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歌剧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在整部歌剧中的重要位置
一、故事梗概
歌剧一开始,夜幕下一名大学生,手捧《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本小说,看得入神,跟随着飞奔的火车,仿佛穿越到抗战时期的古城,随之而来的是一幕幕中华儿女与日本列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不断地浮现在她的眼前。
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身为古城一员的杨晓东被上级委派到了家乡做领导抗日活动。他的任务是做宣传抗日、组织劳动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团结抗日,而且还要争取伪城防司令关敬陶起义的工作。最终杨晓东劝说未果,无奈之下他们将关敬陶抓获。后又担心抓获关敬陶会影响抗日活动的进行,无奈之下又把关敬陶放走,并暗中地监视起来。仰慕杨晓东已久的积极抗日青年——银环,在杨身边默默地支持者他的工作。在伪省府工作的高后自萍却默默地爱恋着银环。有一次银环来到杨晓冬家,杨母跟她讲述了她与杨晓东的艰难岁月,了解到了晓冬的身世后,银环对杨晓东更是爱恋有加。说到杨晓东的婚事时,杨母满怀期望的想早日把祖传玉镯早日亲手戴在自己儿媳手上,银环听到此处,脸颊不禁红润起来,幻想着自己与杨晓东美好的未来。
高自萍难耐对银环的爱恋之情,不禁借酒消愁,喝醉以后找来银环的姐姐诉说衷肠,被特务发现。他俩被捕后,高自萍难忍酷刑,最终屈打成招成为叛徒。实际上,日军顾问的多田早已对关敬陶有了怀疑之心,故意让关敬陶与银环见面,金环发现被跟踪后,设法将关敬陶脱身,自己被捕。在多田举行的记者会上,金环怒斥多田并刺伤了他,多田一怒之下把金环杀害。
关敬陶被金环救下后,杨晓冬便来到了关敬陶的家中做关的思想工作,关敬陶被金环的举动所深深地感动,最终决定与杨晓东一同起义,誓死消灭日军。二人在关敬陶家中,共同商议了周密的起义计划。杨母被捕后,杨晓东甚是担心母亲的安危,关敬陶见状,设法安排了银环去探望监狱里的杨母,银环对杨母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并表示会好好替杨母照顾杨晓东,杨母被感动不已,将家传玉镯戴在了儿媳手上。
银环不知高自萍已叛变,将杨晓东与自己见面的地点告诉了他,高自萍得知此消息后,又把消息告诉了多田。银环发现高自萍的劣行,愤怒的将高自萍击毙,并赶往与晓冬会面的地点,然而,杨晓冬已被日军抓走。
......................................
二、选段出处与表达形式
该选段出现在整部歌剧的尾声部分,主要塑造了杨晓东因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而连累了自己的母亲而被日军迫害入狱。在狱中,他不但不能保护她,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她被敌人折磨、经受严刑拷打、遍体鳞伤。杨晓东无比心疼、愧疚、愤怒。唱段开始,连着三声“娘”的呼唤,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宣泄了出来,作为儿子未能保护好自己的母亲,他内心是多么的挣扎、痛苦。随着“是我连累了你”的跟进,道明了杨晓东无尽地自责心声。紧接着重复的:不能尽孝愧对娘,唱出了杨晓东内心无比的愧疚之情。后面“疼我的娘,爱我的娘”,简单明了的八个字,让杨晓东从一个英雄铁汉,瞬时间成为一名普通的儿子。随着沉重低音的延续,把“多少回梦里扑进娘的怀……”杨晓东看着思念已久的母亲,自己唯一的亲人,心中顿时痛苦万分,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油然而生。
唱段德的第二部分,杨晓东起身,不禁回忆起了小时候与母亲不幸的遭遇,乞丐般的生活。“那一年孩儿我七岁上……娘是儿挡风墙”,在他的讲述中,平稳里也涌动着激越。杨晓东回忆年少时的生活情境和家庭遭遇。杨晓东家境贫寒,七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靠,可是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激化,母亲不得不带着儿子行走他乡过着乞丐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晓东长大成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拿起枪杆置身在浩荡的抗日队伍当中,杨母虽然年事已高但为了早日看到新中国的解放,也投身到了抗战的行列,成为抗日的重要一分子。该段不仅充分塑造了母亲伟大、崇高的伟大形象,更形象映射出中国妇女的革命精神。
“娘说鲜血要和孩儿一起洒……只跪天地和娘亲”,前一句他的情绪突然高涨,表现了革命者的激情;忽然又想到受尽折磨的母亲,自责、心痛、愧疚一同涌上心头,他不知所措,此刻唯独用“跪”才能表达他对母亲的愧疚之心。作为一名革命者、一名儿子的共同体,杨晓东心灵上备受重创。紧接着,毫不迟疑的“我跪!我跪!只跪天地!只跪天地和娘亲!”简单精悍的语句,不禁让人热血沸腾,生动的刻画了杨晓东崇高的革命形象。
....................................
