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舞剧的萌芽与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舞剧在中国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许多先驱曾就舞剧做出过探究,直到 1932 年,由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创作的现代舞形式的舞剧《罂粟花》首次与观众见面,这部作品被视为中国舞剧现代化的开端之作。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客观条件,中国舞剧的发展较为缓慢。中国舞剧真正开始发展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生活稳定下来,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始被重视。但是,那时候的舞剧只是将前苏联舞蹈和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和演绎精神。直到 20 世纪50 年代,古典芭蕾舞出现在中国舞剧的创作中,开启了中国舞剧的芭蕾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和平鸽》,它以古典芭蕾舞的表现形式,打开了中国舞剧新局面。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舞剧进入第一个辉煌发展时期,以《宝莲灯》为首的一批舞剧作品在舞蹈基础上,引入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开辟了“古典舞剧”的创新之路。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诞生,将西方芭蕾和中国民族舞蹈巧妙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芭蕾精品之作,成为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至此,中国舞剧的表现形式和综合创造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萌芽阶段
舞剧传自国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艺术”。中国舞剧基本上开始于1930年前后。经过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改造,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族舞剧艺术。但是,在当时来说,舞剧终究是门奢侈的艺术,要想将它演示出来,就必须需要专业的舞剧演员,在当时社会,这样的演员是非常稀少的;同时,还得有相应的舞台、道具,这就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除此之外,演出必须有观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更关心的是生存问题,除非是一些达官显贵才会去观看,所以舞剧的发展较为缓慢。在开始的十年中,因为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缺少支持的艺术氛围,舞剧作品稀少,虽有精品,但也未能大幅度带动舞剧历史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舞剧萌芽阶段,前期艺术家们的先驱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吴晓邦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也是中国舞剧的开拓者之一。他生于 1906 年,早年曾多次留学日本,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对日本舞蹈界各流派的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并深受现代舞大师邓肯和日本美学家邦正美的影响。回国后,吴晓邦将现代舞艺术引入国内,并开始了在中国进行舞蹈教学传播工作,为中国舞蹈界培养了不少人才。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激起了抗日救亡的运动。期间,吴晓邦创作了《虎爷》、《丑表功》、《罂粟花》等舞剧,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舞剧的萌芽作品。当时创作的舞剧,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或对封建主义的反抗,以及宣传抗战思想等内容。例如吴晓邦的代表作《傀儡》就形象的揭露了傅仪贪图个人一时的安逸生活,不惜牺牲整个国家的前途,向日本军国主义低头投降的现实,讽刺了伪满州国皇帝的卖国嘴脸,让人民大众了解了伪满洲国的真实面目,警醒世人。同时也记录了社会的历史事件,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以及百姓对卖国人的憎恨。根据F.F.肖邦乐曲创作的《送葬》,勇敢的把枪口指向封建旧制度,宣布旧制度必将瓦解,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建立民主新制度;《浦江夜》则表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青少年的艰难和努力挣扎,渴望摆脱困境的美好愿望。
二、探索到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艺术环境的宽松和国家对艺术发展的扶持,中国舞剧开始逐步发展。这段时间,主要以传统戏曲舞蹈和国外芭蕾舞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代表。《和平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舞剧。《和平鸽》作曲是章彦、刘式昕、杜宇,它讲述了和平使者和平鸽在工人的帮助下,躲过战争贩子的残害,飞到北京,带给中国各族人民福音的故事,深切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的历史责任和坚定信念。该剧是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舞剧,在传承传统舞蹈文化的同时还加入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演,将芭蕾舞首次运用到舞剧中,开创了芭蕾舞剧的新时代。
