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在政治生活的进程中政治智慧的进步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对政治成果及政治现象的评价与衡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依赖于其所影射的整个社会的文明状态。“评论政治的好坏,应从衡量它的国民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来决定。”政治文明的建设其实就是优化和完善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推动人类及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政治成果。
文化则与文明“同宗同源”。“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明……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归宿……文明是一种发展了的人类所能作到的最表面和最人为的状态。”可以说,文明是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文化的建设其实也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广义化的推进和延伸。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土壤中孕育,在新的政治生态环境中逐步成长的一个愈发重要的理论命题,目前已经成为了新世纪政府改革中的重点“显学”。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论长期占据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地位,这也的确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了政治文明建设所需的“硬实力”。然而,文化这一“软实力”构建的相对滞后却愈发成为制约我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主要“短板”之一,而且这一“短板”引发的负面效应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更加明显。而这一负面效应也同样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李洪峰在其《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一书中明确指出,“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因为我国硬实力上升很快,文化软实力建设还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而惟有实现整个社会领域里各个方面的协调并进发展,才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前进,因此,文化的发展进步也同样迫在眉睫。
而对于选题的具体斟酌,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最终的界定:
1、文化条件建构对政治文明的建设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政治文明建设已经是我国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波兰政治家科雷德克认为:“政治事务确实比经济因素更能影响历史的走向。”而政治文明建设又是政治建设的灵魂所在,需要被赋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文化建设又对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其发展力度及走向必将对政治——首先是政治文明,产生不同方面的深刻影响。因此,作者认为,对于政治文明建设,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立足点,而由于文化建构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力最为深刻,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条件,将促进政治文明及文化发展的同时进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当代,政治文明建设这一论题,不仅是学术界、理论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及政府理论建构中愈发被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愈来愈成为各国政府建设理论中的“显学”。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生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之中。江泽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进行创新,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党的十六大以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便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被誉为“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目前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政治文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在收集和参阅相关论著和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政治文明理论和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
(一)宏观层面的研究
针对所有关于政治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研究成果内容,这构成了我们整理和归纳研究成果的宏观角度,主要集中体现为两大类:
1、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的重视,政治文明建设也日益成为广大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其一,对于政治文明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基础理论囊括了政治文明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基本内涵、特征、内容、结构等方面,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著。专著主要有:由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推出的由李良栋主编的中国政治文明研究丛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以多种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政治文明的基础理论问题”;孙向军和戴木才的《走向中国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里详尽地描述了政治文明的内涵、基本结构、特征、战略目标和本质要求;虞崇胜的《政治文明论》,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政治文明的内涵、结构体系和基本特性;郑慧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若干问题研究》里更是收集了很多对于政治文明基础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论著主要有:郑慧的《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李元书的《政治文明:背景、含义、特征》、金太军的《结构、功能与中国特色》、那述宁的《政治文明的理论定位与实践思考》等,这些基础理论成果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视角。
第二章 政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理论逻辑
研究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条件,就必须首先辨析出政治、文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以“政治”为限定语的词组——政治文明和政治文化进行合理的分析,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理解政治文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搭建坚实的桥梁。同时,这也是我们展开本论题研究的必经之路。
第一节 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
一、政治与文明:“亲缘关系”
政治与文明都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政治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曾明确指出:“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个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莱斯特·瑟罗也认为:“只要人类存在,政治或社会组织就会存在。”可以说,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它对于大众往往产生一种利益分配上的影响,这更使得广大民众,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有利益诉求,便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接触着“政治”。
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演进过程中所积累的进步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内在地涵盖着各个领域的进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与野蛮、蒙昧相对,折射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体现着“美好”、“优良”与“完善”。“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在现代社会,文明代表着进步,代表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合理范式,是各个领域不断进化所积淀的良性状态。
