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作特点与艺术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7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丝路花雨》创作背景及剧情概要

一、《丝路花雨》的创作背景
舞剧是从西方传来的外来文化,在中国,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舞剧。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国舞剧萌芽并初步发展,当时的舞剧多采用中国戏曲与西方芭蕾相结合的形式,内容以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反应人民美好愿望为主。随后,现代舞因素逐渐加入中国舞剧的表现形式,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标志着中国舞剧进入自主创作和芭蕾“民族化”的阶段。但是由于文革的进行,中国舞剧从繁荣发展阶段进入停滞阶段。
20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文艺界也开始复苏发展。一方面,舞蹈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的大型舞剧成批出现。《丝路花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丝路花雨》讲述了唐朝年间的丝绸之路上,神笔张父女遇到的悲欢离合和他们同波斯商人伊努思的纯洁友谊,展现了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来往的历史画卷和中国和邻邦友好共处的美好场景。
丝路花雨首创自1979年,一经出现,在全国马上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又先后到中国香港、朝鲜、泰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被誉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并被载入了中华民族艺术史册。21世纪,《丝路花雨》又重新编排参演,依然广受广大观众的热烈喜爱,证明了其艺术生命的长青和艺术价值的厚重。但是由于老新两版《丝路花雨》在创作意义和价值上各有千秋,略有不同,此文仅以老版《丝路花雨》为例。

二、《丝路花雨》剧情概要
《丝路花雨》以大唐盛世的河西走廊为背景,讲述了敦煌画工神笔张父女的故事和他们伊努思之间的跨国友谊。全剧全局共分为八个部分,笔者将其稍作整理,以神笔张父女的离合主线,分为五段:
(一)第一次离别
主人公神笔张是一位画工老艺人,他和女儿英娘生活在敦煌这片神圣美丽的土地上。在一个飓风的天气里,神笔张和英娘在沙漠中救了遭遇风暴、被埋在沙下的波斯商人伊努思,结下一段善缘。回家的路上,天有不测风云,英娘被盗贼掳走,神笔张从此和英娘父女分离,天各一方。
(二)离别后的第一次团聚
几年来,神笔张一直没有停止寻找女儿英娘。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英娘出现在敦煌市集,已成为一名歌舞伎艺人,原来当年英娘被劫走后,又被卖到一家戏班,在皮鞭的威逼下,被迫学会了一身舞艺。市集上,英娘起舞卖艺,出色的舞姿吸引了围观众人,也引起了掌管市集贸易的市令的垂涎。神笔张寻女来到市集,刚好与英娘相遇。父女俩久别重逢,抱头痛哭。百戏班子班主窦虎却拿出自己伪造的“卖身契”,拒绝让英娘回到神笔张身边,市令想要霸占英娘,也帮腔阻拦。这时,经商路过的波斯商人伊努思出现,用重金为英娘“赎身”,神笔张和英娘终于父女团圆。
(三)团聚后的又一次离别
神秘的莫高窟,神笔张在进行壁画创作,英娘跳舞,父女俩共享天伦之乐。英娘的舞蹈,为神笔张的创作带来了涓涓灵感,使神笔张挥笔如神,创作了莫高窟中著名的壁画珍品《反弹琵琶伎乐天》。莫高窟中的彩塑和壁画也让来探望神笔张父女的波斯商人伊努思惊叹不已。正在神笔张、英娘、伊努思沉浸在欢乐中时,市令气势汹汹的赶来,要将英娘征为歌奴,美好欢乐的气氛截然而止。为了躲避市令的诡计,神笔张无奈只好把重逢不久的女儿托付给伊努思,请伊努思带英娘离开敦煌。

第二章《丝路花雨》的艺术创作特征

《丝路花雨》以神笔张父女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既歌颂了中国人民和邻邦各国的纯洁友谊,又以精美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展示了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论是舞蹈语言,还是音乐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蕴。

一、《丝路花雨》舞蹈语言的创新发展
舞剧是国外流传过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落地发芽后,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作之时,3中国正处于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为了展现大唐极盛时期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交汇聚集的繁荣场景,体现敦煌与众不同的风情特点,表达出中国和各邻邦友好交流的中心思想,《丝路花雨》的主创人员在舞蹈语言的表现上别出心裁,在敦煌壁画人物舞姿基础上加工提炼,将中国古典舞蹈、西方芭蕾、中国戏曲、中国现代舞融为一体,创造出多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开创了古代乐舞文化的复兴时代。
(一)取材自敦煌壁画的民族舞蹈
我国丝绸之路的甘肃地区,由于各国文化因素的汇聚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产物——壁画。壁画中多表现佛教人物和故事,特点为画面色彩艳丽,人物体态轻盈衣饰华丽,敦煌舞源自我国敦煌石窟中壁画上各种人物的舞姿,在中国传统舞蹈与外来乐舞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具有甘肃当地、中原内陆和西域各民族三种舞蹈文化因素的风格。
中国第一部敦煌舞作品,当属戴爱莲于1954年创作的双人舞《飞天》。该舞蹈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长袖舞”加入现代舞蹈表现形式,用绸带作为舞蹈道具,表现出敦煌壁画中“飞天”翩翩于飞的轻盈美态,是典型的具有敦煌舞特征的舞蹈作品。
而《丝路花雨》作为文革后首部以敦煌为题材的大型舞剧,在创作之初,主创队伍就先后7次到敦煌石窟观摩体验,并多次请教敦煌学专家,最终创作了“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的《丝路花雨》。《丝路花雨》中有很多富有特色的舞段和经典舞蹈动作的素材就来源于甘肃敦煌的壁画和雕塑,如壁画中的胡旋舞、胡腾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丝路花雨》的创作者们通过对这些古代舞蹈的研究、改编,创作出了舞剧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这些舞段都是舞剧《丝路花雨》中敦煌舞的典型代表作品。

