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考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60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最核心的本质就在于它从不为人们提供一整套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需熟读死记的教条,而是告诫人们始终要在不断改变的社会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 1 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问题缘起

1.1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修正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理清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形成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里首先回溯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其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讨。19 世纪后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流行,以及伯恩施坦自己的成长经历,都对其修正主义思想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1.1.1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征。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统治政策。这些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就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土壤。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在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的过渡中,表现出了一些新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更加社会化,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中产阶级扩大,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开始于英国,进而扩大到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的产业革命引起欧洲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生产技术的革命使大规模生产变成可能,这种大规模生产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带动了就业,扩大了社会财富,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基于此,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必须对之进行修正。
其次,社会结构发生的改变和工人运动的变化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创立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客观需求。在伯恩施坦看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社会崩溃。相反,在贸易、工业、商业和官僚体制中出现的是阶级结构的进一步分化,中产阶级的地位开始上升。资本主义的发展既给资本家创造了财富,也为工人提供了利益。德国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工人的工资也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权利不断得到满足。这种现象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做的理论预测存在差异,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伯恩施坦看来,革命产生的经济基础已经消失,因为工人阶级政治权利的扩大和工会运动的发展推进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卡特尔的发展也使得德国经济权力的社会化比较容易实现。正是这种情况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提出走民主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怎么写

.....................................

1.2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思想的批判中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发展的新状况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带来机遇,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新考验。然而,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关系,就难以对马克思主义有个清晰的理解,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剖析伯恩施坦提出的具体主张的思想根源所在,这是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关键所在。
1.2.1 伯恩施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在伯恩施坦看来,他在事实上远比那些把他说成辩证法的叛徒的人更加按照辩证法的本意来对待事物。他强调,只有当大家放弃捍卫站不住脚的东西,才可能进行有益的论战。伯恩施坦就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所讲的话遭致一阵骤雨般的批判,但伯恩施坦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的批评只适用于对社会主义理论一向有影响的那种黑格尔辩证法。
伯恩施坦认为,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直截了当地抛弃辩证的思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峙起来,是一种极端情况,而实际上任何有判断力的人都不会存在这样的极端情况。在伯恩施坦看来,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既不从事物的分离化或特殊性上考察事物,也不从事物的关联、关系(其中包括事物的形成、发展)上考察事物,就不可能作任何理性思维或研究。他认为,紧要的问题不是辩证的考察方法是否必要的问题,而在于黑格尔给这种考察方法提出的公式的相对价值问题,也就是这些公式的适用性的限度问题。
恩格斯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恩格斯还进一步补充说,这个伟大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2]。伯恩施坦认为,这在原则上当然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把反对辩证法的某些运用方式当成反对发展的理论看待,是不合理的。在伯恩施坦看来,争论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不断变化”一词,我们如何重视它所依据的基本思想。
................................

