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市场音乐中流行音乐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中国市场音乐定义和特征
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从早期二十年代初“大上海“时期,一些提供演出秀场的娱乐场所、舞厅、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介,曾让中国的娱乐文化出现异常繁荣的景象。音乐是其中最普遍、最容易实现的娱乐手段之一。人们在告别了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在日趋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环境里,追赶更高水平生活的快生活节奏,让人们不再哼唱田间地头的山歌、劳动号子,人们开始歌唱对城市化生活的感悟和热爱,歌唱主题改为日常生活小景或是爱情主题,这种简单浅显、朗朗上口的小篇幅歌曲更迎合广大群众心理层面,其结构短小,内容贴近生活,形式自由活泼,情感真实,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唱。一些剧院开始推出结合歌舞的演出;一些娱乐场所也相继推出类似的演出,以便吸引人们到此消费餐饮或酒食;广播、磁带、唱片行业,也凭靠这种简单易行又有高受众群的形式赚取了利益。渐渐的,中国逐渐形成了承载这种音乐类型的市场。
随着时发表展和市场自然规律的优胜劣汰,人们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音乐都可以被大众接受,并转化为利益。从笔者一个音乐专业学生的角度,总结了一些符合这种市场的音乐,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个特点:1、商业性,音乐最终将转化为商业利益。中国市场音乐的出发点,并不需要较高艺术层次,而是以博得大众好感和满足大众某种需求层面为目的的音乐。换言之,取得了大众的好感,才能完成“用音乐换钱”的行为。2、时尚性。在英译词典中,“pop music”意为时髦、现代、时尚的音乐。轻松活泼,节奏鲜明,内容通俗易懂。常常伴有电声乐队的编制。演唱者可以在风格上自称一派,不必拘泥于某种技巧的约束,发声方法相比起传统声乐,更加自由多样化,也可以随时间变迁和本身自有当下的实效性,出现适当的改变。注重当下市井人文的真情实感是这类音乐的主流思潮。这种音乐起源于西方。比如大上海时期,名噪一时的娱乐场所“百乐门”,填以中文歌词的舶来品歌曲都符合以上两点特征。3、通俗性。歌词和旋律都更加贴近生活。相比起古曲晦涩难懂的曲牌和文字,白话文是歌词中最常见的语言形式。旋律更加生动也更加人性化。比如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便是根据《诗经 国风》中的《蒹葭》,变以白话文之后重新谱曲的,相比起原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情怀,将歌中的很多佳句做到了传承,也让《蒹葭》这首四言古诗流芳百世。是一次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良好结合的上上之作。4、传播性。在具有了时期代表性的同时,不只是在小范围内得到认可,而是具有广而告之的号召力和魅力。这就要求其具备包容的审美和艺术高度。
第二节 流行音乐发展以来的社会功能特性
流行音乐和具有流行性的音乐,一直以来都很容易被世人混淆,笔者在此进行简单的说明。
当今音乐市场中,充斥着极大丰富的音乐商品类型,有些音乐可以说是流芳百世,如古曲《高山流水》、《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还有一些音乐口口相传了几代人,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河淌水》等。
以上所列出的音乐类型可谓家喻户晓,是具有极高流行度的音乐作品,但是它们并不能称之为“流行音乐”,本文中所论述的流行音乐—“popmusic”根据现有音乐词典和诸多文献暂且归纳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blues音乐为基础,最初以商业为目的,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既多方面融合的调性音乐体系。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大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在《音乐百科辞典》中也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流行音乐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其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次要。流行音乐并非大众理解的“流行的音乐”,其具有学术性特点:[4]1、爵士和声、2、调式不限于大小调体系、3、和声功能性为主、4、多元化、5、即兴、不稳定节奏律动、6、小型曲式、7、相对自由曲式结构、8、音色选用无局限性等。
