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角度论我国钢琴曲的美学内涵与演奏——以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71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作品分析

一、 作者简介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老一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黎英海,1927 年生于四川富顺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黎英海先生就喜爱川剧、四川本土民歌等传统音乐,立志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音乐工作者。他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刻苦的努力,在 1943 年,黎英海先生顺利地考入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钢琴与作曲专业,并从此走上了钢琴音乐创作的道路。解放后,黎英海先生曾在南京文工团以及湖南音专等处担任音乐教师。2后又先后被调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黎英海先生在音乐教育方面,兢兢业业,无私奋献,做出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他不仅在钢琴作曲人才的培养上费了很大的心血,而且为了辅助于学生演奏和学习,还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和声乐作品。
黎英海先生尤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钢琴曲目,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钢琴艺术创作的发展,为后来的钢琴作曲家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他还将在音乐教育中形成的心得和体验,总结成音乐教育理论书籍,给更多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者提供教学指导,提高了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水平。
黎英海先生在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中,自己新创的钢琴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但其进行的钢琴改编曲目也部部堪称经典。例如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作品,不仅丰富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审美文化,也展现了我国钢琴作曲家极高的钢琴创作能力与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从而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风格,体现了黎英海先生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观念。
...............................

二、 创作理念
据黎英海先生对其朋友的讲诉,他本人对琵琶曲《春江花月夜》非常喜欢,但是就如何把钢琴这种外来乐器与琵琶古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如何做到即不削弱传统音乐的风格,又能完美的应用钢琴元素,来完美的诠释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呢?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直到 1972 年,黎英海先生开始构思和创作这部钢琴作品,并对这首这首钢琴作品的完美呈现,展开了苦心孤诣的思考与探索。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在国内总共流传着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是黎英海先生在 1972 年就开始构思和创作的钢琴作品,期间他参阅了大量的琵琶曲,并最终在 1975 年改编曲完成。这首作品与黎英海先生的其他作品一起刊登在刊物上,后被收录在《钢琴曲五首》中,作为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首钢琴作品。但是对于发行的这一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黎英海先生感觉到并不是特别满意。他认为第一版本的《夕阳箫鼓》在节奏上不是很紧凑,结构也不太精炼,而且内容构成上受琵琶曲的影响太大,从而削弱了钢琴的音乐色彩。随后黎英海在第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开始酝酿了第二个版本的创作,并于 1982 年刊登在《中国音乐》上,这也是《夕阳箫鼓》改编曲定稿第一次以书面形式与广大钢琴演奏者正式见面。显然,修改后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结构更加紧凑、内容优美流畅、意蕴深厚悠远、作品更具有了凝聚力。黎英海先生充分运用了钢琴音的高低、强弱、音色以及宽广的音域特点,来模仿民族乐器体系中琵琶、笛子、古筝等传统乐器的音色。利用钢琴不同的演奏法、触键感觉和踏板的用法,使这首钢琴作品具有了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意境美。[5]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结合了琵琶曲《浔阳夜月》和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主题,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调整,但乐曲发展的主题思想依然一脉相承,美学色彩依然深厚浓郁。这首钢琴改编曲,虽然没有像琵琶曲一样标注标题,但是强调了音乐思维贯穿发展的逻辑性。黎英海先生在一本访谈文章里对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创作思路进行了阐述:“我在构思这部钢琴作品时,在创作思路上并没有受到原曲标题音乐的影响,而是更加遵循我内心对钢琴作品创作的理解和看法。我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构思,有更明确的音乐思想作为指导,我所要表达的是对祖国美好山河的展现和赞美,表达的是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为了结合现代音乐的审美,我将原曲中略带的一丝忧伤情绪抹掉了,而是在这首钢琴作品中呈现出了明亮的色彩,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情绪和美好的意境。

