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64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博士论文,笔者认为中国可以选择在现有制度中运作,通过寻求重新分配决策权来提高地位,利用其影响力来反制约和阻断对中国不公平的规则和威胁中国基本利益的制度规范;中国可以对现有国际制度及其管理的问题领域的某些规则和规范进行重新解释,以增加在现有国际制度和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和权威,并相应地削弱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影响力和权威。

第一章 核心概念厘定和观念路径提出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概念和比较
当今社会科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制度分析方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行为主义而发展起来的。制度主义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共识,他们都认为制度是构成行为的规则,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行为或行为被组织起来的存在的本质的理解。它们都试图阐明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结果方面所扮演的角色,1都研究制度的选择和变迁,关注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约束和促进作用。1旧制度主义侧重于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政府和国家的正式制度,例如马克斯·韦伯关注的是社会内部的组织结构即官僚制,以及通过组织官僚制的铁笼所创造的制度化。2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对政治制度的研究一直是英美政治学的主导方向。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行为革命。随着以自然科学为模型的行为科学的兴起,为了使政治研究科学化,行为被认为是一个中立的和普遍可用的单位。因此一场以行为为基础研究政治现象的运动在美国开始了。它强调用客观、量化的方法来解释和预测政治行为,行为主义声称它可以从一个公正的、中立的观点来解释政治行为,这种方法与以前的政治学有很大的不同。3行为主义者试图研究个人的行为,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群体,并解释这种行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而不是研究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机构的特征。4因此,以行为为基础或围绕行为研究政治科学的运动被广泛称为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被视为政治科学史、思想史和分析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政治学的目标、性质、范围、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和专门的政治思想。当政治学研究的焦点转向分析个人而不是围绕他们的制度时,从前的旧制度主义就显得缺乏活力。5所以说,新制度主义是对行为革命的一种反应。制度主义在 1977 年经历了一次重大复兴,当时斯坦福大学的约翰·迈耶和他的博士生布莱恩·罗文发表了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6这篇文章所提出的制度主义的修正构想促使了制度分析方式的重大转变。此后这一概念在学术文献中通常被称为新制度主义。在对历史制度主义进行阐述之前,我们必须对其他两个新制度主义思想有所了解。


政治博士论文参考

............................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定义和性质
在开始阐述制度性权力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和国际制度的权力是有本质区别的。简单来说,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是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运用其在已加入的国际制度中已经获取的权力,去追逐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最大收益,或者约束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这是一种需要国家通过谋划去索取的权力。而国际制度的权力则是在制度发起国基于一种特定目标建立一项国际制度或一个国际组织之后,通过与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长时间的行为互动,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督促利益相关方的具有象征性、包容性、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权力。这是一种需要国际社会赋予和认同的权力,正如伊恩·赫德所说,国际制度的权力来自成员国对其合法性的信念。1基欧汉也认为,国际制度对各国的行动很重要的部分原因是它们影响各国面临的激励措施,即使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是自主确定的。国际制度使各国有可能采取在其他情况下难以想象的行动,例如求助于联合国秘书长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进行调解,或者求助于防核扩散原则以证明拒绝向巴基斯坦运送核反应堆设备是合理的。2总之,无论是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还是国际制度的权力,它们都可以称为制度性权力,是因为二者都在通过国际制度去行使权力。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国家的制度性权力,不会过多的涉及到国际制度的权力。
这一节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制度性权力。第一,在已有研究和文献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权力的定义进行厘定和必要的拓展。第二,探讨制度性权力的几个重要的性质,并在几个性质的讨论中分析制度性权力的来源以及来源的途径,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国家获取制度性权力的意义。
..........................

