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推进策略探讨——以山东三镇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64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小城镇建设论文,本文通过论文写作,总结如下: 第一,对特色小城镇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依据城市化动力机制,将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要素划分内、外两部分,梳理了各要素在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以及各要素之间综合作用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形成机理。 第二,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基础支撑,在差异化的发展基础下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依据自身产业定位,对特色小城镇进行类型划分,分别为传统产业型、绿色产业型和新兴产业型特色小城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经过多个发展阶段,正逐步进入高质量、全方位的发展历程。在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城乡发展要素流通不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发展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实施存在着不利影响,导致了“大城市病”的产生与小城镇发展受困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无法构建区域内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2015 年,国务院为缓解中心城区承载压力,提出大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城镇,进而全方位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载体,具有极高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吸引资金要素的流入与人才要素的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公共服务资源均等供给和优化延伸相契合。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突出的特色小城镇,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合理升级产业结构、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 2015 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 2020 年,要培育出大约 1000 个特色突出、活力充沛的具有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制造、传统文化等产业功能并且宜居的特色小镇”,①各地开始掀起特色小城镇建设高潮;到 2017 年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存在的“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进行厘清;②再到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对特色小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③可以看出牵头机关的变更与实施细则的改变,这所带来的是特色小城镇发展探索的进一步清晰与完善。
山东省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大省,省内城镇数量众多,于 2015 年 9 月,立足本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指出“到 2020 年,山东省要创建大约 100 个产业强大、机制创新、功能全面、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通过大力支持与各项政策倾斜,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①山东省在国家先后两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名单中共有 22 个小镇上榜,这 22 个小镇全部属于特色小城镇的范畴。山东省在立足本省产业突出的优势上,按照国家对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要求进行有序培育,既具有国家对特色小城镇的普遍要求,又具有自身独有的发展特色。但受到区域发展影响,山东省 22 个特色小城镇在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与不足,因此,为了进一步明晰山东省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成效与缺陷,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典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实证调研,针对当前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欧美国家、日韩以及以色列等国家具有大量特色鲜明、发展独特的小城镇,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城镇本身的特色资源进行发展,形成了众多成熟的城镇发展案例,显示出了特色小城镇在支撑区域经济、连接城乡交流上的强大生命力。国外在建设特色小城镇的同时还注重文化底蕴的展示与公共服务的完善,充分显现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特色。因此,国外研究综述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2.1.1 特色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发展研究
埃比尼泽·霍华德(1902)在其《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为解决城市化发展过快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霍华德不断完善他的田园城市理论,在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环境因素,最终形成了在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情况下,引导城市中过度集中的人口向周边乡村地区转移,形成多个既具有城市公共服务也拥有美丽乡村环境的小型田园城市,最终众多田园城市组建成为和谐发展的城市群落。②霍华德在英国伦敦郊区的莱沃斯镇与维恩镇进行了其理念的落地,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随后,伴随着 20 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突进,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后期城市化的发展与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Gale Fred 和 Mcgranahan David(2001)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既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还要注重人文环境创造,以此作为吸引外来投资和经济发展的条件。
Tzoulas,K.等(2007)指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本质是组建绿色公共服务网络空间以迎合人们生活的需要,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上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尽可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反思了欧洲在高度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对城市绿地及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总结考虑生态环境与城镇公共服务之间的复杂关系。②
Paul Knox 和 Heike Mayer(2013)对德国南部的 Berlingen 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Berlingen 在发展本地时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特色资源,加以发展特色产业。同时,该城镇特别注重对本地区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利用,通过推广生态型项目、开发绿色停车场等项目来提高自身公共服务水平,并带动起当地群众建设发展自己家乡的积极性,广泛吸引外来人员前来参观游玩。


小城镇建设论文怎么写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伴随结果,城镇化的发展体现了我国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不同学科内部对城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城镇化多体现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变化,表现为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人们的生产方式由农业转为非农业,生活方式有别于过去乡村生活方式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镇化的外在表现为土地变化,体现在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以及人口在中心区域产生集聚的过程。综合学科间的不同定义,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镇化定义为:促进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优化的过程。
为了应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只注重物的城镇化而轻视人的城镇化现象,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匹配以及半城市化现象等问题,从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相比于之前的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只注重城镇的数量和速度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发展路径上,新型城镇化提倡打破城乡发展壁垒,构建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还体现在将城镇建设为更高品质追求的宜居场所,强调的是建设的内涵与品质,这也是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之处,对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也同样适用。
在小城镇的发展上,新型城镇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发展方式,改为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在土地使用、发展特色上进行高效利用,对有发展条件的小城镇重点培养,并且逐渐吸收没有发展潜力城镇的人口,促进区域城镇体系的高效发展。当前大量的小城镇借助各种资源条件迅速发展崛起,对待这些小城镇的任务就是引导其由规模扩大转变为质量提升。为了开拓特色小城镇各方面的功能作用,能够凸显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创新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加快特色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在小城镇的发展中践行新型城镇化理念,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完善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传统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

