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
世界史上的近代定义为 1640 年英国资本主义革命为开端,终于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近代定义为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至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这段时期。中国艺术歌曲便是从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开始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并开始发展的。
虽然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的政治、经济、文化纷纷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源时期,是从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开始。之前近 80 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两眼一抹黑、一心只读圣贤书充耳不闻天下事开始,到“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力图变革,这些探索都给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为不断引进西方音乐文化打开了大门,也为中国人接受这种艺术形式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五四”爱国运动中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就提出“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就需要有一种音乐形式去体现和诠释这一时期的主题和内容,众多因素交织之下艺术歌曲应运而生。20 世纪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风雨飘摇,全社会充斥着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意识,所以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都是以这些为主题的,加之鲁迅、蔡元培等知识分子倡导推行白话文,写新诗,说白话,用新文化、新思潮来反帝反封建,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主题深入人心,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片沃土。
学堂乐歌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端,1903 年初沈心工在上海的一个小学开设“唱歌课”,学堂乐歌得以初步形成,所唱的作品都是选曲填词而成,选择日本、欧美比较流行的旋律,填上中国古典诗词,曲调优美,构思新颖,易于接受。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还为后人创作专业的艺术歌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二、黄自《玫瑰三愿》的音乐特点分析
上面一章讲到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这一章提到黄自先生创作的这首《玫瑰三愿》就是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早期作品的典型。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黄自先生在这一时期创作艺术歌曲的基本特点。
(一)结构特点
《玫瑰三愿》整首歌曲为并列单二部曲式,这种曲式结构与它的歌词是一一对应的。其中“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这一部分属于 A 段,而 A 段又分为 a 句和 a’句,两句相同的歌词里前一句为 a 句,后一句为 a’句;“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这一部分属于 B 段,这一段又分为 b 句和 b’句,“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属于 b 句,“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属于 b’句。另外,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歌曲开头的前奏部分即阐明了整首歌曲的音乐主题,而最后一句之后的钢琴旋律又为歌者的演唱做了很好的补充,保证了音乐整体的完整性,对于营造一个更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环境大有裨益。
...................................
(二)旋律特点
在旋律上,第一句“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就已经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虽然歌词相同,但是旋律行进的阻力更大,感情更充盈,慨叹的语气更重。接下来的部分是直入主题表达情思,旋律线条舒展而不张扬,细腻而又不矫柔,将歌词所要表达的感情像顺水而下的扁舟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 b句在深沉的感情下不断发展酝酿,到 b’句的第一句“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使情绪达到顶峰,使得不论是歌者还是听众都有一种一舒胸中积郁之情的快感,在b’句最后变化的一句“好叫我留住芳华”又在前句的旋律延伸下,由弱开始像诗人抒发强烈情绪后的空虚梦呓一样陷入深深的追忆中去。B 段中在“妒”,“爱”,“红”三个字上进行旋律上的延伸,使得歌曲线条更加舒展富有张力,感情更加深沉,很好的配合了诗化的语言,使得整首作品都具有了诗的意境。
(三)音乐形象特点
音乐形象方面,从歌词来看,在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后,词人龙七在校园内看到凋零的玫瑰花,慨叹美好事物遭到暴力破坏,进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寄托自己在战乱艰苦环境之下对于和平和美好的憧憬。歌曲中既是以玫瑰喻人也是玫瑰喻事,玫瑰之愿实为作者之愿,也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众生之愿。
(四)演唱分析
《玫瑰三愿》是抒情歌曲中少有的以三拍子为基础的歌曲,在演唱时应该注意歌曲节奏的把握。歌曲前半部分不断重复着“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这部分要处理的低沉内敛,如茫然出神的呓语,为之后的部分做感情的铺垫,但是语气应该逐渐递进加强。歌曲后半部分是歌曲要表达感情的主要部分,清晰的道出了玫瑰的“三愿”,所以其演唱语气也应该是逐渐递进,在第三愿达到顶点,但是即使语气应该强烈也不能表达的过于直白,应该有一种压抑而出但略有欲说还休的感觉。结尾是歌曲感情的延伸,语气应该处理的类似烟云一般向远处飘散,引人遐思。
..................................