三、 作品分析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在艺术创作上,基本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旋律风格、民族调式,利用了钢琴宽广的音域特点,并借助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应用了多元化的织体与和声变化手法,营造出了丰富的审美色彩。同时,黎英海先生又借鉴中国传统乐器中琵琶、箫、古筝等乐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模仿,这样的巧妙构思即不失原曲古色古香的韵律和意境,又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增添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赋予了作钢琴品更多的新意。[6]可以看出,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夕阳箫鼓》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以及对现代钢琴作曲手法的创新,为后来的作曲家们对传统音乐的二次改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夕阳箫鼓》这部钢琴作品共由十一段构成,由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尾声组成。曲式结构为中国特有的变奏叠句曲体,调式为中国五声调式降G宫调。这部钢琴作品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 ‘散—慢—中—快—散’的原则,从布局可以看出这部钢琴作品自由却不拘谨,还很好的将不同的音乐组织有机和谐、逻辑严密结合为一个全面的整体。作品中的引子部分使用了节奏自由的散板;主题部分为从容的小慢板;变奏一是具有抒情性的中板;变奏二节奏却又是自由的风格;变奏三是速度较为舒缓的慢板;变奏四是节奏欢快的小快板;变奏五至变奏七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节奏类型“慢起渐快”,节奏潇洒而又充满了活力,尾声又与引子相呼应回归到节奏自由的散板。3
............................................

第二章 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散发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怀。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碰撞出更好的艺术火花,形成更独特的音乐作品。显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改编曲《夕阳箫鼓》就是一个再成功不过的例子了。[8]《夕阳箫鼓》所呈现出的丰富的审美特征,所展现出的生动的意蕴和风味,犹如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心理审美体验。在钢琴音乐的律动中,真可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并茂”。
可以说,在“运用西洋钢琴音乐创作技法表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情”的传统器乐改编钢琴作品当中,钢琴曲《夕阳箫鼓》无疑代表着一流的钢琴创作水平。因而,该曲也堪称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典范之作,既表达了一种内在的民族精神,也展现了民族音乐与艺术文化中的意韵和风格。[9]钢琴曲《夕阳箫鼓》采用了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旋律优美舒畅,速度适中,运用颤音和延长音加强了钢琴作品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加深音乐主题的“中国韵味”。
在《夕阳箫鼓》中,全曲呈现出了诗情画意的美感。并将中国艺术的“乐、诗、画”融合为一体,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空灵与超然的美感,展现在听众的耳畔。由此,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点,这首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美感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的精神、山水文化的意境、旋律线性之美”这几个方面。

一、 “天人合一”的精神
《夕阳箫鼓》整首钢琴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淡薄于世俗的艺术表现。在这首钢琴作品中,我们听不到像西洋钢琴作品那种大段落的和弦应用,激情洋溢的表现手法。而是在舒缓的旋律中,有了新的审美体验。黎英海先生改编的这首钢琴作品,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和”、“简约”的审美认知,体现了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和”的主体思想。
我国古代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和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思想上是统一的。“ 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境界。[10]显然在《夕阳箫鼓》这首钢琴作品中,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其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渗透和接纳,在钢琴作品呈现出了“天人合一”的高深境界。
李西安对钢琴曲《夕阳箫鼓》曾有这样的描述:“它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描绘了祖国的秀丽景色,在流淌的音乐旋律中,让人的身心与自然交融,使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10]。可以说,我国古代哲学与美学当中的“天人合一”精神,无不渗透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每一个乐章、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当中。
比如,从该曲的引子部分开始,散板的节拍以及代替音和弦的运用,就传神地描绘出了傍晚时分江岸楼台之上的钟鼓之声。[11]而后引入一些色彩浓郁的琶音用以将乐曲引申到恬静、唯美的意境当中。让人在聆听了优美的旋律之余,还引发了丰富的艺术联想,触及到了每个听众内心的艺术体验,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尤其是到了这首钢琴作品的结尾部分,黎英海先生更是大量的采用了空五度和弦,用以呈现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空远而舒适的意境。在一系列的协和的音乐行进中,也将听众的思绪牢牢的融在了钢琴作品所营造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当中。4
.....................................

