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74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为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虚拟生存方式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对现实生存的影响只会不断加深,我们必须以虚拟与现实双重维度为基点,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环境中创新路径,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取得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成效。

第一章 虚拟生存与文化自信

第一节 虚拟生存
一、虚拟生存的哲学内涵虚拟生存,是一场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
人类存在的前提是具有生命,存在的基础是能够生存,这是一种自在与自为相统一的具有生命力的存在,这种统一决定了人类存在的特殊性。①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虚拟生存这个全新的概念在人类现实生存的基础上初露雏形。虚拟生存的出现,为人类搭建了一个现实之外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类原有的生活规范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人们可以跨越在场与不在场的界限、突破现实时空的局限性进行活动。虚拟生存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原有的生存形式发生改变,由单一现实生存逐渐向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生存状态过渡,在这一过渡的过程中,虚拟生存通过打破原始界限消解了生存主体在现实中的许多约束,使主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能动的创造性,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与更大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帮助。在虚拟生存方式的影响下,人类正在现实与未来的价值维度下重新塑造自身的生存形式。可以说生存方式的变革即为人类自我的重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从现代个体存在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类本源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带有对象性的实践行为,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类的意义性生存,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超越与创新的能力。而同现实生存方式一样,现代人类的虚拟生存方式也是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同样也体现为人类具有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相较于“现实存在”,“虚拟存在”是主体对于现实生存状况的一种映照,也是主体对其在现实中所进行的活动在内容与方式层面的拓展与延伸,所以“虚拟”与“现实”是一对不可被分割的概念维度。从哲学层面上说,虚拟生存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根源与基础是人类的现实实践活动,但它也并不是人类对于现实实践活动机械数字化的过程,它的精髓在于人类的创新与超越。因为作为虚拟生存主体的人类,本身就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具有创新与超越性的社会存在。
........................

第二节 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可以分为“文化”与“自信”两个词,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含义才能明确文化自信一词的含义。
关于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只要是与人类实践活动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广义上的文化虽然揭示了文化的根本来源与传输主体,但其概念太过宽泛。相较于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就更为精确。从狭义上讲,文化是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衍生出来的规范与观念的集合。①狭义文化是意识形态与精神层面的产物,因此文化的表达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现实形式,于是便形成了各种文化载体,但是其根本要义始终还是在于精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的文化也在不断升级,逐渐由单一的文化形态发展为许多各自独立的板块,这其中就包括宗教、情感、伦理、道德等,每一个板块都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②由此可见,狭义的文化更加符合文化自信中所包含的“文化”一词。
“自信”一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相信与肯定的力量,是从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深处焕发出来的对自己的认同感。自信的前提是对自信的客体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与判断。自信的依据是将自信客体与客体对比物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此避免不合理自信的出现。自信不应当是对他者盲目的否定,也不应当是对自己盲目的肯定,而应当是一种在理性认知、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以积极心态引导的正面心态。③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对本土文化进行理性认知、分析的基础上,在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做出合理对比后,形成的对于本土文化的肯定与认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最终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意识与行为。文化自信是主体自信在文化领域的一种深层发展,它代表着文化主体在对本土文化进行认知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对本土文化内涵正确的理解,在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对比后能够形成对二者之间正确的对比判断,进而对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具有顽强的信念,并对本土文化未来发展的走向持积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建立并不是一个一次性出成果的事情,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由于文化是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衍生出来的规范与观念的集合,所以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建立也要在横向的对比与纵向的积累中持续进行。
..........................

第二章 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双重境遇

第一节 虚拟生存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
当前,在虚拟生存背景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从传统的“在场”转为“在场”和“虚拟在场”相结合,大学生在学习途径、娱乐方式、人际交往到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出现了一定的改变。而在虚拟生存为大学生打造的开放、自由、多样性方式并存的生存场域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
一、增强了大学生的客体主体性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客体主体性指的是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培育客体,在整个培育过程中能动地、自主地接收培育的特性,使自己成为培育过程中活跃的因素,更新思维,增强互动。在传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培育客体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导致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被忽略。而虚拟生存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感知环境,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产品创作环境质量的提升都为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如此,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大学生学习认知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及时、轻松地获取文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进行视频观看、书籍阅读、数据查询等活动来了解各国最新的文化信息、搜寻各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培育客体在接收知识途径这一方面的被动性。除此之外,在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的互动思维也有所提升,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只会埋头听,不愿张嘴说”的局面。虚拟生存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升级,而交流是一个文化认知输入与输出结合的过程。这种交流就是依托于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所共同打造的平台而进行的,比如微信、微博等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充分发声,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就自己所关心的文化内容与他人进行交流,更能就自己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与老师、朋友、亲人甚至是外国友人等进行探讨、辩论。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感受到了多样文化的魅力。这极大的活跃了大学生的互动思维,使之能在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也能大胆互动,主体性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

