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现状
2005年11月,星海音乐学院召开第七届音乐美学会议,音乐美学教育问题备受关注。现任中国音乐美学会会长韩锺恩以《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设想以及相关问题讨论》发言,以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为中心,从学科布局、开设课程、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设想,进而引申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他说:“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学自身的规范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通过音乐美学学科高层次梯队的搭建,可望进一步推进与提升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
2006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召开音乐美学专题笔会,音乐美学教育问题成为笔会的热点话题。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和平发起,以本科音乐美学教育的教材问题为主线,他说:音乐美学学科从二十世纪建立以来,是发展非常迅速的,自1959年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课程以来,不论在学术人才梯队的建立以及中国、西方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对于本科生教学教材上却有很大的问题。音乐美学的教材应该是传播、传承音乐美学的重要载体和参照,我们想把这个学科建设好,本科生音乐美学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研究音乐文化史的过程中,如何做出一本既能讲得生动,又能提供参照的教材,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与此,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中央音乐学院宋瑾、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兰州大学牛龙菲、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汉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马卫星等人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音乐美学教育问题,是我国音乐美学亟待研究、逐步关注的问题,旁听了两次会议的全程,作为课题提出的起因。回顾20世纪初至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始,才进入真正的发展期。研究面涉及音乐美学学科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研究,哲学层面的音乐美学研究,自律与他律、内容与形式、“音心对应”等专门问题的研究,音乐美学的史论研究,音乐实践中的美学与心理学研究,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梳理与研究,后现代主义反美学研究,音乐教育中的美学问题研究,“新潮音乐”的专门批评与研究,关于音乐评论的理论建设,近现代历史或当代生活的音乐现象或人物思想的美学研究等等。研究的学术性相对前一时期增强,内容也越加深刻,但纵观三十几年来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对音乐美学教育的研究。我国音乐美学学校教育自开设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音乐美学教育情况不仅反映学科的发展状况,同样,直接影响学科的队伍建设与学科的发展,以此为背景选定以我国音乐美学教育研究为学位论文的课题。
二、问题提出与解决方法
确定了课题的性质——音乐美学教育研究,既非一般的音乐美学原理研究,也非一般的音乐教育研究,由于缺少我国音乐美学教育的相关资料,只能通过调查获取一手资料,调查对象是首先面临的问题:第一,本科音乐美学教育是音乐美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必然作为调查的起点;第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高校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聚集的教育机构,选择民族高校作为本科音乐美学教育的调查对象,是想得到学科在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全貌;第三,笔者作为民族高校的音乐美学教师,研究是建立在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之上,建立在想要进一步完善自己教学的思考之上,由此,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调查方法是解决资料问题的关键,一切可能获取资料的方法都应尝试,电话调查、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我国民族高校音乐美学教育的情况才能做全面、客观地了解。因此,文章的研究及进一步深入是建立对音乐美学教育的实证性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电话、网络及实地的采访、抽样问卷等方法获取资料,实地调查以教育组织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的采访与问卷相结合,尽量做到客观、真实;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获取的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图发现音乐美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思辨、比较等方法进入深层学理的探究,试图挖掘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学理问题。音乐美学学科与音乐美学教育,好比心脏与心血管系统,教育产出的人才与获得的成果好比血液,血液支撑心脏有节律的搏动,心脏的节律性搏动又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往复地流动,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着制约着的体系。教育与学科双向互动并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才能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试图以音乐美学教研究为视点,将其置入学科发展的动态考量中,希望能对我国音乐美学教育与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有所帮助与启示。
第一章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学调查报告………….3
第一节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学基本情况…………………3
一、教学大纲…………….4
二、教材选用…………………4
三、教学体制………………..4
四、教学方式………………4
第二节民族高校本科学生抽样问卷调查结果……………6
一、问卷综述………………..7
二、具体问题…………………..7
第三节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师访谈整理……………15
第二章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学分析研究…………17
第一节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学存在问题综述…………..17
一、教育组织管理者方面………….18
二、教师方面………….18
三、学生方面…………….20
第二节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存在问题分析………….21
一、意识层面——缺乏音乐美学教育的民族性意识…………..21
二、现实层面——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现状所限…………..2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论证…………24
第一节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的必要性论证…………..24
一、学者们的态度……………24
二、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的必要性论证……………25
第二节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的可能性论证…………….27
一、少数民族音乐美学可能的客观依据…………..27
二、少数民族音乐美学可能的理论依据……………..34
三、少数民族音乐美学可能的现实依据……………..36
结语……………….40
参考文献……………….41
结语
音乐美学,作为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器官”,可谓音乐文化之核心所在,它指导着一个民族音乐的方向与智慧。宗白华讲:“中国直窥‘音乐’为万物之中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对音乐的哲思,这种观察与论证音乐的方法也构成了中国音乐审美心理的结构特性。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应充分考虑中国音乐与中国哲学的密切关联,考虑哲学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如此,中国音乐美学才能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思想器官”,指导中国音乐的方向与智慧,中国音乐美学教育,作为培养“思想器官”单元的机制,才会培养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主体性思考和应有价值判断的音乐人才。教育带给一个民族力量、潜能和生命,学科、教育、人才,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着制约着的体系,教育与学科双向互动并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才能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文章以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为调查对象,反映出我国音乐美学教育的一般性问题,即音乐美学教育缺乏民族性意识,并由教育问题导向学科的深层学理问题:其一,我国音乐美学有必要加强民族性意识,并变意识为研究、为方法、为大纲、为教案;其二,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证,说明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使之成体系成规模,在内容、方法、和人才上给教育以供给。论证由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研究的必要性到研究的可能性、由研究可能性的客观依据到理论依据再到现实依据,是层层推进的关系,论证根基于审美心理的民族性差异之上,根基于哲学思维与哲学方法论的民族性差异之上。旨在说明,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旨在说明,中国哲学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对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有所帮助和启示。
哲学研究的特点即“反思”,即作为世界最高级形式——人类——的一种自我价值评估和判断的能力。中国自古重视反思在为学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君子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人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梅里亚姆说:“‘美’,暗示了一种持有某种评价的态度”。
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的探究,本质上就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音乐文化,把握自己音乐文化的特色与发展的趋向,由学术反思从而实现“文化自觉”,与其他音乐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协力前行。这样,中国音乐美学便能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张力中实现动态的平衡与发展。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韩锺恩.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设想以及相关问题讨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P21—26.
[2]2006年中国音乐美学专题笔会综述.中国音乐学网e缪斯社区.
[3]陈国鹏主编.心理测试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8.P182.
[4]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9.P133.
[5]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P10—11.
[6]邓力群、马洪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P79.
[7] 赵宋光.亟待会诊的三种失语症.[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P1.
[8]梅里亚姆.梅晓云译.音乐美学与跨文化研究.[J].黄钟.1993.1—2.P114—124.
[9]滕星、王军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P279.
[10]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J].中国音乐.1990.1.P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