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品分析
第一节 曲式分析
这首乐曲是非常典型的(A—B—A)单三部曲式结构,整首乐曲分为四个部分:引子、呈示段(A)、中段(B)、变化再现段(A1)。
乐曲开头作者运用了一个大的琶音长轮,随后出现一个降八度的摸进挑弦,作为上方主音的伴奏形式,低音“6”用琵琶的第四弦的空弦来演奏,低音的浑厚更加强了宽广、辽阔的气氛,使旋律更加富有感情色彩,后面一小节同样出现一组向上纯五度的摸进挑弦,低音“3”同样用琵琶的第四弦来演奏,与前面的低音“6”形成上行的纯五度,符合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条,使音乐色彩上更富有层次感,从第三小节开始,作者多次运用小装饰音的演奏技巧,因此在音乐上有一种环绕性的音响效果,仿佛被大草原环绕在其中,装饰音的模拟给回声性的音响效果增添了不少的神秘感。引子部分最后,随着一个“V”记号,进入该部分的尾声,由慢渐快的尾声部分为整首乐曲和接下来要进行的呈示段做了充分的铺垫。(见谱例2-1)
呈示段
这首乐曲的呈示段是热烈、欢快、朝气蓬勃的,在这里可以分为两个乐句。呈示段的开头作者运用了四小节的前奏(见谱例 2-2),1-32 小节,也就是第一乐句的开始,主题形象地描写了蒙古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弹奏这4小节的时候,右手的双弹要富有弹性,并突出前半拍的重音,其实就是巧妙地模仿了马蹄声。整首乐曲的调式用五声分析法是属于A羽调式,开头以”6”为主音,迎合了蒙古族音乐以“羽”为最具代表性的调式特点,6-3的纯五度音程增添了不少明亮的色彩效果,在接下来的旋律当中,音程的跨度都在三度、四度、五度、八度,使蒙古族长调的韵味更加浓重了。第二乐句同样是第一乐句的变奏形式, 主题形象描写了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整个乐句都是以纯五度关系音程演奏,稳定的音程关系以及稳定的节奏型,更加深入的刻画了草原的辽阔和稳健的艺术形象。
第二节 风格特点
一、调式特点
一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是与这个民族本身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这首《草原雄鹰》中的音乐素材就是采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调式。这类调式主要是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组成的,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草原雄鹰》这首乐曲就是以五声羽调式构成的乐曲。在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诸多风格中,调式占主要位置。蒙古族音乐的地域性风格往往是通过调式体现出来。蒙古族音乐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五声调式中以“羽”调式为主并具有代表性的调式的特点。在这首乐曲当中,从入板开始“羽”调式的调性特点非常明显,(见谱例2-1)。“羽”调式有着柔和黯淡,忧郁沉思的色彩特点,因此在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音乐里要符合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委婉、典雅的音乐风格。
二、旋律特点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条是呈抛物线型的,也就是说一个乐句或者是一个乐节的最高点常常是位于旋律的中部。并且,音程之间较大的跳进,是蒙古族音乐表现出来的开阔、彪悍的性格为中心环节。其中常见的较大跳进的音程有五度、六度和八度,例如这首乐曲的【一】段中有一段后十六双弦演奏(见谱例 2-7)中音“5”—高音“2”、中音“5”—高音“3”、中音“3”—高音“3”形成了典型的五度、六度、八度这些较大音程跳进的旋律线条,这些是体现蒙古族传统音乐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音也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旋律线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抛物线旋律线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引子】部分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倚音来装饰旋律,突出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见谱例 2-1)。整段旋律的节奏自由如歌,采用了倚音、打音、抹音、颤音等装饰旋律(见谱例2-7)。对于琵琶演奏者来说,要想演奏好蒙古族风格的乐曲,就要好好地掌握乐曲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装饰音演奏的恰当到位,才能使乐曲更加有韵味。这一方面需要多多的哼唱蒙古族的民歌,把握装饰音的韵味,另一方面,要求演奏者去细心的揣摩、练习并恰当的表现在乐曲中。
