用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语言来反映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抨击。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德国,它深受哲学、宗教的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促使其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为此分别产生了耶拿派为代表的早期浪漫派、以海德堡派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和以海涅为代表的新浪漫派。其中,海德堡派是以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和阿希姆·冯·阿尔尼姆为中心人物,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德国民间文学,共同创作、出版了一本德意志诗歌集《少年的魔角》。这本诗歌集汇聚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浓厚色彩,不仅成为马勒音乐创作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这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青年时期歌曲集》的作品特点所需的演唱要求

《青年时期歌曲集》是马勒早期为声乐和钢琴所创作的歌曲集,虽然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之久,但它却突显了马勒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特征。马勒在这部歌曲集中以独特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丰富的诗歌内涵,并将这些诗歌的内容进行改编而更多的是加入自己亲身的生活情感经历,同时又赋予歌曲更多的表情指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与运用体现出了马勒独特的个人气质与晚期浪漫主义气息。总的来说,这部歌曲集呈现出来明显的特点是频繁变化的调性、细致精准的音乐术语与丰富多样的衬词和高频词,当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应该如何去演绎这些歌曲,只有深入到歌曲的内部去了解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演唱时把握马勒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根据这部歌曲集所呈现的作品特点,本章的第一节通过调式调性的分析来调整演唱时声音色彩的变化;第二节通过音乐术语的分析来体会演唱时深厚的内心情感;第三节通过衬词和高频词的分析来把握歌唱的语气。

第一节 频繁变化的调性对声音色彩的要求
这部歌曲集映入眼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较多的变音记号,这正是马勒独特的创作手法之一。用这些频繁多变的调式调性来体现音乐色彩的变化,因而在演唱时要运用富有变化性的音色来表达丰富的音乐色彩。
一、多变的调式调性
1、调式调性的整体性呈现
通过对十四首音乐作品的分析发现,每首歌调式调性的发展各都迥异不同。整体的发展过程如下: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马勒的调性布局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无论调性如何的发展基本都回到了主调上,这也遵循了传统音乐中“调性回归”的创作手法。同时有些歌曲即使没有转调,但在其内部也出现了变化音的使用和调式的交替。这样的调性特征正是符合马勒独特的音乐气质:在马勒的音乐里总是仔细考虑调性与和声的色彩变化,即使是在很小地方的调性处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他的声乐作品中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音乐风格特征。

第二节 细致精准的音乐术语对情感表达的要求
早期的艺术歌曲伴随着马勒音乐的成长,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不同寻常的音乐术语。长期以来与艺术歌曲相关的传统音乐术语通常只是表达了相近的提示作用,几乎没有一个是精确的描述。因此,当来关注马勒的独唱声乐作品时,不难发现马勒的音乐术语非常的细致并且是相当精准的,从而要求在演唱歌曲时要把握这些充满个性的特点。马勒在早期艺术歌曲创作上不仅在诗歌内容的选取上新颖独特,而且对歌唱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视,为了将文学与音乐进行高度的融合,马勒运用这些细致精准的音乐术语来体现生动的诗歌内容,因而在演唱时紧密伴随的是要表达丰富的情感。
一、速度、力度的情感表达
十四首《青年时期歌曲集》的诗歌内容非常的丰富,主要包括了自然、爱情、死亡和个人内心独白等诗歌主题,但这些主题并不是单一独立地存在于一首歌曲里,而是包含了多个主题来表达情感。如第一首《春天的早晨》通过鸟语花香来唤醒沉睡的爱人;第十一首《夏日更替者》描写了夜莺代替死去的布谷鸟给人们带来娱乐,表明世间万物的瞬息万变;还有,在第十四首《自悟》中对自己身边事物都无法理解和体会的矛盾心理。这些主题展现了最本质的思想感情,通过一些独特的速度与力度标记来表现丰富的情感,所以歌者需要非常细致地体会这些标记的含义,并不只是纯粹地作出快慢与强弱的对比。
速度的指示记号可以用意大利语或者德语来表现快速、中速或者慢速,也可以用节拍器的速度标示。一般来说,快速表现了急切、欢快、跳跃等;中速则表现了抒情、平静、适度等;慢速常表现平缓、忧伤、回忆等。通过对速度类型的划分可以清晰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明确地表达情感的变化。在马勒的这部《青年时期歌曲集》中,歌曲速度基本情况如下:

