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
作为宗教文化的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表现之一,也是现如今西方诸多宗教流派的主要发源之一,是西方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随着唐朝时期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舶来品基督教将其精神主旨、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全面介入中国社会,对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形成一定冲击,欠缺组织的中国教会需要了解成熟健全的文化艺术体系的基督教传教士的支撑与引导。不过,任何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都是继承传统继而推陈出新的“破”与“立”的过程,例如十六世纪路德宗派改革的音乐部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断续千余年的碰撞,有机融合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思想,中国基督教赞美诗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典例。
中国基督教赞美诗的发展过程就是一股中西音乐文化兼容并包的潮流。据记载,唐朝景教(即基督教前身)仅翻译西方文字,尚无曲调的系统理论。中国传统曲调谱曲的基督教赞美诗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但也仅限于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没有出现其他曲风。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基督徒开始萌发赞美诗本土化的觉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从沿海到内地,赞美诗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作品数量大幅增加,作品的艺术深度也大幅提升。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基督教赞美诗在发展,但是上升到理论再整理的层面,尚有细致工作要做。以往建立在传统乐风上的赞美诗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若要实现突破藩篱,切实融合西方曲风的跨越式发展,还需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和宗教属性方面深入研究。现如今我国仅有《中国基督教圣诗史论述》、《中国赞美诗发展概述》、《圣乐综论》和《中国宗教音乐》对国内赞美诗音乐理论做了较系统论述。
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总是相辅相成的,由丰富的实际经验得来的充分的理论研究将会对再实践起到良好的再促进作用。本文对于中国基督教赞美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进行进一步精炼和总结分析,并结合秦皇岛地区基督教赞美诗音乐的实际状况,对赞美诗音乐理论、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抛其表层,研究其本质作用,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法。为其基督教赞美诗传入中国,为中国注入新的思想,辩证研究基督教赞美诗,做到知己知彼,做好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除糟粕,为其创作出对国家政策、人民利益有利的作品做出一己之力。这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
第2章 西方基督教赞美诗的音乐风格特点
2.1 基督教产生的背景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在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确认其宗教合法化,后狄奥多西一世定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以罗马教廷为中心发展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宗教。最初是奴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宗教,公元二世纪起性质发生改变,国家政教合一,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之一。中世纪基督教背离了最初意志,成为了压迫民众,聚敛财富的赤裸裸统治者。经历了两个世纪,多达八次的十字军东征便是这个时期教会疯狂掠夺土地和财富发展到了顶峰的产物。作为其宣传教义手段之一的赞美诗音乐再此背景下也会有为其服务的特点和音乐风格。
2.2 基督教赞美诗音乐风格特点
基督教赞美诗音乐肃穆节制,能够最大的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由于歌词来源主要是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歌词,因此旋律音调一般平稳缓和,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属于音节式一个旋律音对应于歌词的一个音节,音域控制的范围比较狭窄。
2.2.1 调式
基督教音乐创造出了平行四、五、八度的演唱形式,逐渐形成复调音乐,大量的使用了四声部。基督教音乐在调式上创立了自己的教会调式,例如正调式:多利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利第亚调式、混合利第亚调式。副调式:副多利亚调式、副弗里吉亚调式、副利第亚调式、副混合利第亚调式。在教会调式里面正调式的吟唱音是在主音上方的第五个音,流动空间很大,所以这种音乐的感觉是活泼活跃的。而副调式的吟唱音与主音仅间隔三度音,活动空间小,所以它相对来说更加庄严肃肃穆一些。谱例2-1
第3章 基督教赞美诗的本土化特征和当代阐释.....................9
3.1 基督教赞美诗本土化的当代文化内涵 ............................. 9
3.1.1 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 9
第4章 秦皇岛基督教赞美诗在本土化过程中音乐风格特点....................16
4.1 基督教赞美诗在中国的传播 ................. 16
第 4 章 秦皇岛基督教赞美诗在本土化过程中音乐风格特点
由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组成的广义的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音乐属性极强。由其教义事务衍生出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对中西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重大。赞美诗音乐作为其施恩布道的重要载体,能将抽象深奥的教义和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赞美诗在教堂里的咏唱,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基督教的庄严、神圣和肃穆之感。赞美诗音乐作为基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我国发展生息数千年,其独特的形态方式也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态。
4.1 基督教赞美诗在中国的传播
4.1.1 古代时期(635—1840 年)
基督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始入我国,君士坦丁堡的聂斯托利派教士和叙利亚人阿罗本经波斯至长安,译经传播时称景教的宗教,赞美诗也随之进入中国。受唐太宗支持,景教得以大力发展。唐德宗建中二年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讲述了景教即基督教的教义和于贞观九年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的活动,石碑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基督教传入我国后延续约200年,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朝廷禁佛,景教亦受影响,驱逐教士2000余人。至此,景教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但在边僻民族地区仍然零星传播。
蒙元时期的基督教赞美诗主要使用时政的蒙古语咏唱,而聂斯托利派则继续为叙利亚语的诗文。1905年在新疆高昌地区发现了元朝叙利亚语景教祈祷书“处女玛利亚赞美诗”歌词钞本断章,其中多次出现“会众齐唱”、“赞美玛利亚的前歌咏和后歌咏开始”等提示词。1908 年在清内阁档案中发现了元朝礼拜仪式用叙利亚语景教前后唱咏歌词钞本。其咏唱形式为分成两组的唱诗班持续交替咏唱至唱诗结束,这种对话式咏唱形式最早源于叙利亚东方教会,一直被东方教会系统沿用。基督教赞美诗音乐随元升而盛,随元落而衰。元朝残喘,赞美诗音乐也又一次沉默。
结 论
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断续千余年的磨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基督教赞美诗音乐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形式和思想的本土化新事物。虽然我国在传统曲风编排赞美诗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教堂风格尚有融合西方乐理的工作要做,赞美诗音乐一直在发展,我们也一直在研究,通过本文总结以下几点:
1.研究总结基督教发展背景和早期的音乐特点。分析调式、节奏、乐器、歌词、记谱法发展体会音乐风格。深入了解掌握其发展脉络,为研究秦皇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打下基础。
2.研究了本土化基督教赞美诗音乐的现代宗教文化内涵,从根源入手,总结了其音乐风格特点和当代审美取向。针对中国基督教赞美诗的本土化过程,提出了中西文化差异对音乐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影响,在本土化过程中揭露的中西音乐风格的结合与变迁。
3.运用了古代、近代、现代时期的具体时段分类方法,系统总结了基督教赞美诗在中国的完整传播史,具体挖掘了其在秦皇岛地区的历史变迁。
4.研究了本土化基督教赞美诗的多元性乐理特征,在歌词、曲调、和声、记谱法方面探寻多元化根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乐理再发展方向。通过分析了秦皇岛地区基督教赞美诗的音乐表演形式,从演唱、舞蹈、乐器、朗诵方面,突出基督教赞美诗音乐在秦皇岛地区的本土化特征与发展现状。
中国教会音乐发展步伐虽有些缓慢,但是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基督教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国的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众多,成百上千的地方音乐对基督教的音乐产生了一定影响。反之基督教音乐文化也影响着个地方音乐文化。这种互相影响产生了多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总之,基督教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有他消极和积极的一面,在“灵性”和“音乐”上应当很好的把握住分寸。我们应该扩大其“音乐性”影响,推动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略)
秦皇岛基督教赞美诗的音乐风格特点与本土化现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秦皇岛,基督教,赞美诗,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