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65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初中政治教学论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初高中衔接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学生的适应性差异以及学生对教师有哪些期待,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第一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应然性

一、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能力、个性、健康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有一种说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其实他们二者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要目标,而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教,为了考试而学”。在实际教学中,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素质教育提的再响亮,它在实际应用中层次也比较浅比较片面。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身上。因此,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应试教育一步步走向开放,特别是中高考改革中更加强调综合素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相互激发、支持和融合层面的空间越来越大。这就为教与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不止要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会适应,提高自学能力,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这就体现出了衔接的重要性。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想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这中间不能出现断层。在中学政治教学方面,要充分探索和研究教学衔接的规律,使初中和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顺利过渡和充分衔接,使初中学生能够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

二、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开启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首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起作为课程目标纳入了《课程标准》之中。在应用于中学课程的各个学科中,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共同构成的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体系。新课改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以及重视以学定教。也就是说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式都在循序渐进的渗透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初中阶段的学习相对于高中来说是基础,而高中的知识则是初中阶段的拓展,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只是,目前现状是除了较少的完全学校,大部分的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都是由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老师完成的。这样初高中学校和教师互不干涉,也鲜少进行交流,容易引起初高中教学衔接不当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的十几年中,中学政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只是初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上,力求突出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等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加注重学科内部的联系和学科之间的合作,克服了分裂与断层。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是新课程改革的巨大飞跃和突破,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初中和高中的有效衔接势必也是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客观需要。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出现于 20 世纪初,强调了环境和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认为行为的多次愉悦或痛苦后果会改变个人行为”。①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沃森,桑代克,斯金纳等。沃森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的桥梁在有机体中形成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某种行为锻炼越多,相应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就越深,从而形成一种习惯。”斯金纳(Skinner)认为:“行为改变是由于强化,即可以增加个人反应频率的事物。”在实践教育中,经典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学生态度和状态产生的某些原因。
比如,在学习某一学科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教师表扬,就会形成一种刺激,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如果在学习某一学科过程中,经常受到批评,就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如果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思政课保持积极的态度,那么也会影响他在高中阶段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老师只需要保持这种正面的愉快的刺激。当然,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容易有不适应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没有及时调整,就会产生持续的负面刺激。进而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兴
所谓和热情。如果想减少负面刺激就要求高一的政治教师要努力创造愉悦的刺激反应。准确了解学情,帮助学生进行特殊时期的过渡。 “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成为一名让学生足够喜爱、尊重、信任的教师,才能发挥在学生中的正面影响,给学生提供正面的刺激反应。在和一线的初高中政治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初高中的政治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交流确实比较少,除非是完全学校。其实这个问题在沟通访谈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部分高中教师觉得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基础没有打好,甚至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厌恶情绪。影响了后续在高中时期的学习。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高到底是不是初中教师造成的,很难进行考证,但是不管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全局观念,这毕竟是一门一以贯之的学科,虽然知识结构变化是有的,但是培养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与其报怨,不如改变。从自身做起,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保持“愉快刺激”,和正面影响。
............................

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Osupor 提出了基于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Osupor 相信“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不存在不受学习者原始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有有意义的学习都不能离开现有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存储和检索”,也不是简单的让新旧知识加在一起。而是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是会产生新的东西的动态构建,会引起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放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情况,也就是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关键是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经验联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要求,透彻分析高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关注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以此作为衔接点。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进而发展更高层次的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参考

.............................

第三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现状调查............................. 15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15
(一)实证调研学校的基本情况..................................... 15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16
第四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不到位的归因分析......................... 25
一、应试评价机制对思政教学衔接的影响............................................ 25
二、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26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差异造成的衔接问题............................. 28
第五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策略............................................ 35
一、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35
(一)研究两个课程标准,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35
(二)分析培养目标,重视培养目标的差异............................................ 36

第五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策略

一、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一)研究两个课程标准,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等,遵循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制定的。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出炉,新的教材在河南省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版)指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①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新课标在内容结构、编写依据及实施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我们在这里只做一下简单的了解。
新课程标准主要在结构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在内容更全面,结构上也更完整。 努力提升了整体标准。 关于课程标准的内容,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完整性。 加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更加注重学科间的内部联系和跨学科问题。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现象。整体来说高中的新课标更加突出学科的一贯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初高中衔接的瓶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结合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帮助初中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积极活泼,充满朝气的青少年以及做一个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的好公民。在教材体系构建上集青春、成长、友谊、集体、国家、社会、法律为主线,有机整合了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新课标强调的教育理念主要有:“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3、“三维目标”统整,注重情感体验、道德实践;4、重视代际间、同伴间互动,推动学习方式转变;5、重视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合理减轻学生负担。并坚持正确导向的必要性,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对党和国家的评价和态度。”
..........................

结语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初高中衔接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学生的适应性差异以及学生对教师有哪些期待,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虽然本文分析了衔接出现的问题,也对解决问题做出一些阐述。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发展,课堂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要初中和高中的界限一直存在,衔接问题就是我们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解决衔接问题不能靠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而应该是所有中学教师在脑海里必须形成的意识。在日常教学备课讲课过程中,大脑中对中学期间的政治学科的知识要形成一个框架,贯穿一条主线。只有教师做好了衔接的准备,学生才能在教师指导下更好的适应。优秀的高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初中,优秀的初中教师也不应该对高中教材内容不熟悉。我们仍需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突破,不断进步。
由于本人理论知识不足,经验也有所欠缺,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毕业是一个时期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尽我所能,为挚爱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