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微公益”主要通过公益行为培养参与者的公益意识,其更注重于养成参与者的微公益习惯,使为公益行为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将道德价值的追求转化成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公民的“微公益”行为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公民通过参与微公益行为,从主观上加深对微公益理念与道德的认知,促使其从参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有意识的通过参与“微公益”行为来提高道德修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微公益”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把握“微公益”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厘清“微公益”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的逻辑关系,并且还有助于了解“微公益”行为发展现状,发现其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1.1 研究背景
“微公益”作为国内新兴产业也搭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这辆高速列车。基于网络社交、面向广大网民日常生活的“微公益”, 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和一些小程序,用户既可以传播自己的公益项目,也可以看到别人发布的公益信息,充分利用人们的慈善意识进行慈善公益活动,使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美德持续发扬传承,以人们最能接受的生活化、大众化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帮助受教育对象逐步形成高尚品德,提升自我价值,获得满足感。
“微公益”行为将追求理想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慈善理念相契合。公众可以通过低门槛、可参与程度高的“微公益”行为来唤醒人性本真“真善美”的爱心正能量,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程度。在思想和道德内在化的层面上,“微公益”的行为不仅限于人们的理想道德实践,还在于产生志愿精神,传递公益精神、理念并将其内化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规范化从根本上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综上所述,基于社交网络并面向大多数网民日常生活的“微公益”行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教育更加生动,大众化和常态化,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个人的享受功能和个人的发展功能有助于受教育者逐渐形成高尚的品格,增强自我价值并获得满足感。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机制不完善,操作不够稳定。例如,公益众筹平台中信息的合法性和不完善的审核机制。因此,通过研究“微公益”行为以及育人现状,对“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积极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微公益”行为是一种新事物,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此研究对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国大多数教育研究人员研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很少研究“微公益”行为的育人价值。国外微公益的起源相对较早,同时也认为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是,研究材料中没有直接对应“微公益”行为的英语词汇。
1.2.1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在所查阅的研究资料中,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目前在“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方面的研究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探讨:“微公益”的概念、特点及社会效应。
(1)微公益的概念。
公益已经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了,再加上“微”字之后就有一些陌生了,所谓“微”就是微小的、微不足道的。对于微公益的定义吴棉国、冯浩(2016)一文中认为,微公益是指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以“不以善小而不为”理念,实现公益慈善、扶贫济困等社会服务。①徐小雅在《试析微博微公益平台在培植公民精神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微公益,“就是利用网络的力量,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一种草根民主。”②陈显捷、刘彤(2017)在《微时代高校微公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和实践路径》一文中认为微公益,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汇聚大学生的爱心,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更高效地帮助人们。
(2)微公益的特点。
微公益表现出全民性、平民性及纯洁性。方兴和王静在(2018)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微公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参与门槛低、参与方式多样、活动内容即时性强、活动过程透明性高。④杨钊(2013)通过比较传统公益认为微公益有以下三个特点:门槛低、传播快、互动性强。⑤田丹丹、周宁(2014)国内微公益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借助微博之力发布相关公益信息,征集志愿者的志愿活动,认为微在 web2.0 时代微公益具有草根性、即时性、透明性这三个特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2.1 基本概念界定
在中华传统美德互帮互助的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微公益逐渐被公众所熟知并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动了中国微公益理念和实践的改革,丰富了公益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对“微公益”行为的定义也是研究其育人价值的基础。
2.1.1“微公益”行为
目前,在国内学术研究成果中对“微公益”行为还没有权威定义。现有学者从两个方面来界定“微公益”的行为:首先是从微公益的精神实质出发,强调“人人可公益,时时可公益,事事可公益”的概念,认为“微公益”行为是指广大普通人民群众从事公益活动,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其次是“微公益”的含义不仅限于其主体的“微”,还包括像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体进行的一系列公益活动。这种新兴的公益传播模式,使得“微公益”行为的参与广度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的公益模式。
鉴于学者以前的研究总结后认为,“微公益”行为是指公众利用 Web 3.0 等新媒体平台,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小的事情开始传递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的自愿行为。
2.1.2“微公益”行为的育人价值
价值是指对象的属性和功能,可以促进对象的生存和发展,是作用和功能的体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相关研究始于 1980 年代。李德顺首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从那时起,学术界才开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尚未统一,相对而言,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达更加权威、完整。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确立的客观的客物比例关系。当前,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关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为重要的争议,在中国的教育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社会价值,低估了个人价值,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被低估了。
............................