第二章 歌剧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的演唱分析
演唱与舞台表演的紧密结合,使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时,除了要处理好声音技巧的表现外,更要在气息、咬字、声音等方面做到完美,把最佳演唱状态呈现给观众。在感情上用心去体会、感悟,更好的诠释出音乐的线条感,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给与美的享受。
我国著名歌唱家戴玉强老师参与了该歌剧的演出活动,并担任杨晓东这一重要角色。他在这段的演唱中,灵活运用了民族唱法的润腔,美声唱法宽广的音域,完美的将二者融合在了一起。把假声、真声、混合声完美的利用起来,低音不压、不挤,中音部分流畅、自然,高音部分慷慨、激昂。以情带字、以字带声,完美的声乐演唱技巧,把杨晓东这一人物性格刻画的有声有色。从人物心理和音乐结构可以看出,该唱段运用刚柔并济、缓急交替的巧妙手法,在声音控制、气息运用、音色、音量上,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一、 咬字、吐字的分寸把握
唱段开头部分“娘啊,娘啊……诉情肠”中,特别突出了“娘”“你”“不”“疼”“爱”“扑”和“情”字其中“娘”“疼”“情”充分利用了后鼻音 ng 的归韵,把 ng 的归韵一直延续到下个字的字头,然后利用 ng 的哼鸣的方法将字头带出。哼鸣在我国的民族歌曲的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的方言鼻音较重,在这里,我们将 ng 在哼鸣的基础上把每个字延伸并联合拖腔将声音完美展现。“你”,在这里指的是杨母,所以演唱这个字的时候,要与杨母充分联想到一起,用比较纠结的心理活动把它唱出来。“不”在这里第一次点明了该唱段的主题,直接表现出了杨晓东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在演唱的时候,要咬住字头,尤其要强调声母“b”,在演唱的时候,要做到气息先到位,然后利用爆破音把它发出来。在这里“爱”讲的是杨母对杨晓东的母爱,每唱一次都要有一种扎心的疼的感觉,ai 只有韵母,所以要利用后咽壁,贴住支点,来把这个字表达清楚。
第二部分“那一年孩儿我七岁上……娘是儿的挡风墙”中,特别突出了“灾”“难”“恨”“伤”。杨晓东的父亲被地主害死,无奈小小年纪的他无法为父亲报仇雪恨,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和母亲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这几个字的出现让杨晓东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演唱每个字的时候,都要以强音的感觉表现出来,尤其要突出“恨”字,可稍微利用喉音,让“en”在喉腔里稍做延长。“走”、“搂”、“肉”等,这几个字最后把尾音全都归到了“ou”上,演唱的时候特别要突出声母“Z”“L”“R”,咬住字头以后,要有一个爆破音的感觉,这样才能把杨晓东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之情表达的更加透彻。
....................................
