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条件、困境及路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1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 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必要性

(一) 协商民主的内涵
1. 协商民主的概念
在一个利益分化,文化多元的社会,自由主义的民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协商民主应运而生,从这一理论进入人们的视野至今,其内涵就不断的被充实,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协商民主概念的争论,但笔者认为这并非争论,只是人们从多个维度诠释了这一民主理论。本文从以下几个维度介绍这一理论。
协商民主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方式。当今世界各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日益的分化,这给政府政策的合法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西方社会的代议制民主,以及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都不能保证政府决策能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还会造成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不理解、游行、示威、甚至暴力冲突,这就给国家的治理带来了麻烦。为追求共同的公共利益,理性自由的公民之间的审慎的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并说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是继续坚持己见还是改变自身偏好,不是盲目的随大流,而是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理性思考,在这样的前提下协商者们最终达成普遍接受的共识,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对国家进行治理,在增强政府威信的同时也减少了社会治理的成本,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协商民主可以看成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机制。
协商民主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有多种。在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公民主要通过投票进行政治参与,精英民主论者认为,公民没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自己,所以他们只能通过选举代表统治他们。公民投票选出的利益代表,有时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公民的利益,这也是西方社会在总统大选中投票率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此外公民可以通过参加游行示威、或者参加政治暴动的方式参与政治,但是这些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决策权最终还是掌握在权力机关的手中。与选票参与和以对抗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不同,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平等和理性的参与。平等不仅指程序上的平等,还必须是实质上的平等。理性不仅指参与者个人的理性,考虑个人利益,还包括公共理性,超越个人利益,考虑公共利益。

(二) 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西方的民主话语霸权,另一方面来自于国内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精英决策的方式已经很难再满足中国公民的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协商民主的概念进入中国后,能够在中国迅速掀起讨论热潮的深层次原因。虽然东西方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他让中国学者看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曙光。协商民主能够更好的应对中国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和中国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意识,具有促进科学民主合法决策,抑制政府行政权力的膨胀,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意义。这些是协商民主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1. 协商民主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的必然要求
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些复杂的公共问题不断的出现,这些公共问题有的性质难以描述清楚,范围难以界定,衡量标准不够精确,有的是发散的或者是看不见的,有的会涉及很多隐蔽的利益相关者,这就使得政策的制定者无法确定问题的重要程度,也不敢轻易制定措施,采取行动。举例来说,中国的房价涨了近 10 年,有关抑制房价上涨的公共政策直接涉及准备买房的人和已经买房的人这两类群体利益不协调的问题。再比如说户籍制度改革,这一呼声持续了很多年,一旦改革就直接触及农民工权益和城里人权益之间如何配置公共资源的复杂问题。此外,城市拆迁、农地征用、企事业单位改革,类似这样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可能会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些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多面性,使得政策制定者不得不转变工作的思路,由过去的精英决策向向民主决策转变,不断提升自身倾听民意,调和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商民主提供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思路是这样的:决策产生的方式是民主开放的,是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决策制定者在决策前要征求公众的意见,一旦政策制定出来,决策制定者需要陈述论据,证明其政策的正当性合理性,还要积极回应公众的质疑;任何政策相关者都可以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者实施方案,并且平等的参与讨论。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能够整合各方利益主体的意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克服个体的有限理性,使公共政策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各方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协商民主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二、 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条件分析

中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或实践出现的背景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想要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就必须对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挖掘并利用其中有利于协商民主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充分论证协商民主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

(一) 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和合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合思想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这种思想能够为我们缓解当今的资源环境压力,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可贵的思想资源。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作为君子,他与别人关系和睦,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与别人持有的观点却不一样,而小人恰好相反,他表面上与别人观点一致,人云亦云,但是却没法与众人和睦相处。《论语·学而第一》中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都是以礼制来治理和谐,否则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在这段文字里,孔子强调了两点,一点是不能为和而和,另一点是,以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本的意思是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在这句话中孟子强调了团结,和谐的重要性。《中庸》中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性的普遍规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
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合”的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保持着其基本内核,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古代的朝议制度,即皇帝把有争议的国家重大问题交由大臣们讨论,集思广益,最终由皇帝决策。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坚持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也体现了“和合”思想。建国以后,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我国保留了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形成了现在的政党制度,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对外我国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又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就是“和”的内在精神。中国的“和合”思想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肯定与协商民主中包容和协调不同利益的基本精神有一定的契合性。这也是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一词被译为协商民主后能够非常容易的就被中国政府,中国学者,中国普通公民普遍接受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二) 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了30年,在这30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启动和局部实验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改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划定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全国废除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第二阶段是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 年-1992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也就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第三阶段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0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阶段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国家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抓大放小,并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第四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阶段(2000 年至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在这一时期,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在全国彻底取消了已经存在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

三、 协商民主在我国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 26
(一) 协商传统的缺失,选举民主不够发达 ............... 26
(二) 公民社会不成熟,公民民主素养总体不高 ................... 27
(三) 协商中存在着精英主义的倾向 ..................... 29
四、 我国协商民主实施的基本路径 ........................ 31
(一) 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 .................. 31
1. 我国协商民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之一 ................. 31
2. 我国协商民主应该由国家层面扩展到地方层面和社会生活领域 .................. 3

四、 我国协商民主实施的基本路径

构建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必须明确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目标,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走体制内协商民主的道路,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深化协商民主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目前实行的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各种制度的作用,建立中国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并将互联网领域的协商民主进一步的深化和规范。

(一) 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
当前,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对于发展协商民主来说尤为重要,明确的目标不仅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动力。目标的提出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能盲目的夸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笔者在客观的分析了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后提出了以下三个目标。
1. 我国协商民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之一
纵观全球,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通过一种民主形式实现民主政治,协商民主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西方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佐证。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民主制国家,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综合运用一切适合中国土壤生长的民主形式。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的发展不管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比较有限,协商民主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西方国家是先发展选举民主后发展协商民主,以协商民主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而我国选举民主发展的并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协商民主的发展,把协商民主的地位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提升到基本形式的地位,实现两种民主政治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协商民主带动选举民主的发展。使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一起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共同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结 论
协商民主理论产生于西方社会,根植于西方社会的政治现实,有着独特的政治背景。我们把协商民主引入到中国来,对于用协商民主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寄予了厚望。尽管如此我们要非常清醒的认识到,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的结合不是简单粗略的嫁接,而是彼此调试以后的相互融合。所以我们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要注意以下以下问题。首先,我们要全方位的研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这是我们引入协商民主理论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自己都弄不清楚协商民主理论是什么,也就谈不上借鉴其有益的成分。其次,协商民主理论被引入到中国以后,不是嫁接,是融合。我们要清醒的看待我国民主政治的现实情况,要辩证的分析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和面临的现实困境。认真挖掘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传统和理论渊源,立足于中国的政治实践,根据中国的政治现实抽象出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内涵。第三,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理想,我国的协商民主是真实的政治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协商民主的发展就会缺乏方向性。没有实践的支撑,协商民主就无法证实其价值。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社会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不能生吞活剥,但是也不能犯封闭主义的错误。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最后,实践出真知,我们不能总是在纸上谈协商话民主,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政治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的发展协商民主理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