第二章 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国际制度

第一节 国际制度因何难以更迭
在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中,有许多观点和论点证明了为什么制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人们认为稳定来自于习惯或者习以为常的行为1,来自于适当或适应性的行为,2来自于感应,3以及来自于日常的渐进主义。4斯蒂芬·克莱斯勒指出,制度结构不会对国内或国际环境的变化立即做出非常迅速和流畅的反应。制度的改变是很困难的。5有学者探讨了 1990-2002 年间后共产主义国家的 27 种政治制度的变迁,研究表明,后共产主义政权在制度化后的制度变迁是有限的,而锁定效应是强大的。这些国家在脱离共产主义大家庭后,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至今的变化规模都非常有限,且新秩序制度化后的变化比以前少得多。6可见,制度一旦建立就趋于稳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制度确实遵循某些动态的过程,这些过程解释了它们在时间上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塑造人类互动方面的影响。制度变迁是在各种内生和外生因素结合的基础上发生的,可以涉及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但大量导致制度变迁重复失败尝试的案例表明,变革可能不像试错的过程那么简单。7因此,虽然制度是一种动态的实体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但是为什么改变现有的制度会如此困难,如何解释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会认为政治制度的不稳定一定会导致制度所规范的政治利益共同体陷入混乱之中。更为可怕的是,政治利益共同体内各个成员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将失去准则。在这种类似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会选择去无所顾忌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进而就会陷入到一种循环往复的尔虞我诈状态之中,1这正是当今世界所不愿再次回到的野蛮时代。
制度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稳定但不一定有效的人际互动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制度框架的整体稳定性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复杂交换成为可能。但是,制度的稳定特征往往不能保证一个制度就是完全有效的,稳定可能是人类互动的必要条件,但它肯定不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稳定是不足以提高效率的。在经济学领域,为了提高制度的质量,就必须对制度进行改革,这就造成一些制度的不稳定。虽然制度质量的提高在制度不稳定的环境下似乎很明显,但制度不稳定性的增长效应在理论上是模糊的。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的不稳定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成本,缩短了生产者、投资者和创新者的时间,这些事实会对制度效率本身产生负面影响。那些为了提高制度效率从而推动制度不稳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坏性后果。因此,制度的不稳定,即使是由制度改进引起的,也可能导致短期和中期的过渡成本增长。
................................

第二节 渐进式的国际制度变迁
国际制度难以更迭,并不是代表国际制度是永远静止不变的。在制度建立之后,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微妙而渐进的方式发生变化。尽管这些缓慢而零碎的变化没有突然而大规模的转变那么引人注目,但对于塑造人类行为模式和塑造实质性的政治结果来说,它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马洪尼和凯瑟琳·西伦为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英国上议院是一个 13 世纪英国国王和有权有势的地主之间在非正式的协商中开始形成的一个制度性机构。到 19 世纪早期,上议院成员的资格是世袭的并且在英国政治中心实现了完全制度化。谁能想到,这个极其不民主的英国贵族会议能在向民主的过渡过程中幸存下来?早期的工党成立于 1900 年,它致力于消除上议院。然而,工党并没有解散上议院,尽管在 20 世纪有多次这样做的机会。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议院通过一系列慎重的举措进行了改革,在一些方面限制了自己的权力,改变了自己的组成,让自己变得不那么笨拙,并且让一些人看来更加的合法。这些变化的累积效应不仅使上议院得以生存,而且最终使其成为英国捍卫公民自由的重要角色。上议院的变化可以说是相当大的,它从传统利益的不民主堡垒变成了公民权利的捍卫者。这表明,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往往也会导致制度的根本转变。3但是从英国上议院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容易的发现,它的变化是多么的缓慢,以至于直到今天许多延续几个世纪的上议院传统依然被完好保留。制度真的不容易变迁,它更倾向于渐进的转变。
尽管对制度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几乎所有的制度定义都将它们视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相对持久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行为,并且不能轻易或瞬间改变。某种持久性的概念实际上一直蕴含在制度的定义中。制度和持久性之间的联系使得所有的制度理论都自然地关注于解释制度的持续性而不是制度的变化。1所以对制度主义者来说,对变革的分析并不容易,因为它的对立面,稳定,或许永远都是制度最明显的特性。2长期以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已经证明,制度存在着广泛而非无限的各种各样的变迁模式,研究者应该对这些模式进行不同的比较和区分。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三大新制度主义理论中最为注重时间,过程和顺序的制度分析方法,或许是最适合解释制度的渐进性变迁的理论。因此,历史制度主义学者专注于揭示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历史和经验背景下对不同的制度进行分类和比较。


