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只有全球化的历史,才可能产生全球化的理论。严格地说,全球化是资本全球扩张的产物,迄今为止,全球化首先是而且主要是资本的全球化,离开资本全球化而空谈文化全球化,那是典型的空谈。,这不仅因为资本本身植根于以科技为主体的西方理性形而上学文化之中,资本全球化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殖民,而且,文化本身也是资本的一个产业部门,在资本时代,无论文化的生产、消费,还是文化传播、竞争、移植,都服从并服务于资本逻辑。故可以肯定地说,全球化理论并不只是当代思想家的特产,它早已相当完备地包含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尤其是他们关于资本、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科技革命、价值交换、共产主义的学说中。当然,他们并未提出系统的全球化学说,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没有自己的全球化理论,更不意味其全球化理论不具重要性。恰恰相反,由于他们抓住了全球化的资本本质,其全球化理论仍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理论,它不仅揭示了当前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和矛盾,而且初步预告了某种后资本主义的新全球化的可能性。
第一节、“世界历史”指证全球化的存在
在马克思以前的有些著作中,尤其是《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具有深遂历史眼光的黑格尔就曾经提到过这样的命题—人类历史最终要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性个人”和“世界历史性民族”将在此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显然,正是黑格尔的伟大历史感,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以深刻的影响。他们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这一思想,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全新哲学基础的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即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
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是“自由精神”(产生于精神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是“绝对理念”的外化。马克思则从唯物史观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根源。..................
........................
第二章、早期全球交往与跨文化交流
尽管贸易是早期全球交往的重要因素,但其主动力仍然是战争。从新石期末到15、16世纪,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实际上是当代全球化的发端。战争不仅建立了区域性的世界帝国,还客观上促进了全球交往。当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它们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这些暴力冲突,使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得到传播和嫁接,如大流士、薛西斯对希腊入侵的一个重要历史后果是把东方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带给了长期奉行自由主义和分离主义的西方世界:亚历山大东征及其所开创的希腊化时代把希腊的艺术风格传播到远至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罗马帝国对西亚的征服,使得犹太教等具有痛苦彼岸意识的东方宗教在与希腊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融合中产生出基督教;印度佛教的东渐在中国结出了禅宗、净土宗等中国的佛教之花。
宗教是早期全球化的一个文化结果,一而佛教的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因为:(1)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一种在彼此撞击中寻找契合点的矛盾统一,是推进各家思想的多向演化、进而达到多元融汇的过程:(2)佛教是非常完整、系统的宗教,具有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思想内容,在交流中又保持了自身某些固有特性,这就使它可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补充;(3)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巨大的同化力。面对外来佛教文化的输入和挑战,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取代,而是有效地吸取佛教文化成果,将它改造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坚韧性和包容性。
第一节、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全球化
正如前文己经阐明的,严格意义上的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之后的近现代历史时期,它不仅直接体现为全球生产方式的同一化和全球市场的同一化,还表现为全球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方式的趋同化,深入影响到几乎全球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必须指出,早在资本全球化之前,甚至早在人类历史之初,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就已达到相当规模。尤其在雅斯贝尔斯所谓“历史轴心期”,欧亚大陆的诸帝国之间的交往—无论是政治交往、商业交往还是文化交往—都已具有“全球交往”的性质。
换言之,全球交往与跨文化交流“自古有之,于今为盛”。为此,我们不仅有必要区分“全球交往”与“全球化”两个范畴,而且还必须理清“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全球化”两个概念,既要看清其本质区别,又要始终注意其内在关联。.............
........................
第三章、资本扩张与“泛西方化”.........................55
第一节、西方文化扩张与“泛西方化”时代............55
第二节、不同文化基线对西方文化扩张的反应........60
第三节、西学东输与我国现代文化..........................63
第四节、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67
第四章、当代全球化的文化景观............................68
第一节、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73
第二节、当代全球化的文化内涵...........................78
第三节、全球文化交流及其载体...........................80
第四节、消费文化:当代全球化的文化结果...........84
第五章、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90
第一节、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再认识...............95
第二节、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迟滞............106
第三节、民族文化的回归..........................112
第四节、中国的新文化精神......................117
参考文献...................................................123
结论
从对文化精神的类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双重透视中可以看出,在确立发展尺度或现代化尺度时,应当避免类价值尺度和历史价值尺度的冲突和对立。即是说,我们既不应当忽略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而一味强调文化精神的类本质,而对一切文化精神不加区分地兼收并蓄,也不应极端地强调文化精神的历史价值,而否认一切异类文化的理论和意义。在中国目前所处历史时期,要为中国的现代化确立恰当的发展尺度,必须坚持类价值尺度和历史价值尺度的统一。具体说来,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面对各种文化精神在现代进程中的碰撞,我们的确可以进行一种知识整合或文化整合工作,从而建构起充分体现人的类本质和类价值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迅速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紧迫历史任务又不允许我们超脱历史进程,去单纯从事一般的人类知识的综合活动,不允许我们对各种有影响的文化精神给予同等的、无区别的对待。例如,尽管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过分张扬可能带来异化的后果,但是,对于从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国人,这又是在目前应当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精神;尽管儒家学说对于试图克服工业文明弊端的后现代文化具有启迪的意义,但是在目前我们则应该从总体上抑制它的作用,避免它的原始的“天人合一”文化精神阻碍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之,必须以相对恰当的方式把类价值尺度和历史价值尺度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吴于魔:《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作》,载《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三编,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2、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握德尔:《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吉尔伯特·穆莱:《希腊宗教的五个阶段》,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出版社,1963年版;
7、《托尔斯泰文集》第19一20卷,文艺出版社,1965年版;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9、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10、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民族文化之全球整合—— 马克思哲学思想视野的考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全球化,全球文化,民族文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