第二节 虚拟生存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挑战
虚拟生存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日益开放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日渐丰富的媒体形式,这些发展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丰富文化资源与思维革新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当下的媒体环境和舆论格局,使得现存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主流媒体过去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新兴传媒载体所冲淡,影响力逐渐在减弱;网络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这些都在无形中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了挑战。
一、信息交流“去权力中心化”导致文化自信培育主体权威被削弱
虚拟生存背景下,“去权力中心化”是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这虽然为政府听政于民、高校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等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网络乱像,削弱了政府、高校等文化自信培育主体的权威性。虚拟生存背景下的信息的传播是“无门槛”的,只要拥有一部可以连接网络的移动终端,就可以不受限制的发布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在线的交流与沟通等。正是这种无门槛使得在虚拟生存背景下出现了信息交流的“去权力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做信息的发布者。这让长期以来的“一言堂”向“群言堂”转化,文化自信培育主体话语垄断地位被瓦解,其权威性遭到削弱。例如,网络上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博关注”的“网络大V”们,他们的观点虽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却也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并掌握了一定话语权,他们“粉丝”缺乏理性的跟风盲从就是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失去权威的典型体现。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等待被塑造的阶段,对未接触过的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兴趣,愿意接触除主流文化外的新兴文化形式,但对接触到的文化信息缺乏理智的分析判断,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所以这个时期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内容对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而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公共人物,如一些博主、up 主等却罔顾对大学生群体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大肆传播一些与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文化信息,一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赚取大学生的利益,一边却误导他们的文化选择,进而阻碍他们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尤其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方利益难以平衡的时期,更要对网络信息交流权力进行约束与规范,对已有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偏航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将这种自由生成的网络影响力装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以便重塑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①高校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主阵地,也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丰富培育内容,创新培育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培育,从而提升高校教育层面的权威性。


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

第三章 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特点............................ 30
第一节 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交融性”.....................................30
一、虚拟生存对现实培育进行了拓展与延伸............................... 30
二、现实生存是虚拟培育的引领与归宿........................ 30
第四章 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34
第一节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打造虚实两重维度下培育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 34
一、搭建高校文化自信在线培育平台.................................... 34
二、虚拟生存背景下构建在线培育平台的可行性......................... 35
结语............................... 44

第四章 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第一节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打造虚实两重维度下培育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
在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从传统的“在场”转为“在场”和“虚拟在场”相结合,生存场景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作为培育客体“主体性”的提升与其文化思维的转换升级,这就使得传统的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要求,虚拟场域由于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获得更为有效也更受大学生喜爱的实现形式提供了基础;而现实场域中的文化自信培育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的高校,亟需基于当前现实需求,将虚拟培育与现实培育进行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明确线上学习过程与线下传统培育过程的关系和分工,同时尊重大学生作为培育客体“主体性”的提升与文化思维的转换升级,寻找最佳的培育契合点。
一、搭建高校文化自信在线培育平台
高校文化自信在线培育平台是一种将线上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传统线下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学习平台,是“O2O”理念在文化自信培育领域的应用,是借助虚拟生存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教学思维模式的升级。平台搭建的关键点是融合线上学习过程和线下传统教学,将各自优势结合起来以期发挥最大的效果。因此平台的搭建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根据培育目标找寻大学生兴趣点,利用平台学习过程激发大学生接受文化自信培育的积极性;二是顺应传统培育规律,重视培育主体引导地位;三是明确线上学习过程与线下培育过程各自的任务目标,明确培育最佳契合点。
.......................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是更为基础、更为深厚的自信,也是一个民族在当今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背景下坚持本民族文化价值追求的内生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后备力量,其文化自信的水平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强国建成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随着虚拟生存这一全新生存方式的悄然出现,我国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环境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变化。海量且多样的文化通过互联网依托于各式各样的载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他们的主体性在独自接收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等特性也使得他们易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蚀,出现文化认知不清、文化认同淡漠、文化传承消极等问题。这时,就需要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及时转变思维方式,适应现状,在新的培育环境中创新培育路径。文化自信培育主体应正视虚拟生存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抓住它所带来的机遇,把握虚拟与现实双重维度的关系,探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全新的生长点。
基于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本文提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为打造虚实两重维度下培育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搭建高校文化自信在线培育平台,在虚拟生存背景下优化培育内容,创新培育理念,建立完善平台运行保障机制;以现实引领虚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规范疏解虚拟生存背景下的多样文化,加强舆论引导,掌握虚拟空间话语权,增强互联网监管力度,发挥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虚拟空间的引领作用;以虚拟促进现实,鼓励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丰富校园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实现文化自信知行合一,以期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在虚实双场域的良性循环。本文为虚拟生存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虚拟生存方式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对现实生存的影响只会不断加深,我们必须以虚拟与现实双重维度为基点,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环境中创新路径,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取得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成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