第二节 政治文明的文化解读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在政治活动中创造出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代表着政治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种进步状态。按照我国学者郑慧的分类,政治文明有着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主体文明”。对于政治文明,它不是单独属于某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共同研究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因此,本文就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政治文明进行解读。
一、政治意识文明的文化解读:自觉的政治理性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它反映着人们对政治现象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治思想,甚至映射出人们的政治价值观,体现一定的政治道德。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文化的关注集中于对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强调,即注重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于人类自身所体现的一种自由自觉性,这里也同时折射出一种精神理性的内核。因此,对于政治意识文明,我们可以尝试从“自由自觉”以及“精神理性”的角度去诠释。这种政治文化是人类在政治意识活动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主观态度等,同样,政治意识文明也内在地“过滤”了这个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合理的“收购”了人类在这一意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和“精神文化的理性表达”。
政治意识文明的“自由自觉”的文化解释,必须要将其建立在“理性的文化精神”的层面上,这其实是针对“自由自觉”的“散漫无际”而言的。意识是受外在物质影响和控制的抽象思维,是无法为其设定一个明确的轨道或者标准去加以强制规范的,因此,必须在公众政治意识“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在正确的、积极的、合理的文化“内核”内做出政治意识的“自主选择”,从而将这种合理的“自主选择”的政治意识结晶为政治意识文明。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 ......................... 24
第一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24
第二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储备................................... 28
第四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思考 ................. 37
第一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反思................................... 37
第二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坐标................................... 41
第四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思考
政治文明不仅是政治建设的本质所在,也同样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政治文明”是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包含、不可分割的重要“关键词”。从文化条件建构的角度出发,探寻政治文明“文化化”的建设道路,不仅能够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稳定坚固的思想基础,而且能够实现政治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互利共赢”式的协调统一发展。我们需要在探究政治文明与文化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政治文明面临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困惑,进而推导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应具备的文化条件。
第一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反思
一、政治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冲突
李长春在说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时总结指出,当前文化领域存在这突出问题和矛盾,“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这些细化的文化问题实际上也对政治的文明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成文化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上一章,我们列出了政治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在理论上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分析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政治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文化生困境。而这一困境的产生不可避免地来自于政治文明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运行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找出政治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建设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问题本质,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条件建构分析出思考方案。
结语
“如今,文化是一个与我们世界的人性化重要内涵有关的政治问题。”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已经愈发紧密,未来世界的文明发展也将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研究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条件和文化体系建构,是有利于文化和政治共同进步的规划和策略。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已经愈发成为亟待“补课”的战略任务,无论是单独研究文化建设,还是政治文明建设,二者之间的“并集”内容都将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相互“寄生”。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条件也将成为新型的、有效的策略,能够实现文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利共赢、协调统一和稳定发展。
然而,理论上新的推进同时也意味着实践中需要有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政治文明的现实文化建构时,应该不难发现,“内外兼修型”的文化培育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为核心的重点,然而却也是最难把控的难点所在。首先,在政治文明基本内涵的“内外兼修”上,理性的政治文化自觉和混合型的政治公民文化的建构是政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的实践意义上的重难点所在。“理性的政治文化自觉”最主要的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性培养,“混合型的公民文化”则是建立在对公民政治意识的协调性培养上,这二者均无法以具体的形式加以量化和权衡。理论上讲,理性文化精神是对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人的实践特征等的强调,而这些内容又同时是整个社会发展、甚至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塑造。因此,这成为了政治文明发展的难点之一。丛日云曾指出西方主要的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能够稳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公民文化。这从侧面说明了政治公民文化对于保障政治文明建设稳步前进的保障性作用。因此,这里的“混合型”是难点之二,由此“政治公民文化”的建构也成为了当前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外兼修”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意蕴,但其丰富也是人们难于“全面发展”的原因所在,而如何在人们对了核心价值有了深刻理解之后,使他们转化为对党的领导的合法性认同也是一个难题,因为人们首先会在这个标准上衡量整个党和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否在积极践行核心价值,之后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这就使核心价值的建构有了实践上的滞后性。人民民主意识则取决于人们对于民主的正确认识,法制和法制理念的普及也是一个时间与耐心的问题,在借鉴“外生型”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使我国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理念以积极稳妥的方式运行,而不至于适得其反。这些更加现实的问题需要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理性的统筹。
参考文献(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之文化条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