三、陆在易《桥》的音乐特点分析.....................................................4
(一)结构特点....................................................4
(二)旋律特点........................................................4
(三)音乐形象特点 ........................................................4
(四)演唱分析..........................................................4
四、黄自与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比较............................................5
五、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中的价值
以上对比了黄自和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特点,相信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特点?有什么用意?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作曲家是经历了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艰苦时期,另一位经历了共和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陆在易先生的作品创作时期离我们比较近,感情容易接受,旋律上因为中国音乐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进而更加亲近和丰富,贴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无论是在听众的接受范围上,还是在声乐教育者进行教学普及方面,亦或是声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其作品以及同时期的作曲家们的作品在中国声乐乃至音乐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地位的。
但是无论同时期的哪一位作曲家都是在中国音乐发展链条上的其中一环,而这条长链上的源头是不容忽视的。反观西方音乐,这个我们从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进行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进行学习和推崇的对象,是具有非常明确的源头和发展走向的,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西方音乐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不断引入新的成分,才得以发展出现在风靡世界的音乐文化。但是其发展仍然没有离开由教会音乐起源的这条主线,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欣赏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时都会感受到的一种无法阻挡的音乐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以千百年来的音乐文化积淀为基础的,是一种有资本、有底气、有深度的文化。
南宋诗人朱熹曾有过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无论是任何事物,其源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近代以来发展而来的音乐,以古代音乐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经过几千年来改朝换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千遴万选,中国古代音乐元素已所剩无几。至近代“五四”运动开始,知识分子们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转而推崇和学习西方文化,更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沈心工、黎锦晖等为代表近代音乐家创作的学堂乐歌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乃至今后中国音乐发展的开端。我们上面所说到的黄自先生与近代音乐家萧友梅等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专,传授他们从西方学习的音乐文化,创作许多以西方音乐为蓝本的音乐作品,特别是以西方式的旋律为基础,辅之以中国传统诗词或是再创作的诗化语言结合而成为艺术歌曲,这类中国文化开始与西方文化相衔接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声乐作品的源头。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开放接纳西方文化的试验田,更是推进中国音乐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推动力和基石。虽然以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来看,这些歌曲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陌生和古板的感觉,但是如果能够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一种诗的韵律美,相信对于自幼接触诗词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是不难找到这种文化的心理认同感的;另外一部分创作歌词的近代艺术歌曲有不少是以慨叹家园处境,佳节怀乡,讴歌美好事物为主题的,在一个处处危机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作品中所充斥的强烈的倾诉感与忧婉细腻的情绪是以后的创作时代所少有的。对于演唱者接触和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直观感,有利于后人正确的认识历史。我们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而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最好诠释,所以一个时期的文化就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是,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如是,以此类推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无论是黄自先生那个时期的作品亦或是现在陆在易先生的作品,甚至是将来艺术家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当时代人的精神写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
结语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彰显这个国家综合实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环,而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类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发展中更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我们的声乐学习者从受众面来考虑,演唱中国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肯定要多过西方作品,那么无论是发展自身声乐理论和技艺,还是弘扬中国自身的音乐文化,中国艺术歌曲这块短板是一定要加强的,即使是在今后的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中,虽然我们的近代音乐发展时期要比西方短,但是能够熟练规范的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中开端到现发表展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现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源头,体现出中国音乐的发展有迹可循、一脉相承的完整脉络,那么也会在文化层面甚至更广泛的领域受到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为今后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略)
关于陆在易与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对比——以《桥》和《玫瑰三愿》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音乐论文,黄自,陆在易,创作特点,中国艺术歌曲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