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61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从人工智能角度研究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逐步引导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章 人工智能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概述分析
人工智能的定义、基石、优势和弱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的时代特征,有利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近几年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大热,人工智能正在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呢?由于人工智能是新兴研究领域,因此没有统一的概念,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专家刘长进、雷瑾亮认为:“人工智能是用于研究和开发人类智能,以及对人类智能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综合性科学。”①谷建阳在书《AI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技术案例+商业应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工智能主要涉及怎样用人工的方法或技术,让某些自动化机器或者计算机对人的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从而使某些机器设备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或实现脑力劳动自动化。”②国外的学者对人工智能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专注于机器的自我学习。”③从各专家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是一门挑战性极强、涉及领域极广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机器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智能,完成各种工作。人工智能将智慧融入物理系统(这里的物理系统可以是任何系统,例如交通、教育、医疗、家庭、能源、金融等),形成智能化系统,能够实时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此加以分析,而后做出行之有效的决策,这就是人工智能运行的思路。
二、人工智能的基石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这三大基石。第一,大数据。人工智能虽然是一个高科技程序,但其实质却是采集和利用数据。通过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获得信息和知识,大数据正好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数据的准确收集能够为人工智能消除许多外在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成败的关键节点。正是有了大数据的基础,人工智能的超强能力才能得以顺利发挥。 第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技术,是模拟人类大脑学习的过程,帮助人工智能理解庞大的图像数据、声音数据、文本数据等等。通过记忆学习、解释学习、类比学习、演绎学习、示例学习、发现学习等多种深度学习方式,能够为快速提高人工智能的准确程度提供学习保证,让人工智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出强大的优势。第三,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通过 Internet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①深度学习对数据处理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云计算的优势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即能够快速分析和处理庞杂的数据。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还使人工智能处于量变状态,云计算的突飞猛进使得人工智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目标对象,最终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

第二节 劳动观教育的概述
分析劳动的概念、类型和作用,明确劳动观、劳动教育观的内涵,明晰劳动教育和劳动观教育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劳动观教育的思想渊源,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劳动观教育的演变历程,从理论来源和实践发展两方面深入理解劳动观教育,对今后劳动观教育的持续进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观教育的相关定义
(一)劳动1.劳动的定义
西方传统思想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对劳动持轻视态度,他将人类的活动划分为三种: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创制主要是生产性劳动,是最低层次的活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①他认为劳动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从哲学角度理解劳动,认为劳动是绝对精神在塑造世界时的外化。马克思曾说过:“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②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
2.劳动的类型
按照传统的分类可以将劳动分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照劳动的主体可以分成:群体劳动和个体劳动;按照劳动是否具有创造性可以分成: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无论劳动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划分,无论劳动以何种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都是值得大学生关注和学习的。
.............................

第二章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产生深刻影响
人工智能影响人类的劳动观念,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拓宽人类的劳动范围,丰富人类的劳动内容,对人类劳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的进步影响人类的劳动观念
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农业有收割机器人、农用无人机、无人拖拉机;工业有制造业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服务业有智能手机、智能客服、智能翻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紧密相连,这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提高,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比人类更为出色,展现出比人类更为优秀的劳动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优秀表现,却影响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人们容易产生错误的劳动观念,譬如“劳动过时”“劳动不重要”“智能机器可以取代人类劳动”等等。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
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人类的劳动方式,进一步解放了人类劳动。在农业上,农民由原来的农作物种植者,现在已经逐步变成了智能机器的操作者,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极大提高;在工业上,工人由原来加工工业产品,逐渐变成操作工业智能机器,这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减少人工成本;在服务业上,工作人员由原来直接提供服务,逐渐转变为操作智能机器为他人提供服务,既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又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各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极大提高,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方面为解放人类劳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劳动方式发起了严峻的挑战。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拓宽人类的劳动范围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新生事物总是不断地出现。人工智能社会是一个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的社会,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升级,人类的劳动领域会扩大,劳动范围也随之拓宽。人类通过研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将这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医疗、卫生、航天、经济等多种领域,促使产业升级和转型,催生新兴行业,创造新的劳动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人类劳动范围,这就需要人们对劳动范围的扩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

第二节 人工智能发展亟需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
当今,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重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培养创新创造的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重视劳动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劳动实践。
一、有助于培养创新创造的劳动精神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产品和计算机中,在特定领域有着优异的表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单个领域的问题,擅长做一件事,属于重复性的劳动。若出现新问题,而没有及时编写解决新问题的方案,那么此时的人工智能很有可能就处于失灵状态。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发明,可以使数以万计的出租车司机全部下岗。但是如果智能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当自动驾驶汽车遇到新情况可能就无法进行正确操作,这极有可能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在这个时候,人类的劳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重复性的劳动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但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限制,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创新创造的劳动只能由人类自己完成。创新创造劳动和重复性劳动有序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质量,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人工智能解放重复性劳动的重要保证。创新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品质,但这种品质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够激发出来。劳动观教育正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37
第一节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37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取得的成效.............................................37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38
第四章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探析...................................45
第一节 积极营造劳动观教育的社会氛围...............................................45
一、紧跟时代步伐,营造创新劳动的文化氛围..................................45
二、加强网络宣传,做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46
结语..........................................61

第四章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积极营造劳动观教育的社会氛围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信息传递畅通无阻。紧跟人工智能发展步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正向的网络宣传,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劳动风气,促使大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涵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怀,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紧跟时代步伐,营造创新劳动的文化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耗费同样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断上升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主要的劳动方式是以体力劳动为主。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劳动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知识型、技术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成为社会的重要劳动者。当下,社会个性化产品成为时尚潮流,通过流水线出来的传统的标准化产品日益廉价。消费产品如此,人类劳动亦是如此。没有创造性元素,劳动也会日益贬值。未来智能社会的劳动者,不仅要热爱劳动,还要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营造创新劳动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文化中感受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品质。劳动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是紧密联系的,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保持崇尚劳动的优秀品质,社会文化才会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劳动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政治论文参考

另一方面,关注社会现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的创新成果,教育大学生不断创新以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行业,涌现出许多优秀企业家;信息社会使得计算机行业异军突起,与之相关行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造就了很多专业人才;如今人工智能大放异彩,未来几十年,会有无数劳动者将人工智能融入传统行业,打造社会另一番天地。试想一下,如果社会文化仍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而人类劳动却没有创新,那么人类最终会被智能机器所控制。因此,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教育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保持创造性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人类劳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结语


人工智能社会是智能化的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劳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劳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鼓励劳动创新,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倡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并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为当前进行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动力。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从人工智能角度研究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逐步引导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从人工智能角度分析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本文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但是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实证调查较为薄弱,人工智能和劳动观教育之间的联系有待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不断深入,人类劳动不断升级,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也需要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今后将会继续对本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力求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和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探索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