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演奏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创作

第一节 生平简介
柴可夫斯基童年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采矿工程师兼冶金厂厂长,会演奏长笛;他的母亲是一位俄罗斯人(法籍),酷爱音乐,会弹奏简单的钢琴曲。柴可夫斯基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从她那听到了许多美丽的俄罗斯民歌和故事,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62 年他开始跟随安东·鲁宾斯坦系统的学习作曲,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的音乐才能、天赋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得到了学院老师极大的赞赏。1865 年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顺利毕业,他的毕业作品是一部以席勒的《欢乐颂》为题材的大合唱,拿到了学院的银奖,从此之后,他开始正式踏上音乐创作的道路。

第二节 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泛,他一生共写了十部歌剧、三部舞剧、七部交响乐、一系列标题性交响序曲、四套交响组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大量钢琴曲和上百首浪漫曲等。他的音乐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时期主要致力于俄罗斯民间音乐创作,代表作有:钢琴小品《四季》、《儿童钢琴组曲》;管弦乐序曲《罗密欧与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等。这个时期所创作出的许多优秀作品使他得到了良好的声誉。
第二时期是从 1876 年至 1884 年,此阶段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梅克夫人走进了他的生活,在生活和经济上给予他极大的帮助,这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支持和鼓舞,此时的代表作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玛捷帕》;弦乐《小夜曲》、《1812序曲》等。
第三时期:1885 年至 1893 年,这是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高峰期。但之后,俄罗斯的黑暗统治和梅克夫人终止对他经济上的资助,给他的心理增添了的巨大创伤,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围绕人生意义展开,代表作有: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哈姆莱特》;歌剧《伊奥兰特》、《黑桃皇后》等成功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是在俄罗斯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孕育而成的,俄罗斯人民当时的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精神,都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了很大影响,使他创作出极具民族性的优秀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树立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不朽丰碑。

第二章 《杜姆卡》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创作背景
杜姆卡(Op.59)作于1886年2月27日到3月5日,题目“杜姆卡”(Du muka)的俄文原意是“沉思”之意(也可译为“想”), 其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景色”。它最早为乌克兰民间音乐,19世纪流行于斯拉夫民族各国。《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上写道:“《杜姆卡》,一种斯拉夫的民间叙事歌,起源于乌克兰,其中悲哀的和快速的节奏相交替。”俄罗斯的发展史中,原属斯拉夫民族中的一员,斯拉夫人曾生长期活在外族的奴役下,从而造就了斯拉夫人民坚忍不拔、沉稳、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特质可充分反映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
1885年正是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高峰时期,《杜姆卡》诞生于这一时期。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政治制度腐朽、没落的沙皇黑暗统治阶段,他痛恨当时残酷专制的统治者,同情广大苦难民众的生活,想用自身力量去帮助受苦民众,却又因这孤僻与人交往甚少的性格,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苦恼,所以总在矛盾中挣扎着,《杜姆卡》这首钢琴作品把矛盾的冲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用音乐创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追求。

第二节 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创作风格
这首作品,表现出浓郁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首先,柴可夫斯基采用了标题(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景色” )的形式,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相比,音乐形象更加鲜明,人们想象的方向也更加明确。其次,本曲运用4/4拍具有俄罗斯民族元素的舞蹈节奏和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崇敬,足以表现他的爱国之心。
柴可夫斯基用他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将俄罗斯传统的音乐元素融入这首作品中,浓郁的民族曲风让他的音乐在俄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后来俄罗斯音乐自成一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作品在世界领域是一首首永不凋谢的奇葩。
二、艺术特色
(一)悲情色彩
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阴暗统治与人们为争取自由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冲突,为柴可夫斯基提供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亲身感受着人民的苦难,用音符的形式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为人们斥责当时社会的不公。恶劣、严酷的自然生活环境,漫长的黑暗统治,都深深的激发了他创作的动力与激情。柴科夫斯基这样说道:“我们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同厄运进行斗争,寻求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 “我们心爱的祖国也处于黑暗的时期,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莫名的不安,好像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觉到时局不稳,看不清前途。”
《杜姆卡》这首乐曲的开头部分就仿佛讲述了一个含有悲情色彩的故事,低沉缓慢的音调缓缓的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在富有俄罗斯风格的凄美旋律中,隐约流露出一种对光明的渴望和期盼。如谱例2-1:


第三章 《杜姆卡》的演奏分析………11
第一节 触键与音色………………11
第二节 旋律的演奏 ………………13
第三节 演奏力度的把握 ……………15
第四节 踏板的使用……………………16
结语 ………………20

第三章 《杜姆卡》的演奏分析

第一节 触键与音色
音色是考验演奏者技术水平的一项相当重要的环节,一首作品处理的详细程度可通过音色的把握来进行衡量。我们总是说:钢琴大师弹奏作品的总是那么动听,同样的作品自己怎么就弹不出那样的声音呢?这就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触键决定音色。
触键的深浅、快慢、连断等不同手法都对我们弹出来的声音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把弹奏速度放慢,就不难发现:手指尖像一套精密仪器一般,在做着高难度、极精细运动,我们通常称作“手指(或指尖)的控制”。这个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它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数不清的反复练习慢慢体会到的,在不同的学习练习阶段会有不同的水平。在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一曲中,一开始就相当考验演奏者的触键水平,如谱例3-1


结语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中的重要人物,他丰富了世界音乐的民族元素,为俄罗斯音乐自成一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浪漫主义音乐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承前继后,继承了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血液,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并创新了传统的斯拉夫民族音乐曲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经典的音乐财富。
《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巅峰时期的作品,作品大胆将沙皇黑暗统治作为创作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优美动听的旋律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作者巧妙的运用画面切换的手法,让人们在现实和理想中穿梭,凸显了人民现实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对理想环境的强烈渴望,用音符描绘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娱乐的画面,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值得音乐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