二、 “山水文化”的意境
我们知道黎英海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是在原曲《浔阳月夜》和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这两首作品作为钢琴改编曲进行创作的底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这两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特征。当然《夕阳箫鼓》不同于前两部作品的是:它的表现形式是以钢琴为主。钢琴虽然是西方乐器,但在这部作品中,黎英海先生凭借自己熟稔的创作手法,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巧妙的融合到这首作品中,并且完美的诠释了这部作品中蕴含的 “夕阳无语,箫鼓有情”的唯美音乐意境。[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以描述山水景致抒发情怀的创作手法,称为“山水文化”。这一类作品,不仅是写实,还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文人墨客内心精神世界对“韵味”和“意韵”的追求。在我国的古代音乐作品中,这种“山水文化”的审美风格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改编后的钢琴曲《夕阳箫鼓》追求的也是“山水文化”的韵律空灵之美,通过写景,进而抒情;通过赞景,进而写意。犹如一幅青山与绿水相依的优美山水画,静谧恬静的春夜,微风吹动着柳叶,花香倾吐着迷人的芬芳,皓月悬挂在天幕,渔舟唱晚的一派美景。
在这首钢琴作品,即保留了传统的美学意境,又结合了时代的气息,描述了月夜春江迷人的风景。这部钢琴作品随着音乐情节的推进,仿佛为听众渐渐的展开一幅唯美的“山水画”,清丽隽永的音响回旋萦绕在耳际,给人沁入心脾的艺术享受。除此之外,无论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们所描绘出的意境都与《夕阳箫鼓》塑造的音乐意境有着神似之处。[13]以此也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对“山水文化”的艺术审美态度都是相通的,这也是我国传统审美观念对于“山水文化”的一种高度肯定。

三、 旋律线性的韵律
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对艺术审美有其独特的审美认知。无论是对于音乐还是绘画,都特别注重艺术的“线条美”。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构成审美因素的主要内容。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单线性的旋律为主,几千年以来我们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念在其中繁衍生息,使其与西方的音乐表达形式有了本质的区别。[14]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美与西洋音乐的区别在于:西方音乐更注重音乐的理性思维,而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感性思维。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中,音乐的结构为音乐内容和情感表达所服务,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或者轻重缓急来表现音乐情感。
显然,《夕阳箫鼓》这首钢琴作品无不体现了传统音乐审美对其内在构成的深刻影响。在黎英海先生的改编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特别注重对传统审美因素的渗透,在作曲的创作设计上努力的向单线条音乐织体靠拢,并且极力的把握音乐内部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元素,为具有深刻的中国美学意义的音乐内容服务。
..................................

第三章 基于美学视角的《夕阳箫鼓》的演奏处理.....................................13
一、 音色的模仿.....................................13
(一) 对琵琶音色的模仿......................................13
(二) 对古筝音色的模仿...............................15
(三) 对箫音色的模仿....................................15
(四) 对木鱼音色的模仿................................16
二、 和弦的处理..................................16
(一) 琵琶和弦.......................................16
(二) 空五度和弦................................17
(三) 附加音和弦....................................17
三、 装饰音的演奏..................................18
(一) 颤音的演奏..........................................18
(二) 倚音的演奏................................18
(三) 琶音的演奏.............................19
(四) 波音的演奏.................................19
四、节奏的变化...........................................19
五、踏板的应用..............................20

第四章 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诠释

一、 【引子】——江楼钟鼓

在乐曲的开始部分,节奏为自由的散拍子。我们仿佛看到了暮色里江面微微荡起的波纹,似乎听到了远处传来了阵阵的鼓声,春江花月的美好夜晚,序幕由此拉开。由远渐近的鼓声、由疏到密,踏歌而来。当我们弹奏鼓点时,要注意踏板的力度和触键的力度,这时候演奏的气息要连贯饱满。
乐谱上的四分音符、二分音乐以及三连音都要用弱音踏板,触键快速而有力,这样才能模仿出鼓声的韵律。同时,还要结合作品的意境,不能弹得又弱、又急,鼓声是静穆之下远远的、质朴的、清新平淡的鼓点。随后速度由慢到快,第一小节模拟琵琶“轮指”的音色,双手反向进行琶音和弦之后,指尖触键要细腻,肘部手腕保持弹性,为快速的换音做好准备。[28]
紧随其后的是箫声和古筝的出现,避免颗粒性的音阶,要适当的运用弱音踏板,手用横向的力量贴在琴键上演奏,从而来营造和追求朦胧的意境。
【主题】——临水斜阳