第三章 《青年时期歌曲集》的演唱分析………...27
第一节 对不同演唱版本的分析…………….27
第二节 对演唱难点的分析………………….28
结 语……………….…38

第三章 《青年时期歌曲集》的演唱分析

马勒的这部《青年时期歌曲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演唱者去学习和演绎,同时需要去聆听和分析声乐大师的演唱,这是学习声乐艺术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演唱马勒艺术歌曲,在此对这部歌曲集的演唱难点进行分析,总结在学习与演唱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进行一些集中的阐述与处理。

第一节 对不同演唱版本的分析
对于马勒的艺术歌曲而言,欣赏一些不同的演唱版本,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和作曲家的音乐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歌曲的分析和演唱处理的能力。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有敏锐地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可取的地方要加以研究,并弄懂其中的来龙去脉并找到合理依据后,逐渐成为自己的演绎风格。这部《青年时期歌曲集》可以选取珍妮·贝克和迪特里希·费舍尔-狄斯考的演唱版本。
珍妮·贝克(Janet Baker)的音质可以同时兼具女高音明亮的音色和女低音饱满的声音,同时她能唱出多姿多彩的声音特质,是位别具一格的出众多彩的歌唱家。聆听贝克演唱的马勒艺术歌曲,她的声音所带来的感受是她在讲述着非富多彩的故事,在她的歌声中运用巧妙地音色处理着歌曲的细节,总是给人带来新颖、意外的感受。贝克的音色时而含蓄、时而清脆,把音乐的旋律与语言的语气很好地结合了在一起,即使遇到再大的音程、再快的速度,她的声音始终能够贯穿一体、毫不费力地倾诉着歌曲中的悲欢离合。例如在第六首《使小淘气听话》中她充分地唱出了歌曲中欢快的主题,并且运用了不同音色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对话,这种音色是淳朴且自然的;这首歌曲歌词较多、节奏较快,她的吐字非常清晰、明了,同时又兼顾了元音的色彩,生动地演绎了小淘气的鲜明形象。在第十二首《痛苦地离别》面对如此细腻的音乐术语,她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很有表现力的声音特质,伴随着节奏的变化她的演唱充满了十分感性的律动感,她以较暗的音色唱出内心悲伤的情感,这种音色的感觉并不是痛苦欲绝,而只是简单的无助感;当转换到高昂的音乐旋律时,她的声音仿佛拔地而起但始终仍在控制之中;她的声音把悲伤的情感和希望的信心都表达的非常深刻,略有伤感之余又多了几分对美好未来的坚定有力的色彩。

结语
《青年时期歌曲集》贯穿于马勒早期音乐创作的整个时期,正因如此也展现了马勒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历程。这部歌曲集具有浓厚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同时也显露了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特征,在艺术歌曲的领域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和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马勒对《青年时期歌曲集》中所选取的诗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更多地加入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朴素简单的故事来着重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这在马勒的音乐创作中占据着独特的个性。在歌曲的创作手法也不同于之前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通过频繁变化的调式调性来增强音乐的色彩性,同时使用了更多详细的音乐术语强调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作曲家很大程度地运用各种音乐要素来表现歌曲的内涵。同时,马勒将诗词中口语化的语言广泛地应用到歌曲的创作中去,将这些通俗的口语与创作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音乐与语言之间高度融合的默契。马勒在这部歌曲集中突显出的这些音乐特征,其实是对人生内涵的高度认识,当演唱者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特征时,需要去透彻地挖掘和剖析其中的变化因素。对于多变的调式调性通常表现了心境的转变和矛盾的激化,各式各样的音乐术语揭示了对人生内涵的领悟和感受,还有多次出现的词汇实际上是更加形象地突显了内心的渴望和对愿望的向往。因此,马勒在这部歌曲集的标新立异,需要演唱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进一步地思考,能够更好地抒发歌曲内涵和把握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