这种起源于西方的流行音乐,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完善、科学、独立的风格体系,影响力最大的比如jazz爵士乐、country乡村音乐、rock摇滚乐、hiphop、r&b等,都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娱乐性和商业性是它存在的主要意义。现如今,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形态大都是以美国流行音乐为蓝本,或在其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笔者以为,换句话说,世界很多国家的流行音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中国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在中国,流行音乐在学术界也被称之为“通俗音乐”。作为以娱乐大众为主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脉络是紧紧相连的。从早期歌舞升平的大上海时代开始,中国上流社会的人们曾在娱乐场所中率先听到了来自西洋的,一种具有鲜明律动,令人产生兴奋感和愉悦感的音乐,之后产生了比如周旋、胡蝶这样红极一时的歌星。相比起农耕社会,农民们单纯朴素的山歌和劳动号子,这种新颖大胆、令人欢快愉悦的音乐类型很快吸引了人们注意,并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不过这种音乐常常给人以醉生梦死的感受,令人沉浸在欢乐中,不思进取,是当时在娱乐秀场或酒吧等声色场中常见的音乐类型。改革开放之后,邓丽君的歌声唱响了千家万户。这种曾一度备受争议的“靡靡之音”的音乐,在得到正名后,以其更加真实贴近人性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生动旋律,很快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大上海时期”和“邓丽君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早期,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流行音乐的典范。
第二章 我看中国音乐市场的特点及近期态势
第一节 音乐市场的定义和特征
“市场”,意为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随社会发展至今,市场现如今具备了两种意义。一是指交易的场所、场地,另一含义是指交易行为的活跃程度。所以现在所谈论的市场,并不单是体现交易场所的大小,而是指有较活跃的交易行为,否则“市场”一词并不成立。十九世纪末,人类历史上有了两项新发明,一个是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录音机,一个是同时期被发明的机械钢琴,这两种发明改变了人们以往欣赏音乐的方式,音乐的大门终于向寻常百姓家敞开。这两样发明同时还成就了具有现代模式特征的音乐工业,开始有了一批专心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这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随时发表展和科技的进步,之后出现了承载这种表演的载体,如磁带、碟片,和当今的数字形态音乐。这就是一直在推行并不断发展的以前瞻性创造力刺激并扩大消费群体,从而达到活跃交易的“市场”行为。流行音乐形态也在这种“市场”模式中得到进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社会的进步和多媒体日新月异的更替,人们对于音乐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比如早期,人们只有到固定的演出场所花钱买票,才能换取观看演员表演的资格,之后,唱片和留声机的产生,带动了音乐市场的新格局,人们可以通过购买碟片满足自己欣赏音乐的需求,同时也催生出了专门从事音乐生产的行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科技进步,录音磁带的出现,以其较为低廉的造价很快在市面普及开来,取代了造价较高的,只属于上流社会贵族们才能欣赏到的碟片,寻常百姓也能渐渐接触到这种载体下的音乐。除了个体的演员、歌手,应运而生是更具规模的音乐工业机构,如音乐公司、艺术院团等,使商业模式的艺术表演更加规范成熟,良性运转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了音乐艺术本身发展和进步的作用。现如今,世界乐音市场已进入数字时代。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普及,让数字化的音乐形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并极大程度的丰富了音乐市场,人们除了可以方便的欣赏到风格多元的音乐作品,同时电视音乐节目也日趋发展起来。种类繁多的音乐类电视节目不仅形式新颖,而且逐渐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这是近几年来越加明显的新趋势。今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的真人秀节目让观众从欣赏者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这种充满互动性的节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在促进音乐市场繁荣的同时,观众对音乐的需求和艺术审美也在日渐提高。不同的传播模式锁定着特定的消费群体,音乐市场格局将会不停地演变下去!
