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 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与艺术,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一种。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声乐艺术,民族的多样性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发展历程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却凭借其丰富的形式以及独特的魅力,经过不断的演变、积淀与发展,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期的民族声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绝大多数与人们的日常劳动相关。当然,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歌谣也并没有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不过,此时的歌谣已经出现声调的变化,可以说这就是民族声乐艺术的萌芽。夏朝进入奴隶社会,远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萌芽逐渐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宫廷音乐上。周代时期,不再局限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诗经》、《九歌》和《成相篇》,它们代表着先秦演唱艺术的最高水平。秦始皇统一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交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量的民间音乐涌进中原地区,形成了汉民族为中心的格局。两汉时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十分迅速,汉朝历来被看作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汉朝声乐艺术形式十分繁多,如,汉乐府歌谣,相和歌,铙歌,等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相对进步,加之统治者以及普通民众对音乐艺术的喜爱,促使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说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昌盛的第二个时期,形式多样,主要有唐大曲,参军曲等。发展至宋、金、元时代,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并且逐渐突破了格律的形式,呈现出更为自由多样的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唐代诗歌齐名的宋词和元曲的出现与兴盛。明清时期,俗曲十分兴盛。
清朝时期,由于外交,以及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使得西方的声乐艺术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进步青年出国留学,逐渐接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优秀的音乐艺术家学成归国,涌现出众多的作曲家,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有了自己的创作。上世纪 40年代,人民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产生了一大批抗日的民族声乐作品。1949 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文化大革命时期,众多瑰丽的文化艺术都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文革中遭受重创的文化艺术事业重新迎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期,在作品质量,演唱技巧等方面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还借鉴吸收了西方声乐艺术,将西方声乐艺术的精华为我们所用。21 世纪,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无论是声乐理论,演唱技术,演唱形式,声乐教学,抑或声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现代人更趋向于快餐式的,娱乐式的音乐形式,导致民族声乐在现代社会遭遇冷遇,群众基础十分薄弱,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
(二)研究现状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审美趋向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下的人们更趋向于接受一些快餐式的,消费式的,娱乐式的大众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但在传播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使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中凝结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因此,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传播,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关乎到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问题向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详细探讨和研究。
笔者涉猎参考诸多文献,整理出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主要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整体看来,目前学界和业界研究现状如下:
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要想把握一门艺术,就必须对其发展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参照发展现状,展望发展趋向,这样才能使这门艺术根基稳固、前景广阔。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历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地发展、充实、完善着自身,历经了几千年的洗礼发展延续至今。明清朝时期,由于外交,以及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使得西方的声乐艺术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进步青年出国留学,逐渐接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到现发表展时期。
对我国民族声乐进入现发表展时期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国内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张静的《浅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刘志的《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一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韩雪静的《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陈思思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及其探索》,郭建民的《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田威的《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王丽娟的《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王永桦的《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到中国唱法》,以及冯光钮的《努力创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等诸多论文。