2.2“微公益”行为特征
“人人可公益,时时可公益,事事可参与”的“微公益”行为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参与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要研究“微公益”行为的育人价值就要厘清“微公益”行为的特征,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
2.2.1 纯粹性
所谓的“纯粹性”或者说“纯洁性”,阐述的是公众自愿开展的“微公益”行为,目的相对比较单纯的发自内心的想要追求一种超越自我利益或者自我关心的理念,或者是关注和理解他人利益的利他行为或行动,并造福于社会。①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符合美德的实践活动,它是基于主体的善意,这是因为“善”是欲望和理性的最高目的。②而“微公益”行为正是倡导了“人人可公益、时时可公益、事事可参与”的概念,它要求人们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小事情入手,在保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的基础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有能力参与到“微公益”行为中,成为“微公益”行为的一员。它满足了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并激发了人们对“微公益”行为精神的认识,使公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愿行为。
2.2.2 草根性
这里提到的“草根性”,也就是指基层性质,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各个阶层的人。也就是说,“微公益”行为的接受者群体、行为反应群体以及行为的发起者,大多都是来自于普通大众。这个概念所提出的并非是强化的概念,而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以“微公益”的形式进行对等的一种“礼物交换”的公益模式,从而使得人们能够达到想要完成的更高的追求目标,如:为社会做出一定的奉献,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同时也能从中收获到许多非物质形态的自我成长和增值,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这种“礼物交换”的模式完成的。①“微公益”行为削弱了明确的物化要求,没有强调参与者的奉献程度,不论是转发、传播、捐赠出行里程等等都算是参与“微公益”行为的方式。例如,滴滴公益中的“出行里程”,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行程公里数兑换为公益项目,这个项目和微信中的捐赠步数相似。“微公益”行为为广大平民百姓提供了一种能够得到认同和关注的方式。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困难,一些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所谓“小事”,人们不再求助无门,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结合“微公益”的模式,在网上自发地寻求帮助。例如,人们可以以自己的个人名义,通过诸如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亦或是许多网络正规的线上公益平台,发起针对个人困难问题相关的慈善与帮助项目,这其中包含儿童保育、灾难帮助、教育资金和医疗援助等项目。
...........................
3“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分析 ................ 19
3.1“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的生成 ......................... 19
3.1.1 网络时代育人模式多元化的环境效应 ............. 19
3.1.2 网络社会化交往模式的促进效应 .................................... 20
4“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实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9
4.1 调查分析 ........................ 29
4.1.1 对微公益的了解程度及是否认同................... 29
4.1.2 参与微公益及未参与微公益的原因分析............................... 30
5“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的提升路径 ....................................... 40
5.1 正确引导“微公益”行为价值取向 .......................... 40
5.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40
5.1.2 培养正确“微公益”行为意识........................... 41
4“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实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 400 份,有效回收 376 份,回收率为 94%。本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微公益”行为的了解程度及是否认网络公益这种模式;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参与及未参与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包括参与微公益后个人情感变化;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是否有育人价值、有哪些育人价值。在本次回收的 376 份问卷中,18 岁以下的共 6 人,18 至 25 岁之间的共 57 人,25 至 32 岁之间的共 252 人,32 岁至 39 岁之间的共 17 人,39 岁至 46 岁之间的共 21 人,46 岁以上的共 23 人。调查对象的年龄层不同,使得本次调查问卷更具有一定代表性。为使本论文更加严谨,在本文中引用了本次问卷的部分问题,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以对公众参与微公益的现状进行分析。
4.1.1 对微公益的了解程度及是否认同
调查显示,87.23%的人听过微公益、微公益活动或微公益行为,仅 12.77%的人没有听过,说明在这个网络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对微公益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关于微公益、微公益活动或微公益行为的含义的了解,绝大多数人还只是大概清楚其含义,其中28.72%的人非常清楚,12.5%的人不清楚其含义,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微公益的了解还不足,甚至完全没听说过;关于了解途径的调查表明,80.85%的人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了解到的,72.34%的人是通过网络热点新闻了解到的,这表示媒体网络是公众了解微公益的主要平台,说明相关热点新闻、微信、微博进行的微公益活动的实时状态直接影响公众对微公益的认知情况。其余 12.77%的人是通过众筹平台官方网站或 APP 了解到,8.24%的人是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媒体了解到,2.93%的人是通过杂志、报刊等传统纸媒了解到的。
.........................
5“微公益”行为育人价值的提升路径
5.1 正确引导“微公益”行为价值取向
当前,要科学推进与提升“微公益”行为来育人价值的路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才能引导“微公益”行为价值取向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正确的“微公益”行为意识,加强“微公益”行为理念教育,提升大众对“微公益”行为辨别能力,从而科学有效推进“微公益”行为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5.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人的行为习惯由其思维模式所决定,而人的思维模式由其价值观所决定,人们在思考问题或者是处理问题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的受价值观所支配。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人的信仰信念,左右人的追求目标与发展理想,还对人的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
我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行为导向与全体公民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我国公民的个人价值标准,以此来规范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对社会价值的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这基础上,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目标。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个人的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取向、国家价值目标是一个有机的统合体,这三者之间不仅彼此联系,而且其内涵也贯通一致。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必须围绕这三个核心,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有效的将个人理想的实践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略)
“微公益”行为的育人价值及其提升路径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政治论文,“微公益”行为,育人行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政治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