《和平鸽》的编导之一,就是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艺术家戴爱莲。戴爱莲曾在英国伦敦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和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毅然回国,创作了很多著名舞目,包括《思乡曲》、《拾惠女》等,她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的先驱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在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系统中担任了很多重要职务,为中国舞蹈艺术界培养出大批人才,同时还创作了如《宝莲灯》等艺术价值高、对舞剧发展有开拓意义的作品。《宝莲灯》取材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沉香救母》,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舞蹈基础上,吸取了西方和苏联的舞剧理论,“树立了我国古典民族舞剧一种较完整的样式”。《宝莲灯》开启了“古典舞剧”创作道路,是中国舞剧蓬勃发展的开端,其后,一大批优秀剧目涌现出来,中国舞剧进入了繁华的发展阶段。
1959 年的《美人鱼》是由北京舞蹈学院学员演出的,它主要讲的是美人鱼、猎人和山妖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这个创意新颖,舞蹈精致,首次演出就引起了巨大反响。舞剧中任意一个舞蹈片段拿出来都可以作为单独舞蹈正式表演,足以可见,我国舞剧正在蓬勃发展,舞剧创作者们也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章中国舞剧发展的新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文艺界也迅速迸发出新的激情与活力,中国舞剧复兴与发展的时代赫然到来。
在各种有利因素形成的沃土中,中国舞剧重新发芽、生长,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拥有专业的舞蹈演员团队以及饱满的热情,中国舞剧蓬勃发展起来。不但开始出现如《丝路花雨》等制作精美的大型舞剧,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方面也开始逐渐开拓、发展。如改变自鲁迅同名小说的舞剧《祝福》就是当时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讲述社会复杂关系的典型之作。另外,大量优秀舞剧诞生的同时,国内艺术界人才也不断出现,为中国舞剧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这时的中国舞剧有着前所未有的繁盛,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与舞剧有关的人才,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
一、大型舞剧出现
文革结束后,随着思想逐渐开放,中国艺术文化慢慢复兴,各类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当时,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编排创作了各种新舞剧,尤以人数多、规模大、制作精美的大型舞剧为多。大型舞剧的出现说明了艺术界对十年浩劫后的欣喜和感动,也说明了我国舞剧发展进入了能够主导大型表演的成熟阶段,同时也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期间,《丝路花雨》是这一时期中国舞剧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丝路花雨》由韩中才、呼延、焦凯作曲,《丝路花雨》的音乐采用以我国民族乐队为主的混合乐队演奏,以我国的古典音乐为基础,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民族古曲的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吸收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音乐还采用了一些波斯音乐元素,体现了剧中波斯人的风俗特征。它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取材自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的相关故事,讲述了画工神笔张和他的女儿歌伎英娘的故事,描述了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友谊。整部剧作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的主题是赞扬友谊、摒弃罪恶,与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丝路花雨》还将敦煌壁画里面人物的舞姿与现实相结合,为敦煌壁画的研究做出贡献,同时更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被新闻媒体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舞剧艺术的复苏,同时标志着以民族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剧新时代的开始。《丝路花雨》中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汇、“S”型动作体态的发掘等内容,对中国舞蹈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和形式趋向多元化
“新时期”后,舞剧的创作变革了之前的观念和审美,由单纯的模仿和叙事,开始转向探索人性内心、生命意义的方向,对表现内容的深刻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一大批揭示社会百态和人性关系的作品问世。如改编自鲁迅先生同名小说的芭蕾舞剧《祝福》,就用变幻的舞剧形式表现出祥林嫂的内心情感,是当时抒情悲剧的成功典范。另两部著名舞剧《蘩漪》和《鸣凤之死》,以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发展为基础,构筑了整幕作品的整体结构,并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形式作为艺术手段,着力刻画和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揭开了一个不一样的舞剧世界。
