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之诗乐结合讨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6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总览民族乐器的历史,琵琶是家喻户晓的,作为民族乐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美学有着颇为密切的联系。在唐代,琵琶是极为受到追捧的一种器乐之一,也是众多知名诗人喜闻乐见的音乐意象。由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同时也是著名音乐家的白居易所作的唐诗《琵琶行》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国著名作曲家吴厚元因此受到感染,以《琵琶行》为素材创作了一首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感情真挚,表现手法巧妙,生动地再现了琵琶女动人心弦的表演以及的高超的演奏技法和细腻的内心世界。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查阅了大量关于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文献和音像资料,其中关于乐曲分析、诗作的文学性分析等单独的研究文献较多,研究较为深入,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然而对于乐曲和诗作的文学性与美学性融合,包括音乐与文学的融合,音乐与美学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所以我把此课题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我的论文创新点在于抓住了音乐、文学、美学之间既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又具有各自特殊性的这一特点,不再单单只关注音乐的炫技和外放的表现,也从文学和美学角度赋予了音乐更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把音乐的表达推向更高层次,并且更加富于内涵。

第2章 乐曲的创作介绍

2.1 诗作历史背景
琵琶在唐朝是上流社会十分欣赏的一种器乐演奏门类,所以琵琶艺术在唐代曾一度风靡一时,使得唐诗中关于琵琶这门乐器的吟诵层出不穷,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描写琵琶艺术的作品。
白居易因为早年间躲避战争所以被迫迁往江南,在江南一带他乐于帮助百姓,对因为政治黑暗而生活痛苦的人民深表同情,他做官的同时又写诗反映民间疾苦,由此他得罪了当时的朝廷显贵,皇上受人唆使将他贬为江州司马。司马当时的官职是刺史的助手,表面看起来不错,但在中唐时期此官职其实是用来发配犯罪的官员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看管。这件事对白居易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后来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折,《琵琶行》这首唐诗便作于他贬至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的一个秋夜,浔阳江头秋风瑟瑟,枯叶飘零。已经降职为江州司马的诗人白居易本就情绪怅惘加之又在江上与客人话别,更徒增伤感。忽然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一阵阵动人的琵琶乐声,作者顿时忘却依依惜别而寻找乐声的来源,得知弹琴的竟然是一位沦落了的京城教坊女伎。这次意外又惊喜的会见,不但使得诗人听到了一次难忘又高水准的器乐演奏,并且铸就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叙事音乐诗《琵琶行》。
这首诗对于自然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和琵琶在当时的音色音质、著名作品、演奏技法等,都为后人对于琵琶的表演、欣赏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品在描述琵琶女的娴熟技法和她的悲惨身世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政治失意、遭贬之后的忧闷惆怅的情感。诗人把琵琶女当作知己,写琵琶女同时也是在写他自己。官海的曲折,情感的悲哀,好似与琵琶女的不如意同病相怜。情感的真挚,使得诗作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和非凡的魅力。《琵琶行》之所以能够成为近百首唐诗中的杰出作品,主要在于它能把当时的自然环境、琵琶女的凄惨遭遇以及自己被贬江州之后的凄凉心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诗作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2.2 乐曲创作背景
吴厚元,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作于1983年,作曲家的音乐动机来源于白居易的音乐叙事长诗《琵琶行》,一首描写琵琶的传世之作。这是吴厚元先生在生前留下的唯一一支公开发表的琵琶独奏曲。80年代在北京举办的华北音乐节上,它首次与听众见面,并得到了广大听众和琵琶同仁们的一致好评,是现代琵琶独奏曲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诉》是一首动人曲调与优美背景融为一体的琵琶文曲,乐曲借鉴了中国戏曲元素和曲艺中的板腔体结构形式,与传统琵琶独奏曲相比,无论从技法到艺术表现力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作者深入解读唐诗《琵琶行》的诗作内容,并以一个现代作曲家的视角去感知和体会当时诗人的心境。乐曲以音乐内容和演奏效果为创作出发点,不但立意深刻,而且思路清晰,并且巧妙的设计了各种恰到好处的演奏技法,再加上曲折而又饱满的情绪,为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增添了华丽的色彩。所以使得这首结构庞大的乐曲,不但没有给听众带来一点拖沓混乱的感受,反而以它优美典雅的旋律广为流传。作者结合琵琶女的经历与诗人的内心痛苦,根据诗作的主要情节并融入自己的感受,赋予了《诉》更深邃的艺术灵魂,将听众带入一个如诗般的意境。吴厚元先生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白居易这位伟大诗人相融和,在缅怀白居易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抒发了一个作曲家的崇高人生理想。

