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及实践方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4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文化现代化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不但包含全面而深刻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全面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也是其题中之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邓小平一贯主张。其最终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文化现代化及其必要性

1.文化现代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中外学者对其定义不计其数。“文化”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是指对人的教化,最早出现在《说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时的文化是相对于武功而言,是统治者对付老百姓和少数群体的统治方法。英国人类学家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个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文化或文明,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①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考察了一百多个文化定义之后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此定义被学界也普遍认同。他们在《文化:一个概念的考评》中写道“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个成就包括他们的制造物品的具体形式和由传统或历史衍生或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组成的基本核心,其中尤以价值最为重要。”大部分学者是从狭义和广义对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

神活动的全部成果。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我们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程中,借助语言符号要素,在精神层面完全开放的情境,发挥主观能动性,按一定价值尺度对人类真善美状态的一种追求,其中真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活动,善是精神层面的活动,而美则更多的是对生活方式的

一种追求。

2.我国加强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曾说:“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制度又促进文化”。1964 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四个现代化”,但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四个现代化”仅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没有观念的现代化,也没有政治现代化和人文科学各方面的现代化。1975 年3 月邓小平在《全党讲大局,

把国名经济搞上去》的讲话中提出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 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思想的错误,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引导中国重新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文化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进入中国现代化的议事日程。

2.“文化大革命十年“社会主义文化遭受重创时期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的大失误的十年,对中国的文化事业造成了空前的浩劫。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状况严重错误的估计,导致了理论上和政策上的一系列严重错误。这反映在文化领域,就是建国十七年来,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路线占统治地位,知识分子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毛泽东指出我们当前的学术被那些不提倡无产阶级领导的思想充斥,因此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揭露批判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

二、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一)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任何理论并非偶然产生的,而是其自己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挫折、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走上成熟的。

1.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的萌芽

1975 年,邓小平开始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他强调要敢字当头,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进行了整顿。他这次整顿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充分反映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愿望,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绩。1975 年9 月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就对怎样宣传毛泽东思想谈了自己的想

法,他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是丰富完整的,不能只就其中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而片面宣传。在这次整顿过程中,邓小平对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仍然极为关注,他反复谈到的也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三、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的实践.........................................................24

(一)提出科学技术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24

1.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4

2.认识落后,改变落后,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26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27

1.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27

2.教育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28

(三)尊重人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29

1.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界定................................................................................................29

2.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0

(四)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31

四、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的价值.........................................................33

(一)推进了我国文化的现代化...............................................................................33

(二)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理论对当今文化建设的启示.......................................34

中国文化书院曾提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前一句是中国文化世界化的问题,后一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当代中国文化在踏上现代化之路的过程可谓是饱受曲折与重创,最终在邓小平的引导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在文艺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并结合新的形势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教育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导方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心,敢于承认西方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同时又敢于正视民族文化中的缺陷,这正是邓小平开放性文化思维中的过人之处,也是他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冲突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让中国特色与世界文明接轨。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是我国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财产,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