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设计哲学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哲学之比较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25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中国哲学与古代设计思想

1.1中国哲学思想表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观和价值观。中国哲学关注的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哲学中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即一般所谓天人关系问题。另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即天道不能分离人道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优点,就是认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超越的鸿沟,两者是能够统一、应该统一和必须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种种探讨,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寻找此种统一的根据、道路和方法。较之于常常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在肯定这种统一和寻求这种统一上的贡献巨大,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需要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因为人只能存在于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之中。不论在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深刻、界面的矛盾,如果人不能克服这种矛盾,完全陷入与自然和社会的分裂、对抗之中,那么人类就会灭亡。当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出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对抗,从而导致的矛盾日益突显的时候,中国古代哲学孜孜不倦地寻求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的思想正日益显现出其现实价值。
中国哲学,没有西力一哲学中的那种认识论和本体论,也没有基于近代实验的心理科学,但却有着对人的伦理道德精神、心灵世界以及人的存在的情感体验的很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美学家刘纲纪就东方的艺术和美学的哲学根基作了一下归结:
一宗教伦理在东方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方哲学与宗教伦理密切相连。
二东方充分地肯定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互相分裂和对抗的。三东方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表现了极人的关注,并认为这种意义与价值是能在个体有限的生存中求得实现的。
四东方具有从原始氏族社会而来的古代人道主义精神。
五东方高度重视个体的直觉与情感体验在人的生存中的意义,对个体的心理本体作了相当细致深入的描述分析,并且认为个体的心理本体能够达到与宇宙本体相通、合一的境界。
西方古希腊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很快彻底地清除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观念、风俗。而在中国古代,却大量地保存了下来。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系统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道”。“道”在传统哲学中的涵义包括:道为道路,引申为规律;道是万物的本体或本源;道为一;道为无;道为理,为太极;道为心;道为气;道为人道。现代艺术设计讲求“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也是对于艺术设计规律之道的探讨。.......................
.........................

第二章中国美学与古代设计思想分析

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质。—罗丹

2.1美感的起源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一般认为美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审美观念的产物,亦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价值判断。由此立论并生发开去,可以说审美意识的萌生,标志着人类在发现和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发现并认识人类自身。根据汉字的造字原则,时下对“美”字的初义,主要有三种解说,一日“美”字由一个以鸟羽作为头饰的舞人形象演化而来;二曰羊人为美;三曰羊大为美。
从甲骨文中,已整理出“美”字的二十多种写法,多数可以看作是锥尾之类的鸟羽作为头饰的舞人形象,这个象形字,几经简化和符号化,逐渐失去形象的意义而只保存抽象的符号作用,演变而成现在的字形。美字初始的形象意义表明,中华先民萌芽状态下的“美”的观念,原是与艺术(装饰、舞蹈和歌乐等)密不可分的。
最初的审美艺术活动(诗乐舞)和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融为一体,“美”由羊人为美到羊大为美,(即由巫术歌舞到感官满足)都说明了原初的诗乐舞创作及其体现和审美观念,滋生和发展于先民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和图腾乐舞之中。而美学含义的研究,为探讨中华先民审美意识的萌生,无疑从文字源学的角度,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和依据。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业。美与膳同意。”五代宋初的许铱注为“羊大则美,故从大”。“羊大为美”是否可以说是人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饱食后的一种感慨而来呢?“羊大为美”的解说明官能满足的美字的诞生。可以说是以“食(“羊人为美”),就转化为以美味为“美许考察我国奴隶社会青铜器的造型,理解“羊”和“美”的关系。...............
.....................

第三章西方现代设计哲学基础和美学分析.....................(23)
3.1设计哲学...................................................................(23)
3.1.1功能主义................................................................(23)
3.1.2技术美的本质和特证..............................................(24)
3.1.3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 (27)
3. 2设计的含义和设计方法的理论构建............................................... (28)
3. 2. 1关于设计的含义........................................................................(28)
3. 2. 1. 1外部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 (29)
3.2.1.1.1技术因素..............................................................................(29)
3. 2. 1. 1. 2经济因素.........................................................................(32)
3. 2. 1. 1. 3文化因素.........................................................................(36)
3. 2. 1. 2内部因素—心理因素............................................................(37)
3. 3哲学、美学和设计之间关系.........................................................(39)
第四章中西方设计哲学的比较分析..................................................(40)
4. 1从“以机器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40)
4. 3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设计思潮............................................. (42)
4. 4中西各自对传统继承.............................(49)
第五章信息化时代的中西设计哲学探索..............................(53 )
5. 1设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3)
5. 2“设计”的设计.............................(54)
5. 2. 1绿色设计.............................(55)
5. 2.2非物质主义设计.......................(55)
5.3设训的人文回归—西文化因索.....................(56)
5. 4中西方设计哲学的互动...............................(61)

结语

物质的产品占本质上之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功利需要,但是设计精良的产品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无限回味的精神需求。在古典主义时代,艺术的美学观为再现美学观,造物主要表现为对比例、均衡、对称、稳定……古典美的追求,且崇尚和依赖手工艺。在工业社会,艺术属于现代主义,其关学观为表现美学观,在产品设计上,主要表现为对形式的简化、纯净、以及材质美、机械美、工艺美的追求,有时表现为对高科技外观的追求。现代社会设计观是多元化的状态和趋势,不同流派兼容并存:装饰多样化,“少就是多”也终被“少就是厌烦”所取代;风格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可以说是种共生美学观在设计上的反映。但不论怎样的设计观,都是设计师的一个审美过程的平衡点。而美又和情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帅的产品应该是一种能引发他人情感的符号,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设计师要创造一种体现在产品中的“意境”,这种“意境”体现老子哲学的“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正所谓“境生象外”。
从本义的比较和沦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沦:古老的打学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发展右现实中,进一步印证了人类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绿色设计、设计的合自然性将是永恒的设计原则。现代设计基于高技术的发展,同时趋向十“人文的回归”,寻求更加符合人性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朱红文.从哲学看工业设计的问题及其出路.哲学动态,2000,5:20-23
[2]李洋,汝信.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林继尧,徐恒醉.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李砚子比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李胜浅论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装饰,2000,1:5于6:1
[6]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张屯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李砚子工艺美术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9]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10]曾文忠,中国美学之旅—从远古道清末古典美的发展历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