第 2 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实质

2.1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用实证性取代辩证性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它充满了敬佩之感。人们将其所蕴含的对事物的实证性态度奉为圭臬,认为其是把握事物的唯一科学态度。正是受这种实证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伯恩施坦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因素,否认辩证法的科学性所在。因此,伯恩施坦仅仅拘泥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而没有对事实进行现实性考察。他坚持用实证性取代辩证性。这在当时获得海涅、福尔马尔等部分社会民主党内人的支持,更使革命敌人为之欢呼。为了准确理解并且更好地捍卫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2.1.1 批判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
一、伯恩施坦提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去掉辩证法
伯恩施坦主张修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唯物史观,去除其中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所昭示的矛盾观与发展观并不能够实现对当下社会的真正把握,而只有运用斯宾塞的进化论,才能真正地解释当下现实。因此,他坚持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并公开声称社会民主党必须继承这种进化论。他认为“斯宾塞的公式”[1]不会引起误会或得出错误结论,必须用斯宾塞的进化论取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清除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因素。在他看来,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叛卖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致命缺陷。他指出,在自然和社会历史领域从来不存在任何矛盾,因此也就不存在任何飞跃式发展。这意味着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只是一种渐进式的变化。这亦是说,在自然和社会历史领域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结构或公式。
就此,伯恩施坦主张“矛盾融合论”,放弃无产阶级“革命权”。伯恩施坦在《辩证法和发展》一文中歪曲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他的做法就是彻底否认对立面的斗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以“矛盾融合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辩证法,为自己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提供哲学论据。伯恩施坦认为自然界的矛盾只是自然观中的矛盾而已,相似力量的合作才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否则就无法理解社会成员何以能够建立共同生活的和谐社会。伯恩施坦攻击恩格斯关于社会民主党不能放弃“革命权”的论断,他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认为没有研究“革命权”的必要。伯恩施坦认为没有人会支持采取暴力行动去推翻经民主选举而建立的政府的主张。在所谓“情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口号下,伯恩施坦反对阶级斗争——这种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残酷暴力的革命行动,主张通过“改进和扩大”现有的政治和经济机构就能实现社会主义。
.........................................

2.2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用局部性割裂整体性
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历来是我们分析问题易发的错误思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联系和发展,意味着我们必须从联系性和总体性上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伯恩施坦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导致其在认识过程中必然出现视野的局限性和理论分析的狭隘性。他将纯粹理论和应用理论进行了绝对的区分,将唯物主义历史观庸俗化,并突出强调意志因素对于解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用局部性割裂整体性,片面地、孤立地分析眼前的、暂时的变化,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严重歪曲。
2.2.1 纯粹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划界
一、不变的纯粹理论和可变的应用理论
伯恩施坦认为,一种学说体系的理论构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纯粹理论”和“应用理论”,前者构成学说体系中的“不变成分”,后者构成学说体系中的“可变成分”。纯粹理论在根本上涉及理论立场,是基于这一立场的特有“观点”而对世界本身形成的观照,因而就其合理形态而言具有永恒的意义;应用理论是纯粹原理或相应的“观点”所照亮的某一特定时代的具体问题、具体事例、具体实践,其中当然也可能生发出一些原理,但总体上看来是根据相应的条件而变化的。纯粹理论必须在理论立场的角度去看待,应用理论则应该在它所产生的特定情境中去理解,因而两者都不是绝对无条件的东西。纯粹理论在附加限制条件下,也能够实现变动而达到新的认识。而应用理论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保持持久不变的有效性,犹如定理一般,如果它所依据的前提重复出现,那么它就一直是正确的。纯粹理论的诸原理对于体系的价值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的价值都在整体之中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因而任何一个都不可缺少。但是应用理论的原理则不同,这些原理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取消,却丝毫不会影响作为其基础的纯粹理论。也就是说,取消应用理论的一整批原理,也不会殃及该学说中的其他部分。伯恩施坦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进行了外在切割。“凡是在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的描述中无条件适用、也就是说不论民族和地方的特征一律适用的所有东西,都属于纯粹理论的领域;与此相反,凡是涉及一时的和地方性的特殊现象和推测的一切东西、发展的一切特殊形式,都属于应用科学。”[1]在伯恩施坦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科学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历史的一般观照所产生的阶级斗争学说、特定的历史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适用于该历史阶段的劳动价值论、以及立足于 19 世纪上半叶的特定时代所发展出来的对于历史发展趋势的学说,所有这些在伯恩施坦看来都已经“过时”。因此,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向前发展和改进必须从对它的批判开始。如果只抓住对于一切时代都适用的纯粹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对于当前社会现实的解释效力,就成了一个应景的东西,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撑场面,不需要的时候就束之高阁,更不必论及指导我们改变世界。相反只有立足于当下时代的特定现实,才能发现并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纯粹理论与应用理论之间的矛盾,才能生发出清除这些矛盾的切实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已全面“失效”的前提下,揭示其中的矛盾并修正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伯恩施坦加诸自身的历史使命。
.....................................

