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德海“宗教篇”琵琶作品的音乐特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3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是国内外至今对于“宗教篇”创作特征及音乐本体的研究较少,第二是本文是首次将佛曲和刘德海的“宗教篇”进行比较研究的尝试。笔者通过对“宗教篇”几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宗教创作理念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剖析刘德海宗教音乐的创作特征,从中解读琵琶宗教理念与演奏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宗教篇”作品与宗教音乐元素即佛曲音乐元素的共性。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介绍琵琶艺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将要对刘德海“宗教篇”《滴水观音》、《喜庆罗汉》、《晚霞情趣》和《白马驮经》四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本体进行具体分析;接下来对“宗教篇”四部作品的创作理念及在作品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说明;然后对四部作品中演奏技法进行了分析,包括传统演奏技法和创新演奏技法的具体演奏方法运用的说明;最后对四部作品中的佛曲元素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宗教篇”中的《白马驮经》和五台山佛曲《三宝颂》的比较分析来总结佛曲元素的共同音乐特征。
1.2.2 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在刘德海琵琶曲“宗教篇”中,通过对四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宗教创作理念和演奏技巧的研究,来总结论述“宗教篇”的创作特征这几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章节。通过深入挖掘“宗教篇”作品与宗教音乐元素即佛曲音乐元素的共性,以体现琵琶大师刘德海在新的创作理念与思维上对琵琶艺术界的卓越成就。

第 2 章 琵琶艺术发展概况

2.1 琵琶艺术时期划分
2.1.1 明清时期
第二次琵琶艺术高峰出现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民间的小曲盛行,戏曲艺术进入了繁荣阶段,市井民俗音乐逐步兴起。琵琶艺术重心由宫廷音乐转向民间音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和各自独特的演奏风格。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清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传世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琵琶谱集《琵琶谱》,使得许多经典曲目得以流传下来。在明末清初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陈牧夫为代表,擅长曲目有《将军令》、《霸王卸甲》等;北派则以王君锡为代表,擅长曲目有《普庵咒》等。
2.1.2近代时期
第三次琵琶艺术高峰出现在近代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此时琵琶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产生了以地域划分为显著标志的江南五大流派,各流派都有完整的传谱及鲜明的演奏风格,为以后琵琶艺术的丰富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分别是:无锡派、以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派、以陈子敬为代表的浦东派、以沈肇洲为代表的崇明派和以汪昱庭为代表的汪派。各自代表曲目分别为:《夕阳箫鼓》、《阳春古曲》、《海清拿鹅》、《小月儿高》、《阳春白雪》等。
2.1.3现代时期
第四次琵琶艺术高峰出现在以刘德海为代表的当代琵琶创作时期。刘德海先生跟随诸多流派的名师进行学习提高,集合各个流派优点于一身,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具有“刘派”个人风格的一枝独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各大流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新的题材例如琵琶协奏曲的创作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效果,增强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使琵琶艺术在新的环境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提升了琵琶等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开辟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走向世界的道路。

2.2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
2.2.1 生平简介
刘德海于 1937 年 8 月 13 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河北省沧州市。他自幼就喜爱民间音乐,在 13 岁的时候师从泥瓦匠黄炳松学习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民族乐器。随后在刘德海的中学时代他先后到越剧、沪剧、评弹等业余的团体和电台及业余广播合唱团里担当乐器演奏员,同时他还在剧场、茶馆等地演奏江南戏曲及丝竹音乐,练就了娴熟的演奏功底,这些经历为刘德海之后的创作打下了江南戏曲及丝竹音乐的坚实基础。1954 年刘德海开始师从于“浦东派”传人,著名琵琶教育家及演奏家林石城先生,并于 1957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修琵琶。在校期间他还师从曹安和、杨大钧等著名琵琶演奏家继续学习琵琶,并选修了民族乐器古琴和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同时接受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毕业后刘德海留校任教,后转入中国音乐学院。1970 年担任中央乐团独奏演员,1983 年刘德海先生曾任中国音乐学院的副院长。
80 年代中期开始是刘德海琵琶创作的高峰时期。此时期刘德海不仅致力于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同时还尝试了“旧曲新弹”和新的音乐元素创作在内的乐曲创作。其中,传统琵琶乐曲的旧曲新弹中包括的曲目有《塞上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作品。他还创作了在琵琶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一系列的成篇章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还体现了刘德海与众不同的音乐追求和独特多变的艺术风格。这些系列篇章作品包括:人生篇(《老童》、《天鹅》、《春蚕》、《童年》、《秦俑》);田园篇(《金色的梦》、《天池》、《一指禅》、《故乡行》);宗教篇(《滴水观音》、《喜庆罗汉》、《晚霞情趣》、《白马驮经》);怀古篇(《长生殿》、《昭陵六骏》);乡土风情篇(《踏青》、《磨房》、《纺车》、《陀螺》、《滚铁圈》、《杂耍人》、《不倒翁》、《木鸭》、《风铃》)。

