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4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本章将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论文创新点等五个方面对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选题依据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进行的革命一斗争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精神培养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克服艰难险阻、自力更生、艰苦奋一斗、迎难而上,开创了伟大的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我们兴党强国,引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普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觉悟,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想的潮流,巩固党执政的文化阵地。

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精髓、精神实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红色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弘扬红色精神注入了新活力。弘扬红色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共产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1. 2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弘扬红色精神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弘扬红色精神,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更好的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一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大决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十团结群众、凝聚人心、鼓舞一斗志,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实践意义上看,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弘扬红色精神,必须牢记我们党的远大理想,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和凝聚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一斗,早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的应对风险和挑战,围绕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不断做出新的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回答和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凝聚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力量,更好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1. 3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将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关十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土国炎,刘芝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7〕毛玉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一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9〕李小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马新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口报出版社,2009.
[12]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口报出版社,2010.
[13〕宋连胜,杜君,韩广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14〕土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6〕李斌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8]袁贵仁,韩震.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9
第1章 绪论 13-18
1.1 选题依据 13-14
1.2 研究意义 14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16
1.4 研究方法 16
1.5 论文框架和创新观点 16-18
第2章 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18-32
2.1 红色精神 18-25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28
2.3 红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28-32
第3章 红色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价值体现 32-38
3.1 红色精神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32-33
3.2 红色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内容 33-34
3.3 红色精神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思想 34-36
3.4 红色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36-38
第4章 红色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意义 38-45
4.1 红色精神提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38-39
4.2 红色精神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39-41
4.3 红色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41-43
4.4 红色精神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43-45
第5章 红色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路径选择 45-51
5.1 弘扬红色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5-46
5.2 弘扬红色精神,要结合时代特征 46-48
5.3 弘扬红色精神,加强红色基地建设 48-49
5.4 弘扬红色精神,必须创新传播方式 49-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 52-56
作者简介 56-57
后记 5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