政治博士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的分析框架 .................. 89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积累和持有 ........................................ 91
(一)制度性权力的非排他性积累 ........................................... 92
(二)制度性权力的非公平性持有 ............................................. 94
第四章 转换之后: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假设 .................. 128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再持有或丧失 ................................ 132
第二节 非预期制度成熟和非预期制度崩溃 ...................................... 136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 142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 142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建立 ................................... 145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国际货币制度是一套国际公认的以各种规则和公约为支持的支付制度,它的目标是促进国际贸易,跨境投资和国家之间的资本再分配,提供不同国家的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付款方式,为贸易水平的波动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并提供纠正全球失衡的手段。每个国家使用自己的货币。这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将各国的货币转换成另一国的货币,并确定各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的公平价值。决定每个国家货币的相对价值,也就是所谓的汇率,是由外汇市场来完成的。这一制度的不断发展是因为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因素之间不断协调的集体结果。
直到 19 世纪,国际货币制度都只是松散地联系在一起,欧洲、美洲、印度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经济体,因此货币制度是区域性的。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以及美国和欧洲经济和货币制度的集成,欧洲货币逐渐统治了世界。从 1816 年到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受益于一种单一的金融货币秩序,有时被称为“全球化第一时代”。这一时期,一些货币联盟使成员国能够接受彼此的货币作为法定货币,这些联盟包括拉丁货币联盟2和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
在没有共同成员资格的情况下,民族国家及其殖民地广泛的参与了金本位制,从而促进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和工业强国,统治着世界上最多的地区,输出的资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也超过了此后的任何一个债权国。4尽管当时并没有实行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类似的资本管制,但破坏性资本流动远没有 1971 年后那么普遍。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制度主要是平稳发展,金融危机的水平相对较低。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一战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由单一的领导人会议建立的,相反,它是在一系列不间断的细碎过程中演化而来的。
................................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第一节 问题的解决
让我们回顾一下文章绪论处所提出的几个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第二,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渐进过程是什么?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点?第三,制度性权力的转换并不会只有一种完全有利的后果,那么制度性权力的转换会不会失控并产生另外一种后果?
第一个问题在第二章得到了解决。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制度是难以更迭的。让制度难以更迭的原因有很多,行为体根据自身利益决定制度是否需要更迭,这种理性选择是制度难以更迭的第一层原因;假设行为体认为制度的变化有必要并积极推动了制度的变化,但制度变化后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后果对行为体施加了报复,这种制度反馈是制度难以更迭的第二层原因;而制度作为一种被设计出来的平衡机制,本身就被行为体赋予了稳定的特性,这是制度难以更迭的第三层原因。而国际制度难以更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初始的国际制度设计被证明有助于解决它本打算帮助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有学者称之为国际制度的政策有效性;第二,国际制度的政治合法性获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和国内公众的支持,也就是国际制度的政治有效性。 虽然多年来众多批判观点不断指出现有的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类的国际制度越来越受到大国的操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公平。但是,正如海伦·米尔纳所说的那样,如果这些国际制度被废弃或根本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境况会不会更好?如果不存在这些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援助和贷款支持,这些国家依然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发展起来吗?如果没有这些国际制度的存续,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和今天一样迅速和广泛地推进? 国际制度纵使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它已经最大程度的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去维护各国应该享有的利益,各国在抱怨声中依然选择尝试去适应和学习,说明现有国际制度的有效性是足够的,它的更迭或许需要更加强烈的冲击才能完成。 国际制度难以更迭,并不是代表国际制度是永远静止不变的。在制度建立之后,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微妙而渐进的方式发生变化。尽管这些缓慢而零碎的变化没有突然而大规模的转变那么引人注目。沃尔夫冈·斯崔克和凯瑟琳·西伦在 2005 年提出了五种主要的渐进但却具有变革性的制度变迁模式,分别是替代,堆叠,漂移, 转换,衰竭,这五种模式都可以用来解释国际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关键节点是关于制度形成的关键奠基时刻的理论,这些时刻使制度或者政治行为体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而路径依赖的观点认为,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持续的政治操纵,制度会继续演变,但其方式会受到过去轨迹的限制。在国际制度变迁的研究中,不少国际关系学者已经将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作为分析工具去理解国际制度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域下,国家更倾向于转换而非重塑制度性权力。因为转换是隐蔽性的,因为它可以藏匿于制度之后用无形的手去限制和制约他国;转换是成本低廉的,因为它不需要重塑和颠覆任何制度和既有的结构,只需要对他们进行重新的解释;转换可以为国家的权力增持合法性,因为制度性权力的转换一旦成功,就相当于得到国际制度各参与方的认可和应许,而不会像发动侵略战争所获得的权力一样受到世界各国的谴责。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