二、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一)呼吸的控制
气息是声音的本源,可以说没有气息就没有歌唱。演唱这首作品,我们不但要有完美的音色、高亢的音量,更应该具备扎实的气息基础。我们要在利用科学的胸腹式呼吸法和横隔膜扩张力量的基础上,将声音灵活、自如的展现出来,要做到强弱对比明显、声音张弛有度,以便轻松的将音乐情绪做到高低起伏有度、喜怒哀乐不过,以达到对音乐独到的诠释效果。旋律一开始,就把高音 la 展现了出来,呼吸的自如收放处理,将杨晓东对母亲的情感推向了该唱段的第一个高潮。进入宣叙部分后,“那一年孩儿我七岁上,寒冬腊月灾难降”……呼吸力度由强变弱,由此引出了“灾难降”的凄凉。“儿是娘的心头肉”的“肉”字声音要饱满浑厚且圆润有力。声音的渐强处理,充分表现了杨晓东和母亲深深的母子情。“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娘亲”呼吸变化由放到收的完美控制,使整段旋律更加打动人心。
(二)呼吸的色彩性处理
整个唱段从开始到宣叙部分再到最后结束,所有的“换气口”都是借用了生活中哭泣时抽泣的换气方式。利用这一换气方法,不但提升了唱段的悲剧性,表现出一种泣不成声的“断”感,而且使得情绪更加真实、连贯。这种换气,看似虽不属于我们课堂中所讲的科学的呼吸方法,但对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无疑是一个点睛之笔。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娘亲”由高亢转为深情,后句均用了虚声唱法,喉部放松,音断气不断,是一种音乐形式的对比处理,音色从“实”到“虚”,最后一声“娘亲”的呼唤,吸足气息以后,随着高音降 si 的延长完全爆发出来,将整个唱段推向了最高潮。
....................................
第三章 共鸣腔体的运用比例...................................................................................8
第四章润腔手法的运用.............................................................................................9
(一)倚音、滑音的运用..............................................................................9
(二)哭音的运用..........................................................................................9
第五章语气的掌握...................................................................................................10
第六章 舞台形象塑造
第一部分“娘啊……多少回母子相依诉请肠”。前奏一开始,杨晓东和母亲分别被日军带到审讯室,杨晓东正愤怒的挣脱日军的束缚时,这时突然看到了一旁受尽折磨的的母亲,他毫不犹豫的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母亲搂着儿子,抚摸着他,杨晓东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在这里杨晓冬的形象是悲壮、刚强且深情的,可以看作是“刚”到“柔”的过渡;随着第一部分的结束,“那一年孩儿我七岁上……杨晓东踉跄着起身,回忆起儿时一幕幕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场景,是那么的美好。中间叙述部分他的形象是悲凉、无奈且不屈的,可以看作是“柔”到“刚”的转变;最后一部分“娘说献血要和孩儿一起撒……”杨晓东想起即将要与年迈的母亲共同面对生死,他的形象是坚定、激情的,最终将“刚”的革命者形象和“柔”的情感表达集于一身,摆脱了固定化的英雄人物形象,使得剧中人物更加丰满、真实。
《野火春风斗古城》“塑造了一个革命者伟大而崇高的革命形象。杨晓冬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进步青年,当他被捕后,在狱中面对日军打的遍体鳞伤的母亲,愧疚地跪到母亲的面前痛不欲生的情景,表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一面。”杨晓东这一角色生动的刻画了一名不怕牺牲、无畏无惧、朝气蓬勃的爱国主义进步青年。在演唱该选段的时候,我们要从人物本身出发,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活动。
................................
结 语
该选段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虽是由男高音完成的作品,但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由女高音来演绎。本人对该作品进行了多次的演唱实践,并在音乐会中演唱过该作品,在演唱与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由于该作品的出版时间较短,所以对该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笔者只能参考一些有关该歌剧的资料加上自己的演唱体会从继承和发扬的角度,对该作品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和舞台形象塑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使声乐学习者以及更多声乐爱好者更加了解中国的民族声乐歌剧,从而更好的继承并弘扬民族声乐艺术。
在艺术的殿堂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民族歌剧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融合了中国的文化与音乐,民族与风情。一些著名的歌剧片段不仅被业内人士作为训练、演出、比赛的首选,也被老百姓喜闻乐见,成为我们时代的记忆和情感的纽带。虽然战争的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国、保国、护国的号角,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断地响起。
...................................
参考文献(略)
歌剧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演唱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音乐论文,歌剧,演唱分析,形象塑造,演唱研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音乐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