乐曲的节奏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没有节奏的旋律就谈不上是旋律,无论是演奏哪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琵琶曲《南泥湾》、《浏阳河》等都属于地域风格比较浓郁的乐曲,因此,在演奏这类乐曲的时候,需要演奏者能有这自己的情感抒发,但是也要在正确节奏的大框架中演奏,没有节奏的旋律不能形成音乐,只有准确的节奏才能正确无误的表现音乐的内涵及音乐风格。乐曲演奏的好不好或是成功与否,节奏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有快有慢,它所表达的情感自然各不相同,乐曲表达的是否欢快,是否感人,是否符合音乐背景或者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等。如果演奏者把乐曲的节奏弹错了,那么作品也就随之变了味,甚至是毁掉了一部作品。因此,节奏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点。琵琶是一种多情的乐器,因为它的演奏技法有很多,所要表达出来的音乐情感或是音乐风格就会有很多,所以节奏的把握既是机械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有很多琵琶学习者或是琵琶爱好者在练习或是演奏的过程中,就非常不注意节奏的练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或是容易的时候就快,难的时候就慢,因此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节奏这个概念,当然,这个现象在多数学习者里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节奏的强化训练是必要的。
第二章 乐曲的演奏分析
第一节 如何准确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来表达乐曲的神韵
一、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我们在演奏过程中的气息运用,既要符合气息的自然规律,又要注意乐曲进行中的顿挫划分,一定要在适当的地方换气、呼吸,如果顿挫划分对了,气息也会同时变得顺畅。反之,如果气息不能适当地进行调整与控制,音乐语句的叙述也会受到影响,会使音乐的语句变得不够清晰,显得语无伦次,乐曲的节奏就受到影响。当然,这样的演奏也不会给听众带来音乐享受。只有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与控制,才能使演奏者能够得心应手,乐曲的喜、怒、哀、乐以及强、弱、快、慢等音乐变化,都需要在气息的控制下完成,否则就会使乐曲的表达黯然无味。
演奏中,力度的强弱,是乐曲的情感表现的重要手段。假想要是在演奏中力度没有任何变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力度的话,就会使听众感到乏味,失去了对音乐的热情,没有了新鲜感,对演奏者本身也是一种“煎熬”。在演奏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能使乐曲增加律动感和形象感,就像作家是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一样,音乐家就是用音符去表达心中的感情。无论是独奏还是重奏,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力度的对比变化。乐曲《草原雄鹰》的旋律有张有弛,刚中带柔、柔中有刚、蓬勃朝气、优美如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绿油油的大草原,随着马头琴声翩翩起舞。要表现刚柔结合、自由奔放的情感,力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 乐曲演奏分析……………8
第一节 如何准确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来表达乐曲的神韵…………8
一、气息的控制与运用………8
二、音色的刚柔控制……………9
三、节奏感的把握…………9
四、力度的变化与控制……………10
结 论………12
结 论
本文以琵琶独奏曲《草原雄鹰》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从旋律、调式等风格特点以及从力度、节奏、音色、气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阐述了如何准确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来表达乐曲的神韵,同时为喜爱和演奏该曲的同仁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资料。
琵琶曲《草原雄鹰》的成功创作,让我们领悟到了应该继承前辈们的艺术精神,虚心学习、虚心向前辈请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演奏和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笔者认为:作为年青一代的琵琶演奏者首先要把我国传统的音乐的精华要继承,其次,是依靠大家的力量要发扬广大,在前两者做实做好的情况下,才能谈到他的创新,否则,它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葬送了这门艺术。另外,我们也应该有一种发展理念去看待音乐的创作,不可固步自封,要敢于去挑战新鲜事物。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刘德海老师曾说过“我希望大家要超过我走,而不要绕过我走”。这是老一辈的音乐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恰当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争取在演奏上更上一层楼并能创作出好的琵琶作品。
由于写作时间较仓促紧张,故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请老师、同学们指出,以便今后改正和提高。
参考文献(略)
析琵琶曲《草原雄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析,琵琶,曲,草原雄鹰,第一章,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