第二节 中国近期音乐市场的发展态势
科技的进步始终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商业音乐的发展上体现尤为突出。不同时期的新科学技术,造就了不同形态的音乐市场。从留声机时代,到今天的流媒体时代,中国的音乐市场基本保持了与世界同步的发展速度。数字化的音乐技术让中国音乐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04年前后,数字音乐在我国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数字音乐市场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虽然发展数字音乐产业的市场条件仍不完善,在销售额上尚不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但中国内地庞大的潜在市场、宽带的高速普及及与世界同步的移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却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音乐数字化让音乐渐渐摆脱了单以碟片这样的载体而可以自由流通,网络的普及性和传播性也扩大了音乐人的出口,音乐公司不再是唯一发表音乐的渠道,然而,网络数字化降低了音乐生产的门槛,大量的盗版唱片充斥了市场,音乐质量良莠不齐。世界知名的几大唱片公司,如环球唱片公司、SONY BMG MUSIC、华纳唱片公司、EMI唱片公司,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笔者看到, 科技这把双刃剑影响了音乐商业市场,并逐渐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主流音乐的走向。在科技时代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便利地利用科技来完成很多事情,这其中包括了在互联网上下载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的数字音乐。虽然在主要的音乐市场,如日本、德国,其唱片的销售量依然占据了全世界消费音乐产品种类的30%,但不可回避的是,因科技而导致改变消费者行为模式还是对唱片销售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自2008年后,就有将近一千万人(英国及美国音乐消费者)停止购买音乐了。虽然透过重新出版经典专辑及进行减价确实让唱片销售量在某些国家的音乐市场里得以提升,但是那仅只限于经典专辑而,新一代歌手所发行的专辑已经很少人购买了。以下的图表显示了自2000年后,每一年美国十大唱片销售量的数据。”
第二章 我看中国音乐市场的特性及近期态势…………5
第一节 音乐市场的定义和特性……………5
第二节 中国近期音乐市场的发展态势…………6
第三章 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之思考与反馈…………7
第三章 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之思考和反馈
国际化商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全世界的音乐产业都面临着多媒体、新媒体的尖端挑战,流行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寻求发展和出路,无论是从音乐本身的艺术形态还是商业运作,都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中国市场中的流行音乐选择了走更为丰富的创作道路。笔者认为,今天的流行音乐应该是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的多元形态。笔者同样感受到,今天的流行音乐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大幅前进,促使流行音乐过度的炒作和商业化让一些低级不入流的流行音乐也不断涌现。这无疑说明了在如今买方市场中,音乐品质已经不是根本保障。
中国音乐自身版权机制局限性,使很多认真做音乐的人们知识产权不被保护,一首歌被创作出来不能产生长久的利益,虽然现在国内的音乐家协会曾多次把维护音乐知识产权的议题向世人重申,但想要在中国市场内彻底的执行,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音乐版权机制问题上我们确实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即便一首迅速流行起来的歌,也未必能带来长久的利益,这一现象难免使人们急功近利。现在的音乐市很多音乐作品为了迅速吸引眼球,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音乐性和思想性。省去了早期音乐生产繁复的精雕细刻,取而代之的也许是音乐软件各类采样素材的快速拼凑,音乐是苍白没有血肉的,更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咨询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其实认真听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少,也许一首歌只被播放了三十秒就被忽略掉。尽管局势不乐观,但中国乐坛仍有一批孜孜不倦,内心纯粹的音乐人在默默无闻的努力着。而在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主流的电视艺术领域中,音乐类栏目近年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对于音乐发展有了良好的转机。虽然选秀歌唱类节目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有些节目过于注重音乐娱乐性,传递出的人文思想性不足,但也有一些将音乐艺术性与大众娱乐性结合的很成功的电视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笔者以为这些节目的推出,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音乐纯粹的渴望,树立了优良品质的音乐标准,让人们心灵重新回归到原始的单纯,强化了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提升了观众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促使中国流行音乐向高质量发展。
结 论
流行音乐,如今是一 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文化概念。它的内在精神内涵与外在艺术形态,都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不同时代中,会以某一个或某几个文化特征为主,随时代更替,这种特征也相继更替。这就表明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必然要被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着。中国流行音乐,虽然发展进程中有一些问题,但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使中国流行音乐获得进步。在今天中国音乐市场中的某些规律来看,真正了解中国当代流 行音乐文化特征,是要从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协调好二者的关键,是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是,流行音乐变成了“只流行一下的音乐”。
作为即将从音乐专业院校走出的年轻人,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和音乐教育,身边有便利先进的各种学习设备,在掌握较为成熟的音乐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音乐理念,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心态。在校园里接受到的专业技能训练,要与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性学以致用,一味秉持着学院的学术理论,或者一味追崇迎合市场都是不可取的。对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音乐潮流,残酷的行业竞争,尚未健全的音乐版权机制,看似繁荣的音乐市场,对于专业从事音乐行业的人们有着不小的挑战。让自己始终保持吸收新事物的学习态度,是在泱泱音乐大潮中寻求出路的前提。流行音乐是个性化、人性化的一门艺术,在吸收新事物的同时,更要与自身特质的结合,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性的眼光和态度反馈新事物,模仿某个当红歌星,或者跟风某种音乐潮流,都不是长久之道。当走出校园,脱离了院校这个学习平台和老师指导后,自身要建立起对于外界多元信息的敏锐洞察力,拓宽视野,秉持对多种音乐类型相对客观的态度,多元化的接受各类形形色色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舞台,要逐渐增强对于幕后创作的相关认识,只有全面立体的认识音乐、解析音乐,才能更好表达音乐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略)
中国音乐市场和市场音乐浅析之我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音乐,市场,和,浅析,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