另外,这一时期的舞剧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开始探索民族舞剧的多样化发展方向。例如,上海芭蕾舞团创作的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将中国民族舞、芭蕾和现代舞融汇起来,在民族舞剧多样化的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次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功。《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全剧分为“共读”、“送别”、“抗婚”、“化蝶”四个章节,不仅采用了古典芭蕾的表现形式,还沿用了很多传统的中国元素,如手帕、折扇等,利用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天动地的爱情,是当时舞剧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起点之作。另外其音乐创作也是一大亮点,在当时《梁祝》的主题音乐中外享誉,人们皆耳熟能详,著名作曲家徐坚强以此为主旋律,加入了越剧的音乐元素,使之既有了创新,又让人熟悉,而且也更加符合人物的形象。之后,有更多舞剧作品在将各种舞蹈因素融为一体形式上探索、发展,使中国舞剧的表现形式发展之路日趋成熟。
第三章90年代中国舞剧的蓬勃发展 ................. 11
一、舞蹈家与舞蹈编剧成为舞剧发展动力 ........................ 11
二、广博的选材内容促进了舞剧蓬勃发展 ................... 11
第四章新世纪中国舞剧创作发展 .......................... 15
一、《阿诗玛》与《胭脂扣》舞剧赏析 ....................... 15
第四章新世纪中国舞剧创作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舞剧发展过程中,艺术文化获得了繁荣发展。在文艺发展的热潮中,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的舞剧力作,一直影响着舞剧的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出现的大批的优秀的舞剧作品,更是为近三十年的舞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在此形式下,我国陆续的出现了很多的经典舞剧作品,其中太多的经典难以一一呈现。借此平台,笔者将对自己最喜欢的两部舞剧作品做出赏析和鉴赏。
一、《阿诗玛》与《胭脂扣》舞剧赏析
《阿诗玛》和《胭脂扣》是二十世纪以来产生的两部优秀的舞剧作品,其舞蹈技术不仅高超、内容经典,场面宏大,同时又呈现出了现代舞剧的艺术形式的美和思想内涵的美。这两部作品通过舞蹈与舞台向人们传递了新时代舞剧的创新和品位,不仅为大众欣赏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也为舞剧艺术研究提供了巨大价值。
(一)“20 世纪经典”——《阿诗玛》
《阿诗玛》编导是赵惠和、周培武,音乐创作是万里、黄田。它获得了 1994 年的文华奖,并被业界赞为“20世纪经典”,也是中国舞剧史上的经典。舞剧,就是“舞” 与“戏” 的结合,二者共同构成舞剧的品性。舞剧不仅要有舞蹈的“编导” ,更要做好“戏剧” ,也就是剧情陈述。众所周知,舞蹈善于抒情,却短于陈述剧情。
《阿诗玛》彻底的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剧情模式,创新的采用了板块式、无场次的结构,以不同色彩的舞蹈服装,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围绕着阿诗玛、阿黑、阿支三者的三角爱情矛盾,表达出了三个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
《阿诗玛》整场舞剧以细腻的舞姿,贴切的服装,配合着合适的音乐,精心刻画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扮演阿诗玛、阿黑、阿支的舞蹈演员以美妙的舞姿,在不同时段排列组合,形成了很精彩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以及多人舞。在不同色彩不同场次的舞蹈、音乐、服装和背景色彩,刻画剧情,并完美地展现了绚丽美妙的彝族的民族舞蹈。这部舞剧的编导,大胆地借鉴了世界交响编舞法,并融入了彝族民族舞蹈。而且,编导在借鉴了国外交响编舞法的同时,并保持着彝族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其深厚的生活积淀与艺术积累。
结论
中国舞剧从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出现在舞台上,进入国人视野。并在建国后我国的舞剧事业开始逐渐的起步发展起来。期间由于经历文革,舞剧创作被迫的陷入低迷,文革后舞剧创作才进入了复苏期。尤其是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舞剧的发展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阶段大量的舞蹈艺术家和舞剧编导投入到舞剧创作中来,从而这一时期的舞剧作品也是最丰富的,产生了大量经典优秀的舞剧作品,为现当代的舞剧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当代舞剧的选材也越来越广泛,所创作的舞剧作品也越来越多。这些作品不但融合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精髓,而且也逐渐的向民族化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舞蹈人才和舞剧编导人才充实了舞剧的艺术创作,为大量的舞剧作品创作提供了条件。但笔者也意识到了两个问题:1、民族舞剧和芭蕾舞剧作品层出不穷,但优秀现代舞剧作品却寥寥无几,这不仅仅是编导对于现代舞剧的关注度不够,而且也反映出观众对于现代舞剧的不了解,所以笔者认为现代舞剧的创作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把展现群众生活,社会现象为创作目的,进而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2、舞蹈编导们应更注重音乐的文化修养,在舞剧中舞蹈与音乐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重视音乐的运用,从而使音乐和舞蹈更加的和谐。
总的来说,我国已经有五百多部舞剧,可见这个数量是惊人的,我国的舞剧已经在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舞剧作品的内涵和品味也越来越高,更多的舞剧已经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我们期待,随着舞剧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舞剧,尤其喜欢中国民族舞剧,从而实现舞剧艺术价值和商业利益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略)
评中国现当代舞剧的创作变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评,中国,现当代,舞,剧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