2.2 理论基础
2.2.1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雷温斯坦于 1885年提出,它对人口迁移与流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之后学者博格对推拉理论进行了修正,他指出人口流动是流入地吸引力与迁出地排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吸引力是指人口流入地区产生的有利于生活改善的因素,如流入地良好的生活环境、繁荣的经济、完善的公共服务、便利的生活设施等;推动力则是指人口流失地区产生的不利于生活的种种因素,如较低的生活质量、较高的生活成本、严重的就业压力、医疗教育水平低等。①推拉理论对完善特色小城镇吸引力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从特色小城镇推力与拉力二元角度研究特色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水平,会进一步充实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②推拉理论在本文中用于特色小城镇的人口流动分析较多,运用推拉理论分析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吸引外来人口的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扩大特色小城镇的吸引力以及减少外来人口进入的阻力。
2.2.2 根植性理论
根植性理论源于经济社会学,著名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社会根植于经济或非经济的制度当中”,首次明确了“根植性”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非经济制度对地区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后来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将根植性概念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他认为经济行为并不是单独运行,而是受到社会属性和组织架构的影响,他将根植性细分为结构根植性和关系根植性,他指出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环境之中。③李景海将自然要素、历史因素、社会资本列为产业集聚根植性的三重维度,搭建产业集聚根植性机理的分析框架。④付晓东等学者对根治性的特征进一步界定,他认为根植性具有自然禀赋基因、社会资本基础、市场需求偏好的表现形态,指出根植性是主导产业得以立足的根本。


小城镇建设论文参考

.............................

3 特色小城镇建设基础分析 ............................................. 20
3.1 特色小城镇建设要素构成 ................................................... 20
3.1.1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内部要素 ......................................... 20
3.1.2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外部要素 ............................. 21
4 山东三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 30
4.1 传统产业型特色小城镇——玉皇庙镇 .......................................... 30
4.1.1 玉皇庙镇概况 ......................................... 30
4.1.2 玉皇庙镇建设举措 ...................... 32
5 山东三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
5.1 山东三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4
5.1.1 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少 .................................... 44
5.1.2 土地发展要素不充足 ................................... 44

6 推进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建设的对策

6.1 健全特色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小城镇的管理内容和需求逐渐往城市方向转变,因此健全特色小城镇发展机制的呼声变得尤为强烈。在此背景下,根据城镇化管理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特色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规范和调整。
6.1.1 建立规范化的特色小城镇镇级分权体制
随着特色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显著扩大,必然会导致管理体制难以应对当前的管理事务。为此,需要以扩展其行政权能的方式来解决“权小责大、职能缺失”的问题。但是,权力下放时要做好镇级分权的规范化。第一,明确权力规范运行的程序和依据。明确下放给镇级政府权力的依据来源,遵照“权由法定”的原则,将下放权力由政策性分权逐渐转变为法制性分权。另外,要明确权力清单和运行程序,公开权力的运作流程,做到权力运行透明化、程序化。第二,理顺县级政府和镇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政府间要明确权力边界,严格遵照职责行使权力,避免权力运行中出现职能重叠或职能缺位现象的发生。另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已赋予的权限,可按规定程序进行动态调整。
6.1.2 建立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特色小城镇发展部门。首先,及时了解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并根据宏观政策制定相匹配的具体政策;其次,做好城镇管理服务工作,推行社区管理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对群众诉求快速反馈;最后,吸纳企业和群众参与进来,发挥多主体共同治理的功用,响应国家对于特色小城镇建设模式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设专业的城镇管理人才队伍。城市型管理人才作为城镇管理的支撑,为特色小城镇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当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难以应对复杂的管理工作,因此,需要组织相应的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建设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
.........................

7 总结与展望


自2016 年特色小城镇开始创建以来,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实践既是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模式,也是以人为本、注重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这一区域性实践在新型城镇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具有多方面的推广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类型进行分析。在规范分析部分,首先,对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和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其次,运用推拉理论、根植性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对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进行定位,依据产业定位将特色小城镇划分为 3 种类型。在实证分析部分,选取三个典型案例城镇进行发展举措、发展成效的总结分析,并基于典型案例总结出特色小城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对研究案例的具体分析,结合典型地区的发展经验借鉴,提出特色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推进对策。通过论文写作,总结如下
第一,对特色小城镇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依据城市化动力机制,将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要素划分内、外两部分,梳理了各要素在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形成机理以及各要素之间综合作用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形成机理。
第二,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基础支撑,在差异化的发展基础下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依据自身产业定位,对特色小城镇进行类型划分,分别为传统产业型、绿色产业型和新兴产业型特色小城镇。
第三,在对三种类型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发现当前特色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生产要素供给存在不足、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特色小城镇的顶层设计与发展意识存在不足、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偏差与失效等。
第四,为实现特色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推进特色小城镇有效发展的对策:健全特色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生产要素保障,增强发展意识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政策制定过程并增强政策执行有效性,构建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