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摸索中探求幸福的奥义。在传统观念中,精神的幸福生活与物质的幸福生活是分离的,显然这一观点在现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是不适用的。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的经济、技术和精神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幸福的异化,过度追求物质幸福的心理不断膨胀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物欲横流的丑陋现象。因此,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理论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真正的幸福除了强调个人物质上的满足外,还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说到人民幸福就必然会使人们联系到近期所提出的大热话题——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梦”概念的首次提出。此后,他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中国梦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群众们的热议,同时也掀起了探讨研究中国梦的热潮。关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的本质属性,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等问题,均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笔者看来,中国梦与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众多的焦点问题之中,本文就中国梦的人民幸福观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理论来确证这一观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
近几年,在我国的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方面成为了热潮。与此同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也越来越系统和完善,并且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江海全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主要从追求幸福的驱动力、幸福的主要内容、幸福的源泉以及幸福的终极归宿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使其更利于理解和学习。
第二,从特点上说,张懿在《马克思的幸福观》中指出了其主要特点为:利他性、实践性和积极性。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其他幸福观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从本质来说就是追求人类的自我解放。
第三,从意义上说,人对实现自身的幸福具有重大作用。学者于晓权就着重对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并且结合大量西方哲学的内容,对宗教、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以及西方传统幸福观进行了批判,从人的现实处境出发,突显出了人类自身在实现幸福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由此,马克思的幸福思想不仅能够成为对传统哲学幸福观的虚无性和片面性进行驳斥的有利理论依据,还能在幸福观教育的方面发挥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例如:陈国锋的《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进程》,陈香珠的《马克思幸福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以及陈文远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这些文章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与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事项、热点问题相结合,并不断地拓展其内容,丰富其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土化、实践化,使其更利于人们的理解。
第2章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蕴
幸福是哲学家们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有大量中西方学者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并追逐着幸福。而在众多关于幸福观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脱颖而出,被我们认为是最完善的幸福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人类社会的实践为依托,并结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克服了前人幸福学说当中的理论缺陷,给这一古老的话题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人民大众的苦难,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因此,它对幸福的内涵的理解更丰富,对幸福的本质的理解更具高度。那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幸福观呢?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2.1 幸福的有关概述
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衡量幸福?这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2.1.1 幸福的定义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因为即便是人人都在追求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追求同一种东西。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所处时代不同、种族属性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这就使人们对于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划分。因此,社会个体对幸福的具体认知和实际感受也大大不同。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幸福论述的分析,得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论断:幸福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所由心而生的快乐感觉,也就是幸福感。从幸福的内涵上我们可以知道幸福终究是和人的需要、欲望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因此,只有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这里值得提出注意的是,在追求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时,需要有一个“度”。因为欲望有时能正确地反映出人的客观需求,但也可能因一定的自身或外部原因使人的需求被无限度夸大歪曲。因此,如果人们在追求需要的实现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不仅不会带来幸福感,反而给自身造成痛苦和不幸。当然,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必然会受到自然进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应该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确保人能饥则食,寒则衣,有尊严的生活。如果连人的本能欲望都必须克制,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大大失色。从这个方面来讲,无论是纵欲还是禁欲都有可能为人们带来痛苦和不幸,只有适度的欲望才能给人带来快乐,使人幸福。
人之所以高贵于动物就在于他的心灵和理性。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幸福理解为满足需要,那么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差别呢?如果单单是从物质的享受上来理解幸福,那么,很容易就忽视了对于精神幸福这一方面的关注,其实这对人而言才是更为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幸福作为一种感官上的东西,它来源于人的感情世界,是在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油然而发的一种愉悦的心态。所以忽视精神上的幸福是错误的,罗素说:“真正的幸福,也许不是生活中的狂喜,而是按照平凡人的标准和能力去尽情享受生命的喜悦,这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5]也就是说人们在精神上能够获得的幸福要远远大于在物质上能够获得的幸福,内心有过多杂念与贪欲只会为人平添烦恼,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调节自身来使自己的内心趋于平和。其实每个个体都面临着不幸和幸福,而衡量的尺度就在于我们的想法。因此,追求真正的幸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让自己内心和谐。
2.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汇总,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我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本质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理解。
2.2.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幸福的全部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论述与看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诠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第一、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以此为条件从事生产劳动。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人若想实现幸福,就意味着其需要的满足,但是要想满足需要,就离不开人的劳动和创造,因此,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由此看来,人类进行劳动的原因,除了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活的需要之外,更多的指向人们通过劳动能够实现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而这种愉悦感反过来又会极大地激发出人们对于劳动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深层次的精神财富,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所以,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人只有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才是最幸福的。
但是,并不是说在何条件下人们都能通过劳动来创造幸福。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过尖锐地批判。他说:“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失,精神遭到摧残。”[7]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产生异化,其后果就是,他们所创造的产品越多反而越不幸,劳动产品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力量;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产生异化,在这里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这种劳动不仅不能提升人自身的能力,反而使自己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的情况下,人把体现自身本质的生命活动——劳动——有意识地变成了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劳动成为人自身肉体的奴隶,人不再是真正的人;人同人相异化,主要表现为人类分裂为若干等级、阶层、阶级,并且由此引发出对立和斗争,因此使人遭受痛苦与不幸。
第3章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实质与核心................16
3.1 中国梦的相关界定及理论渊源...................16
3.1.1 中国梦是能够实现的“梦” ..................16
3.1.2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17
第4章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23
4.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 .................23
第4章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旨归。因此为了努力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人民幸福的获得关键在于满足其自身需要。因此,本章节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促进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政治尊严、精神需要、民生保障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得到满足,从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4.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
恩格斯曾说过:观念上的权利的满足只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欲望中的极细微的一部分,绝大部的满足需要通过物质的手段来实现。在幸福指数的有关调查中发现,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与人民的幸福感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的幸福。因此,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所以,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发展经济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4.1.1 立足长远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性地提出了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重大经济领域如石油、电力、电信、银行等和一些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工程都垄断在国家手中,这必然会导致服务质量较差、资源配置的浪费、贪污腐败的滋生。因此,立足长远发展,要全面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结 论
幸福是一个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话题,是人们世世代代追求的主题之一。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幸福的内容和意义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并且随之产生了新的含义与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潮流横行,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重塑正确的幸福观显得尤为重要,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一种科学的幸福观,它认为:只有当人们摆脱外物束缚,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人只有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相一致时,人们的个人幸福才能发挥到极致。人民的幸福才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蕴。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人们的思想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梦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它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大方面的内容。中国梦思想中蕴含的人民幸福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幸福。人民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的整体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
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本质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即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意在探寻中国梦的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并通过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解读得出“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旨归”的结论。笔者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在本文的第四章大篇幅地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以促进人民群众的自身需求的满足,从而实现人民幸福。
本文具有一定的角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意义。从人民幸福观的角度展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幸福,真正的无产阶级幸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幸福这一结论,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民的幸福观的结论。与此同时,独创性地对中国梦中所蕴含的人民幸福观进行分析阐述,为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
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观,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