张静的《浅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一文指出,新时期民族声乐乘着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朝气蓬勃,迅速发展,在作品创作,歌唱技巧、歌唱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通过对这段发展时期的了解,将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发展分为初级、繁荣和多元发展三个阶段。①
.................................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概述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界定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播,历经几千年发展延续至今。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建国之后,人们对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展开了系统化的研究。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的论文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1957 年,作曲家舒模先生在人民音乐上发表《继承与发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一文,文章从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演唱风格,语言,气息,教学经验”①五个大方面呼吁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60 年代,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相关研究继续发展,汤雪耕教授是我国民族声乐专业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他在 60 年发表表了《愿声音表演艺术的花朵开得更加灿烂芬芳》,《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初步探索和几点体会》等文章。文革时期,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研究停滞了十年。直到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之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重新兴起,逐步走上了正轨,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由于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研究者的探索热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在不断地完善,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界定这一基本问题为许多研究者所忽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笔者现将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概念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摘录如下,并试图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这是一个相当广阔的范畴,一种广义的提法,人们习惯所说‘中国传统唱法’、‘民族民间唱法’、‘民族唱法’等等,都约定俗成为‘民族声乐’,其对应词即为‘西洋声乐’、‘美声唱法’。通常认为,民族声乐主要包括民歌、戏曲、曲艺这三种唱法,但事实上并没有统一的民歌唱法,统一的戏曲唱法,统一的曲艺唱法。中国民族民间的歌种、剧种、曲种纷繁多样,其数浩如烟海,因地区、民族、语言声调等方面的区别,音乐风格便往往迥然相异,这就必然影响到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②周小燕并没有明确界定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她指出民族的多样性给概念的界定带来诸多的困难。
“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③刘朗在界定中国民族声乐的的时候,更强调共同的文化熏染,统一的民族语言,以及现代的科学的发声原理,这样的界定看起来更为规范,不过我们都知道,文化的熏染具有复杂性,民族以及民族语言具有多样性,因此,过于严格的标准与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不免缩小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范围。
“我认为中国民族声乐应包括:民歌、戏曲、曲艺、山歌、号子等一切用唱来表演的各种艺术形式,也有人把它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和新民族唱法四大类。这些姐妹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相互浸透、相互影响共同繁荣,一起并进,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戴,从而流传至今。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它们的群众性与科学性。”①黄绍填在界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时候,更强调群众性,是人民群众创造并推动其发展至今。
..................................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概况
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尽几千年历史的冲刷和洗礼,民族声乐艺术凭借其丰富的形式以及独特的魅力,经过不断的演变、积淀与发展,延续到了今天,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中国古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现代的民族声乐艺术,笔者将分别详述如下:
1.古代的民族声乐艺术
(1)远古时期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期的民族声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绝大多数与人们的日常劳动相关。例如,《古诗源》卷一《弹歌》中所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歌谣所描绘的就是人们在日常劳动中制作工具,再利用工具去狩猎的过程。另外,我们都知道上古时期的生产力是何其落后,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无法孕育出纯粹的文学,歌谣的产生并不是自觉的创作,而是来源于人们在劳动中口头的直接表达,因此这些歌谣语句简短,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当然,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歌谣也并没有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时的歌谣已经出现声调的变化,可以说这就是民族声乐艺术的萌芽。还是以《弹歌》为例,“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①
(2)夏商周三代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远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萌芽也逐渐向前发展。
“夏商两朝将民间音乐和占卜舞巫引入宫庭王室,收用大批专业性舞者和乐工,包括女奴乐工,表演神秘、华丽的歌舞,供帝王贵族享乐,《大夏》和《大往》即为代表性乐舞。”②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宫廷音乐的发展上。
周代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宫廷音乐有了很大发展,民间音乐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周代的统治者最早在宫廷上设立了音乐专门机构,朝廷统一遴选专门人才,对其进行一系列专业训练,注重培养声乐专业化人员。民间音乐方面,贵族统治者派官员到民间各地收集民歌,并进行整理,民歌是人民群众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日渐丰富起来。
(3)春秋战国时
期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歌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其中一定要提的就是《诗经》、《九歌》和《成相篇》。它们代表着先秦演唱艺术的最高水平。
....................................