第 3 章 “宗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分析································· 8
3.1 “宗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 8
3.1.1 《滴水观音》创作背景······························ 8
第 4 章 “宗教篇”作品创作理念············ 17
4.1 “反弹思想” ······························ 17
第 5 章 “宗教篇”作品的演奏技巧············· 20
5.1 “宗教篇”作品的传统技法·············· 20

第 6 章“宗教篇”作品中的佛曲元素特征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希望的心灵寄托,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规劝人心向善、给人达观心境的释迦摩尼,亦或是创造世间万物与人类的造物主上帝,还是给人指点迷津、帮人摆脱困境的真主安拉都给了人类无穷的力量,帮人类指出了精神追求的方向,使人类在生活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望。这正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本文所提到的就是在中国流传范围最广、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佛教音乐。

6.1 五台山佛教音乐简述
佛教起源于天竺国(古印度),于永平十年即公元 67 年东汉明帝在位期间传入中国,同时佛教音乐也一同传入。佛教音乐及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播中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从广义上来讲,佛教音乐就是指一切为佛教活动所进行的创作,为佛教服务与佛教相关的音乐,而狭义的佛教音乐则是中国佛教寺院中僧人在举行宗教仪式举办佛事弘法时所唱诵的仪式音乐。
在我国佛教音乐的艺术宝库当中,作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圣地,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佛教音乐代表了北派佛教音乐的最高水平。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寺庙的各种法事仪式中具有音乐性质的经文咏诵及器乐演奏的总成。本文中重点研究的是佛教音乐演唱旋律线条即经文清唱的音乐特点。经文清唱指的是不带有乐器伴奏的咏唱。经文清唱也称为诵经音乐,是寺庙内的僧人一同唱诵的声乐类载体。其音域为了适合演唱需要而限定在大众化音域内,音区跨度不会太大。经文清唱的律动均以小节为单位,结构规整,基本上大多是均分律动。

结论
琵琶艺术历经千年发展,逐渐焕发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作为当代琵琶界杰出代表的刘德海先生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宗教篇”作品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成系列的篇章作品中较为成熟阶段的作品。从人生篇到田园篇再到宗教篇的创作历程中,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经历了逐步深化的发展轨迹。“宗教篇”的四部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追求、对内心的真善美的本性回归。
“宗教篇”四部作品皆以佛曲元素作为创作灵感,以佛教中的滴水观音、喜庆罗汉、佛祖释迦摩尼和白马驮经的艺术形象进行音乐创作,追求了一切归于自然的宗教思维;刘德海采用集思广益的创作理念进行“宗教篇”的作品创作,在音乐题材的选取上、音乐主体形象的设计上及演奏技法的创新上都体现了他对佛教音乐元素的哲学反思;在宗教情结的创作理念 “反弹思想”、“中和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指导下,新的作曲手段及技法创新丰富了琵琶的音响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宗教篇”作品与五台山佛曲在曲调结构、音乐发展手段、节奏节拍和装饰音上具有相同的佛曲元素特征。
通过对刘德海“宗教篇”四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本体、创作理念、演奏技法运用及宗教佛曲元素的共性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音乐的内涵。在演奏作品时对作品结构、段落处理上可以更加到位,对于演奏技法的具体运用上,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宗教篇四部作品与五台山佛曲元素共性的分析涉及的具体方面是在音乐特征方面共性进行的研究,关于其和宗教元素在演奏方式和表达手段上的共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