主题部分是从容的小慢板,拍号已改为四二拍。此段的旋律优美抒情、委婉动听、波浪起伏、给人以如歌如诉的音响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了此时的夕阳西下,小舟荡漾在江面,听到了远处传来了悠悠的箫声,感受到了如梦、如幻的唯美意境。
显然,这段乐曲也为全曲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调,是整部钢琴作品的音乐核心和灵魂。所以,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江南丝竹清丽、明快的音乐特征,突出高声部的旋律,琵琶的音色像荡漾的水波,低声部的伴奏要轻柔,注意装饰音对主题部分的升华。[29]这段钢琴音乐,采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连环扣”,每句的尾音和首音相同,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呈现出了自然的风格,句子之间要保持匀称的呼吸。这时候的节奏速度要适中,手指放松自然的贴在琴键上,落指干净,弹性而又不呆板,要注意踏板和音色的处理。使音乐的旋律跑动起来,营造微微荡漾的江面、美丽梦幻的江南风格。

二、 【变奏一】一—月上东山

变奏一是主题部分的延伸,采用了中板的速度。在旋律的开始部分依然采用了收尾相接的方法,并且为了营造更明快的音乐色彩,黎英海在作品创作时,将这里的主题旋律进行了上移,这样一来使音乐的色彩更加鲜明,也充满了审美意境。这个时候音乐所营造的意境是那么的清晰,仿佛一轮明月在东方冉冉而起,在月色朦胧的笼罩中江面荡漾着微微的波澜。
演奏者要把握和理解作者的创造意图,一是通过旋律的四度移高,逐渐的营造月上东山缓缓升起的意境,二是运用“连环扣”过渡,自然的将前段和后段和谐的链接在一起,轻松自然,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在弹奏的时候,双臂自然落下,左手伴奏音量要轻,但不要单薄,右手指尖触键,像是琵琶奏出的滚拂音,音响要有回荡起伏的意韵。每一拍踩一个切分踏板,八度的地方不能每一个音都重,最后两小节的速度渐慢下来。[30]
...................................

结 论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民间乐器技法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也是我国最为经典的钢琴改编曲之一。这部充满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钢琴改编作品中,以其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与深厚的审美意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特色。《夕阳箫鼓》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精髓,还运用了钢琴丰富的和声表现力,使整个作品将古典之美与现代之美相结合,呈现了别样的音乐美学格调。
黎英海先生高超的作曲技法,使整部作品无论是从旋律音调、民族乐器的音色,还是在演奏技法方面都对传统乐器进行了巧妙的借鉴,从而使这部钢琴改编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味和中国特色。同时,这部钢琴作品也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品格,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这首钢琴作品中,体现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内涵,探寻了 “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所以,可以看出黎英海先生创作的这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具备了丰富的音乐审美特色,值得我们钢琴演奏者在二度艺术加工实践中,对其美学特征进行深刻的把握,才能更完美的去诠释这部钢琴作品。
做为一名钢琴专业的学习者,能够完整的展现钢琴作品的审美内涵,探寻到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精髓也是笔者学习的动力。因此,笔者通过对这部钢琴作品创作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曲式分析之后,对这部作品中的音色、触键,和弦的演奏、旋律的演奏、节奏的把握以及踏板的应用等众多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实际的演奏练习,并在演奏过程中进行了仔细的揣摩,对钢琴作品中借助钢琴音色对琵琶、古筝、箫等乐器音色的模拟处理进行了探讨,还对作品中的装饰音与和弦的应用,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并且针对全曲的十一个乐段的演奏提出了自己的演奏心得,深刻的体验到了作品深厚的意境美。
具体到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是对《夕阳箫鼓》这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次结合这部钢琴作品的和声语言,对其演奏技法进行了全面的探析;最后对这部作品的美学特点与音乐表现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并以对古筝、琵琶、箫等民族乐器的成功模仿为切入点,分析这首作品所要运用的演奏技法和注入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体会,将演奏技法用于具体的情感表现中,重点阐述演奏技法与音乐的密切结合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美学特征,这也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