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引导新时代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激发经济市场活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自首次提出以来就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其中该政策就提出要健全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与体系,匹配农村农业的发展特色,让农村金融的强大助推力得以体现,而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金融是属于当前较为紧缺的资源要素,虽然其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已初步成效,但总体供给不足、渗 透力度低,以致于使其助推效用发挥受限,使乡村振兴建设遭遇瓶颈。
山东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把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作为带动山东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带头作用,并打造了闻名全国的“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但山东省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金融机构规模小、效率低、金融供给主体单一等,因此,聚焦山东乡村振兴现状,探索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升级措施,对激发农村市场活力至为关键。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乡村振兴是党和人民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要求,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而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探索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是具有前沿特色的理论研究,对于丰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理论颇有意义。当前山东省的农村建设具有诸多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产业模式规模小且单一、劳动力外流严重,以上弊端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参与主体配合出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2)现实意义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提速器,需涉及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拓宽金融供给渠道,强化金融的供给力度,以更多样、更全面、更有力的金融服务撬动乡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新时代发展,山东省的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深化,但更加深层次的资金 信贷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这也加大了农村金融深化升级的压力,因此作为农业大省,探究山东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Goldsmith(1969)选取 35 个国家作为样本主体,分析 100 年以来的金融与经济的统计数据,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得出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促进关系。
Gupta(1984)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与经济联系,并选取了 14 个此类国家作为研究的样本,除此之外,作者选择采用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论研究发现 14 个国家中存在 1/2 以上的国家其经济的发展是由金融供给主导的。
Norman(2002)和 Romain(2002)通过建立动态计量模型对所选取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金融深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结论【1】。
Ye Jingzhong(2005)等人基于农村金融供需视角对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机构供给贷款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农村发展度跟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关系【2】。
Jeanneney 和 kpodar(2011)等人将目光锁定欠发达地区,得到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度之间具有正向的促进关系的结论,即金融发展度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改善其资金 匮乏的现象,除此之外,农民农民也可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投资收益,通过投资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3】。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乡村振兴理论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
在十九大会议上,乡村振兴首次出现在大众视线中,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针对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新时代 政策,该战略切实关注农村发展,号召全党着力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并将农村改造分为五大具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谱写打造新农村的新篇章【15】。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关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命脉,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发展较为迟缓,关键是农村现代化产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没有产业发展的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向集约式产业 模式迈进对实现产业兴旺目标尤为重要。
坚持生态宜居是实现新时代农村的重要体现,是达成农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修建,秉承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提高生态素养对于打造打造美丽乡村尤为重要。
乡风文明体现的是农民精神文明及道德素养的提高,对规范人们行为、引人向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应挖掘其内在价值,使乡村文化更具活力,以更具有时代精神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坚定乡村党组织领导,推动农村决策民主化,捍卫农民群众话语权,加快建设完备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真正的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理想,是亿万基层农民的殷切期望。首先要持续关注贫困群体生活,解决其生活基本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其次要保证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聚焦农业产业高规模 优质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形成集约式生产园区模式,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渠道;最后要实现农民更高层次的进步,加快农民道德素养的提升,优先发展义务教育,为乡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核心观点为农民阶级本身资金匮乏的劣根性加上农业生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的等缺陷,致使其信贷借用成本高,困难大,金融机构更喜欢把资金投放至获利高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出现资金匮乏。因此,该学派学者坚 持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其一,政府要求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农业的扶持强度,通过扩大金融机构规模或建立专门针对农业的金融机构来实现;其二,政府要求提升市场的规范性,加大对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查处强度,从而规范市场发展。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自诞生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追捧,他们认为遵循该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国农村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便利。但该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如政府干预过多会带来农村市场的金融深化和农村借贷在监管方面的不足等问题。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知的完善,农业信贷补贴论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上世纪 80 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该理论进行质疑,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论开始得到支持与推崇,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观点大相径庭,农村金融市场 理论认为农民在日常农业经营生活中,在去除日常开支外,会有一定的资金储蓄,因此主张农村农业的发展完全可以由农民自给自足,无需借助外部资金;若在金融市场中调低农户存款的利率,则会降低农户的储蓄收益,导致农户不会将过多的资金用于储蓄,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展受限;农村金融市场论对于推动农村金融研究来说至为关键,但其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农村金融市场论在推动 过程中所展示的功效并没有发挥到极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是由于受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因此导致该理论的预期效果并不完美。
..........................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 10
3.1 山东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10
3.2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11
第四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20
4.1 指标选择与模型设立 ............................. 20
4.1.1 指标选择......................... 20
4.1.2 模型设立................................ 21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26
5.1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农业需求不匹配 ........................... 26
5.1.1 农村金融服务支农水平低................................ 26
5.1.2 金融供给主体单一问题严重.............................. 27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5.1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农业需求不匹配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山东省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升级深化,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助推也逐渐显著,但针对山东省整体农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农村金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当前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还较为欠缺,投放少、渗透力低,农业生产主体集中在农户个人,家庭农场及农业产业园相对较少,农业的高生产成本使得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变大,而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经营注入的信贷资金较少。
5.1.1 农村金融服务支农水平低
当前山东省农村金融服务虽在不断所占份额不足,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流入农村经济建设领域,提高农业贷款所占完善,但实际涉农供给与期望体量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信贷支持规模相较于农村信贷需求略有不足,且农村金融覆盖范围有待拓展。目前在山东省的农业经营领域,农户群众所占的市场份额大,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等主体所占据的比重较小,因此在提高山东省农业经营模式、加快集约规模化发展上还需持续输入金融供给。表 3.2 是山东省农业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表,数据显示,山东省农业贷款余额自 2010 年到 2016 年展现为平稳的上升态势,但是 2016 年-2018 年两年间农业贷款余额的提升速度较之前有所减缓,这直观反映了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方面的投入不足,除此之外,虽然农业贷款/总贷款余额的比值有所提高,但总体比重。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参考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支农力度
6.1.1 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
完善的金融支农体系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具有事倍功半的效用,其关键是要拓宽金融机构的涵盖范围,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发展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首先,山东省政府要继续深化政策性支农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性地位,发挥此类政策性机构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效用,以身作则,提升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其次,应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深入至农村基层,拓宽支农信贷渠道,加大乡村网点覆盖。此外,对于其他类金融机构,如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也应引导其加大支农服务建设,多方面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6.1.2 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的涉农产品的种类创新和服务的完善侧面反映出了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山东省金融机构应根据省内农村农业发展情况,努力探索农村金融产品设计的新方向,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的新尝试,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努力搭建全市乡村金融信息平台,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覆盖金融服务,给客户提供便利效率的普惠金融供给,加快科技支农建设。
6.1.3 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山东省政府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出台金融机构支农的优惠激励政策,将优质金融资源往农村区域流入,满足农村区域的基本金融需求,此外,将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政策工具也应用到农村金融发展中来,向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活力,调整农村信贷结构与方向【24】。设置金融机构支农指标标准,为各类涉农金融机构规划最低支农完成额,并对超额完成目标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政策,例如对支农机构施行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以增强金融机构进行支农服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