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存在的问题..................................................15
(一)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15
(二)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16
(三)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18
四、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基本特征....................................21
(一)传播途径的多元化........................................21
1.网络传播............................................... 21
2.电视传播............................................. 21
3.广播传播.......................................... 22
4.图书传播...................................... 22
(二)网络传播的快捷性....................................23
1.网络传播覆盖范围广 ................................... 23
2.网络传播实时高速 ............................................. 23
3.网络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 ............................................... 24
4.网络传播具有双向性 .......................................... 24
(三)电视传播的大众化............................................25
1.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数量的增多 ................................... 25
2.电视声乐选秀节目参与者的广泛化 ................................ 27
(四)图书传播的实效性.............................................27
1.图书内容的独特性 ............................................ 28
2.图书传播的自主性 .................................... 28
3.图书传播的方便性 .......................................... 29
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策略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传播先进的民族声乐文化
这里所说的充分利用具体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尽可能发掘出每一种现代化媒体的优越性,对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是将各种现代化媒体综合利用起来。
1.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
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时代环境,即被现代化新媒体充斥着的时代环境。现代化大众传媒凭借其自身的优越性已经以势不可挡之势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人们群众获取各种信息,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也开始越多越多地借助于现代化的大众传媒。通过现代化大众传媒的传播,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利于人民群众的接受认可,更容易赢得群众基础。现代大众传媒主要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传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掘每一种传播媒介自身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赢得他们的欢迎,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利用网络传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双向性,搭建起与人民群众互动的平台,鼓励人们畅所欲言,人们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人们切实融入其中,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利用广播传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时,我们的电台广播节目绝不能仅仅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相关歌曲的简单播放,这样定制的播放使广播电台沦为单纯的播放设备,播出的节目无法对听众形成影响,使传播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我们要充分发掘电台广播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性,如,通过直播中的电话连线,让观众与电台主持直接沟通,直接对话。这是一种更贴近听众,更为亲切的交流方式。听众可以和电台主持一起交流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感受,一起回忆我们关于民族声乐的种种记忆等,在这样的谈话中,不仅对参与者本身来说真实可感,也更容易引起其他听众的共鸣。
2.综合利用现代化媒体
传播学领域内有一个关于传播的社会效应的理论,即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对社会加以有效影响和引导的重要方式。议程设置理论基于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对大众所产生的影响展开,最终结论认为,大众传媒虽然不能够直接决定大众关于每一事件的看法或者意见,但是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相关信息,通过对一些相关话题的评论,来影响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进而影响人们集中谈论讨论的话题,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可以不能够控制人们怎么思考,但是却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用更为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一事件的长时间,大面积的传播,能够有效引导大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能够产生相应的社会效果。因此我们说,在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采用现代化大众传媒中单一的一个方面,而是要学会综合地利用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将它们很好地融合起来,通过多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合作,通过多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的长期宣传,搭建起一个覆盖范围更广,辐射带动能力更强的传播网络,以更好推动众多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例如,在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举办的时候,各种大众传媒的报到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大众传媒相结合,在大众传媒这样的宣传模式之下,人们茶余饭后总是在议论谁最有实力,谁最受欢迎,谁最终会问鼎冠军,诸如此类的话题层出不穷。而且大众传媒关于红色经典氛围的营造,革命岁月记忆的再现,引发了众多老年人的共鸣,激起了年轻人的热情。这些都为中国民族声乐更为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在群众的传播,使众多民族声乐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当前,可以说,现代化大众传媒已经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现代化大众传媒有效推动了众多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但在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现代化大众传媒一味迎合商业化的需要,一心只为达到商业目的,赢得商业利用,为了博人眼球,为了吸引关注而变得不择手段,强制向公众推行传播,对于这样的现象一定要杜绝。我们应该加强对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有效引导,增强现代化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现代化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现代化大众传媒传播先进的正能量的文化艺术知识的作用,做到实时准确地将各类事件新闻传播给广大群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传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时候,切不可忘记我们的初衷,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传播给广大群众,将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推向全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的是“正能量”三个字。只有本真纯粹的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对人们群众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有效引导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才能推动民族声乐艺术最终走向世界。那些为了带来各种利益目的而为民族声乐强加其他附加品的做法,表面上可能带来短时间的收益,但实际上却极大地破坏了民族声乐艺术本身的民族性,先进性和优越性。
结 语
当前,虽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面对挑战的同时,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着厚重的内涵,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是我们自己“心上的歌”。在趋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我们的民族声乐,使其不仅葆有民族特色,而且还具备时代精神。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去传播更多的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当然,也要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使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繁荣,而且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民族声乐不但会一直传承发展下去,而且还会历久弥新,闪耀出更加绚烂多姿的光芒,让国人,让全世界都为之瞩目。
..............................
参考文献(略)
我国当前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基本特点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音乐论文,中国民族声乐,声乐艺术传播,传播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音乐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