第 3 章 诗与乐的文学性融合·············8
3.1 作品内容的融合 ·································8
3.2 情感体验的融合 ·················10
3.3 诗作线索对乐曲的影响····················11
第 4 章 诗乐艺术的美学融合·················15
4.1 中国传统意象特征的影响··························15

第4章 诗乐艺术的美学融合

4.1 中国传统意象特征的影响
他律论审美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音乐及其音乐实践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他律论审美思想,中国古代音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叙述、描写与表现三类。其中,又以极为重视情感的表现类为主。古人们认为“贵情思,轻事实”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突出审美特点。唐代的音乐家很清楚音乐应该看中主体情感宣泄,不同的技法运用只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并以此作为评价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广泛的传统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正如《琵琶行》所描绘的主体——琵琶。在古代人们认为乐器的情感基调大体是确定的,各种乐器形成了大致分工。《礼记·乐记》有云:“丝声哀”,古时候琵琶是公主远行和亲的特殊氛围中所演奏的,那么,她所表现的通常是心中的哀怨、无奈和悲痛,是造化弄人的怅惘和迷茫。所以,在那个时代琵琶所带来的通常是一种消极情感,欣赏者也必然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产生悲痛感。在《琵琶行》中诗人和他所欣赏的琵琶演奏,使听众体验了一次悲愤交加的人生感悟。乐曲《诉》更是以一开始的技法处理就奠定了情感基调,所以可以看出,琵琶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对于诗作以及乐曲的影响之巨大。

结论
音乐与文学虽然是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门类,音乐是通过音符的排列组合以及乐音强弱变化来展现其特点,而文学的表现手法则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组织去实现。但是,全部艺术门类实际上都是人类对于美的领会理解和诠释,它们在表现形态上又具有某种相似性,都是可读的,都是从中获得信息。有所区别的是,音乐的华丽主要在于乐声本身以流动的声音音响来表达其存在,而文学的动人主要存在于语言的运用之中以静态的文学语言来展示文学的存在。
诗作《琵琶行》与乐曲《诉》,唐诗与琵琶艺术的文学性以及音乐性交融体现在它们之间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唐诗以文字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记叙、描摹,琵琶则是通过音乐的乐声形式将唐诗生动地展现给了人们。写在纸上的诗句是无声的,因此很多精神层面的内容不能很形象的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音乐是有声的,深刻的意境,音调的高低轻重都可以将不同的感情表达的更热烈、更丰满,但也不可能像文学那样,对于描述的内容能够做出清晰直白的表达。琵琶艺术虽可以独立存在,但如果少了那些以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的乐曲的加入,琵琶艺术将会失去很多的文化内涵,也会因此失去很多的文化内涵,也会因此失去其作为古典民族乐器所应具备的韵味。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情感体验上,都与诗作《琵琶行》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文章正是抓住诗作与乐曲之间的紧密联系。乐曲以诗词内容作为依据,将诗词以别具一格的音乐方式呈现给人们,并以诗作的线索、人物形象刻画对乐曲进行引导,使得文学和艺术两种表现形式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融合。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美感以及美之规律的一门科学。音乐美学对于音乐的表演与探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音乐实践者将个人的美学观点直观地应用于自己的音乐活动中,演奏者对于美学思想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他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并较好的掌握了音乐美学知识,才能在音乐中始终坚持发展与创新,挖掘其音乐更深层次内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