第 3 章 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89
3.1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89
3.1.1 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关系............................ 89
3.1.2 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95
结语....................... 114

第 3 章 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3.1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而导致伯恩施坦歪曲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并主张从实证主义出发,通过改良政策实现社会主义。卢卡奇深刻地指出了伯恩施坦等修正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背离,指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对于某本圣书的理解,而是马克思主义中辩证的方法。伯恩施坦等修正主义者抛弃辩证的方法而采取实证主义的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进程,最终只能走向改良主义。卢卡奇通过对于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追问,重新确立了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并且认为无产阶级能够深入社会发展的辩证结构中,通过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打开历史社会发展的现实空间,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实。
3.1.1 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关系
一、伯恩施坦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伯恩施坦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实证性取代辩证性,用局部性割裂整体性,用改良性抹杀革命性,这些观点无不渗透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背离,这一背离突出体现在他们将理论和实践、内容和形式相分离,忽视在这一过程中两者的相互作用及统一,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如前所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具有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倾向,他极力倡导改良主义,高度评价当前政治运动的重要性。但是宿命论和唯意志论并不是在绝对的意义上对立的,如果从辩证的和历史的观点来看,两者也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为此,伯恩施坦提出“回到康德去”。用康德的批判理论来化解问题,这也正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前提。也就是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看待理论和实践、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但是伯恩施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反而将这种分离当作一种科学的进步,认为抹杀辩证的方法的非批判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的方法。当然,谁也不否认“批判”有这样做的权利。但是,卢卡奇指出,伯恩施坦采取这样的方式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最核心的本质,而这一核心本质首先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卢卡奇看来,只能在社会领域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如果将其运用到自然界则必然引起混乱。伯恩施坦正是主张采取实证主义的认识方式认识现实,而反对辩证法,他认为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因素摒弃,从而“事实求是”“不偏不倚”地分析社会发展现状,得出最科学的经济和政治结论。伯恩施坦主张不通过革命手段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伯恩施坦根本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更不能看到它们是同一东西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参考

.............................

结语


伯恩施坦背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修正主义理论体系。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产生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19 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展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工人阶级所处的环境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改善,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使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发生动摇。他提出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从而引起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激烈争论。此外,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提出也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所接触的各种社会思潮紧密相关,无论是在英国的旅居,还是与杜林、韦伯等人的接触都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让他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变成了修正主义者。
伯恩施坦主张,“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反对“崩溃论”,并极力呼吁“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伯恩施坦拒绝承认社会主义运动“最终目的”的现实性,而将当前的运动过程看作一切,把马克思主义抛入了空想主义的行列。这显然是一种思想的倒退。伯恩施坦也反对“崩溃论”,认为资本主义本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并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使经济危机得以化解。关于社会主义的实现,在伯恩施坦看来,它将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然“长出来”,认为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已经过时,主张采取议会民主的改良政策。
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剖析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实质是我们研究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资产阶级竭力倡导实证主义、鼓吹新康德主义,这些思想对伯恩施坦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他逐步背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自然科学规律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主张庸俗进化论,极力美化资本主义社会,鼓吹议会民主的积极作用。究其实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根源就在于用实证性取代辩证性,用局部性割裂整体性,用改良性抹杀革命性。具体而言,伯恩施坦坚持的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坚持在绝对的肯定中考察事物,而忽视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否定性维度,因而背离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正是基于此,伯恩施坦在对事物的理解中,仅仅是坚持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孤立、片面的视角考察事物,从而导致用一种局部性割裂了事物所具有的整体性。而之所以造成上述理论结果,原因就在于伯恩施坦从未将社会历史当作自我发展的现实去辩证把握,而是将社会历史当作既定存在的现实去外在反思。所以现实怎样变化,他就怎样在理论中反映它,而从不去探究历史现实的“事情本身”。这样一来,他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转向了一种改良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和平发展进入社会主义,从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