二、《丝路花雨》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舞蹈和音乐是舞剧的主要表现形式。想要最好的表现出舞剧整体效果,二者缺一不可。在舞剧的创作中,音乐是十分重要是一个因素。不仅能指导舞蹈演员根据节奏把握舞蹈动作,还能为观众从听觉上塑造氛围,增加整个舞剧的感染力。《丝路花雨》的音乐创作,不仅与舞蹈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更加恰当的衬托了整部舞剧的主题。

(一)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和发展
吴祖强在《舞蹈音乐的结构及其它》说道:“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就绝不能认为音乐只是舞蹈作品的从属部分。”音乐同舞蹈一样,是舞剧表现力的主要体现形式。其功能不仅是烘托气氛,还是对舞剧整体效果主要渲染因素之一。例如,在很多舞剧中,音乐能够很好的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波动,或愤怒,或欣喜,或担忧,都可以在乐曲中一一表现。音乐离开舞蹈,可以作为一门艺术独立存在,而舞蹈离开音乐的配合,其表现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创作了著名的乐曲《天鹅湖》,受到人们的一致喜爱,后来在该乐曲的基础上,同名芭蕾舞剧诞生。但是,如果是只有舞蹈动作,而没有音乐,就绝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
中国舞剧音乐的发展同舞剧整体发展一样,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前进着。中国舞剧发展初期,舞剧音乐多采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表现形式多沿袭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并多运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5后来,随着舞剧的逐渐发展,舞剧音乐中逐渐增加了民族器乐,如唢呐、柳琴、琵琶等,同时,在曲调风格上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民族化音乐元素,如和声语言及配器手法等的使用。而《丝路花雨》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在舞蹈语言中对敦煌舞体系的发展和填充,在舞剧配乐中,各种民族化音乐元素的加入,也是该剧在舞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的原因。
(二)《丝路花雨》音乐的特征
《丝路花雨》取材于唐朝盛世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绘制敦煌壁画的老画工神笔父女和波斯国商人伊努思的故事,通过整部剧作,向观众展示了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交流共处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敦煌特有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歌颂了中国人民和邻国友好相处、友谊共存的友谊。为了突出了以上主题,《丝绸之路》音乐的创作也极具特色。

第三章《丝路花雨》的民族特色与审美内涵...........................15
一、《丝路花雨》的民族特色....................15
(一)民族文化的凸显..........................15
(二)民族舞蹈的展示....................15
第四章《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体现.........................21
一、历史画卷的展示.................21
二、特殊时期的时代意义.................22

第四章《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体现

《丝路花雨》以神笔张父女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既歌颂了中国人民和邻邦各国的纯洁友谊,又以精美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展示了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论是从历史人文角度,还是艺术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蕴。

一、历史画卷的展示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存在。它东起长安,经陇西延绵,穿过河西走廊,过玉门关和阳关,从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到中亚、西亚和北非,最后可抵非洲和欧洲,是沟通中国和外界经济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还促进了佛教向中国的传播发展。
佛教自汉朝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发展兴盛,同时促使了丝绸之路上大量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壁画、彩绘的形成。其中,甘肃石窟壁画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甘肃不仅历时较早,且数量众多,石窟中的壁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真实的反应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盛况,在中国佛教历史和中国艺术史上,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敦煌石窟被称为“东方罗浮宫”,是甘肃石窟的代表之一。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现有洞窟735个,主要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石窟中汇聚了四万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画,两千多尊彩塑,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库。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与国外的通商、交流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华。国外的商人带着异国的珠宝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传道士带来了佛教等国外文化,中国的技术和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源远流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唐朝与各国的沟通交流也特别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敦煌成为了一个融汇各方文化的特殊地域,并随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态。

结 语
中国舞剧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到 20 世纪 70 年代迎来第一个创作高峰。丝路花雨借鉴前人发展经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遵循历史要求,从题材到表现形式都不断开拓创新,开辟了民族舞剧发展的先河,塑造出一部中国舞剧的经典之作。
《丝路花雨》讲述了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父女一波三折的离合故事和他们同波斯商人伊努思相互帮助的纯洁友谊,歌颂了中国人民和邻国人民的纯洁友谊,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和邻邦友好交往的宗旨。同时,《丝路花雨》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丝路花雨》不仅是一幕具有超高艺术价值的剧作,它对中国舞剧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对敦煌舞体系的丰富和补充,S型体态的发掘创作,以及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古典舞与传统舞剧表现形式的融汇,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使中国舞剧在提高和发展上前进了巨大一步。
而以上这些,对于今后舞剧的研究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探讨不深,本文尚显粗浅,希望随着以后的学习能够继续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