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风的学理基础
第一节 家风的概念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文化氛围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精神风貌。《礼记》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54]可见,每个家庭的家风状况都将对这个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究竟何为“家风”?2014 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节目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家风”的广泛热议和深入思考。
国内学术界曾有诸多学者对“家风”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有部分学者将“家风”等同于“门风”,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遗产经过长时间的代际传承而形成的家庭风气,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展现。正如徐梓等人在《现代都市社区家训与家风建设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为例》一文中所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是经过时间积淀的产物,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作用于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55]。一些学者则将家风看作是一个家庭对其成员的日常活动进行道德约束的行为标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大学孙兰英、卢婉婷提出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调整家庭各成员之间利益关系与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56]还有少部分学者则直接将家风看作是“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此外,济南大学王常柱副教授关于中国家风的“多维本质说”也得到了国内诸多学者的肯定。
本文关于“家风”概念的界定如下:家风,即“家”之“风习”,是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基于一定的伦理诉求,世代相传后所形成的、为家庭成员普遍认同并身体力行的核心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
............................
第二节 家风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了该事物的特点。家风的特征是对家风本身特有属性的描述和展示。对家风的特征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对家风概念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分“家风”与“社风”、“民风”等概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深度。
家风,自形成之初一直发展到今天,在不同时期打上了不同的烙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其主要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传承性、阶段性、丰富性和渗透性四种。
一、家风的传承性
本章的第一节在对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明确指出,家风是家庭或家族成员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产物。因此,传承性是家风的鲜明特征。
关于家风的传承性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家风传承的主体。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核心价值观念相沿成习的结果。因此,家风的传承主体必须是,同时也只能是这个家庭或家族的成员,是具有血亲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播继承而保留下来的家庭文化成果。第二,家风传承的对象。家风最初的产生是出于对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协调以及家庭事务管理的目的而制定的、为家庭成员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或道德伦理,这正是家风传承的对象——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文化精髓。只不过每个家庭为了便于代际成员间的传承,往往又会借助家训、家规、家书等载体,但归根结底其最核心的东西是亘古不变的。第三,家风传承的环境。这里所讲的“家风传承的环境”主要指的是家庭环境。因此,只要家族的血缘还在,家就在,则家风的传承环境就得到了保障,其家风就可以得到传承。第四,家风传承的模式。不同家庭对家风传承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主要可以分为口口相传、行为礼节、借助家书、家谱、宗族祠堂等实体化的形式予以传承三种。
.............................
第二章 家风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家风的历史发展
一、家风的起源
论及“家风”的起源,首先应该从家风培育的场域基础——“家”的产生说起。“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祖先以群居生活为主,个体依附于部落,家庭并不是独立的生活单位,所以此时的家风家教尚且处于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意识的逐渐觉醒,人类的祖先开始意识到近亲通婚对子女智力的不良影响,加之于成年男子越来越渴望自己的财富由自己的亲生子女进行继承,因而开始追求夫妻关系的稳定,家庭在社会中的独立程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在经历了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四个不同阶段的家庭发展形式之后,才最终确立了现代社会所奉行的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制家庭模式。家庭为家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场域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风是随着家族的产生而逐渐形成。
“礼制”为传统家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制建设,他们意识到了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作用。因此,传统社会的礼制主要分为“国礼”和“家礼”两个层面。古时的家庭以多代同堂居多,大家庭人口众多,为了处理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家礼”应运而生。一些家规、家训,亦或是家法、家教,都是家礼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门风,正是在家礼对家庭成员施加影响后所形成的一种家庭风气。
在家风形成之初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之家只能依附于奴隶主生存。通过为奴隶主耕种土地、出卖劳动力而谋生,毫无地位可言,更不用说对家风家教了。所以当时的家风更多的集中于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等贵族阶层,人们所熟知的“礼不下庶人”也正出于此。周初制定的《世子法》就是一本用于王室子弟教育的经典书籍。周公在此书中明确规定了天子之家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目的等。而“家风”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家风诗》中。该作品虽未提及作者自身的家世,但通过歌颂家族的传统习俗和美好祖德等以达到勉励自身和后辈的目的。
............................
第二节 家风的当代价值
家风的当代价值指的是家风的传统优势在吸收借鉴时代元素基础上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探究家风的当代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家风的内在潜力,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一、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
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源共根性为实现二者的内在契合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家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也是在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它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却又高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正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才使得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了同源共根性,也正是因为二者都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才使彼此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具有了相通性,实现了高度的内在契合。从性质上看,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具有“德育”的功能,都重视对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但不同的是,家风侧重于个体私德的养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注重对个体社会公德的培育。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所作出的十二个价值选择,正是对家风核心价值追求的高度提炼和集中表达。例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首要要求——“爱国”,从古至今都贯穿于大多数家庭的家风家教的始终。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少年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忧国忧民,临终时也不忘叮嘱子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告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优良家风的培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细、落小。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看作是宏观的,那么家风相对而言就是微观的。如果说前者是概括性的、抽象的,那么后者就是具体的、生活化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方针虽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具体的价值要求,但它并未对具体的实践路径予以阐述,没有明确地界定“爱国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怎样做才是爱国的表现”等等。
..................................
第一节 广州市家风现状的实证分析.......................... 35
一、调查工具及调查方法........................... 35
二、样本选取............................36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6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家风建设的路径探索.....................................51
第一节 家庭重视,夯实家风建设之基............................. 51
一、主体回归,优化家庭氛围..................................... 51
二、汲取传统家风精髓,重视道德教育................................. 52
三、熏渍陶染,发挥隐性教育优势........................ 53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家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家庭重视,夯实家风建设之基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世代相传后展现出的一种家庭风尚。家风形成、发展且作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于每一个家庭而言,家风的培育和构筑都离不开“家庭”这个场域根基。因此,无论时代发生何种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如何更迭,在推进家风建设之时,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应该重视家庭,筑牢家风建设的主阵地。
一、主体回归,优化家庭氛围
近年来家风建设主体缺位现象依旧严重。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父母外出务工是造成其家风建设主体缺位的主要原因。2018 年 10 月 30 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 2018 年 8 月底,中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 697 万人,从年龄结构看,14 周岁以下占比达到 89.1%。”[77]而对于城市家庭而言,造成家风建设主体缺位的主要原因则是父母工作繁忙。在接受调查的 400 位对象当中,有 60%左右的人表示“出于工作原因,家长平时与孩子的交流机会少之又少”。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78]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却在其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缺位,这无疑会对其成长成才造成巨大影响。不仅如此,父母一代作为承接长辈和子女的中间桥梁,该群体的缺位必定也会影响其家庭家风的代际传承和发展。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