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获取问题的缘起
知识获取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条,的出现是伴随人工智能的兴起而逐渐升温的。人工智能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交叉之下形成的。其中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哲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和控制论等。而知识获取是人工智能众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在研究知识获取之前,对其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所遇到的哲学困境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1.1知识获取的相关概念
知识获取是一个非常细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是与知识、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密不可分的,是从这些研究领域中逐渐剥离出来的,要想对知识获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必须从基本概念出发。
1.1.1知识
对许多哲学家而言,“知识”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但恰是在这一熟悉且有价值的概念上,产生的分歧也是最多的。在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有效性以及在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上,都长期存在着争论。
雷尔(KdthLehrer)在其所著《知识论》的开始部分,就针对知识的概念问题展开分析,并且从区分“知”的多重语境下的三种不同含义入手。首先,对“知”需要明确的是,它具有某种形式的能力(competence)。例如,说某人懂得吉他,懂乘法表,这意味着他具有弹奏吉他、进行乘法运算的能力。其次,它指的是认识某物或某人。当我说认识约翰时,这意味着我与约翰相识,了解他。再次,它指的是认识到某种信息性的东西。例如,我认识到电有正负两极,这意味着我对电有了一定的知识。雷尔认为,这三种含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容的、互相包含的,尤以最后一种含义为根本,因为即使前面两种也蕴含有信息的意思,说某人懂得弹吉他,这也意味着他掌握有关于吉他的信息。
对什么是知识的疑问,最终应当表现为定义的方式。早在柏拉图时代,关于知识定义的探讨,就是以“知识”与“意见”的区别而开始入手的。
在他的对话《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指出,他明确认识到“正确的意见”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区别,而不是仅仅对此做出一种猜测。一个相关的问题自然随之产生:知识与正确的(或者说“真的”)意见有何区别?................
.....................
第二章知识获取的理论分析
近年来,知识获取在人工智能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然而,知识获取并非易事,遇到的很多“瓶颈”问题难以突破。因此,我们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将知识获取分解为几部分来逐一分析、研究。本章着重从途径和内在机制两方面对知识获取问题进行说明。
2.1知识获取的途径
知识获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与专家会谈、观察专家的问题求解过程、使用文本理解系统等。通常的做法是,依据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高低不同,把知识获取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人工(manual)知识获取、半自动(semiautomated)知识获取和自动(automated)知识获取。
与人工知识获取方式不同的是,半自动知识获取和自动知识获取都要借助于知识获取工具(knowledge acquisition tool)。所谓知识获取工具是指帮助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实现知识抽取和转换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取代或部分取代工程师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作用。
2.1.1人工知识获取
人工知识获取是指作为中间指导环节的知识工程师,通过知识源和计算机系
统,由知识工程师经过抽取、组织和归纳后最终以某种形式存入知识库中。与领域专家会谈技术是人工知识获取方式采取的主要技术。它要求知识工程师既要有姻熟的人际交流技术和组织概括能力,而且要在计算机方面拥有熟练的技术。它同祥也要求领域专家不仅能熟练地演示他的专业水平,而且还要善于表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容揚产生认知误差,知识工程师对相关领域缺乏了解以及专家资源的缺乏等,最终造成了人工知识获取是一个费时、低效且不精确的过程。
2.1.2半自动知识获取
半自动知识获取是指在知识工程师的干预指导下,借助知识获取工具的帮助来完成知识获取的过程。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交流等一系列方式,比如采取提示、指导或问答的方式,利用专门的知识获取系统把专家描述的内容翻译成所需的知识形式并记入知识库。所以又被称为交互式知识获取。
半自动知识获取利用知识获取工具使知识工程师从人工知识获取的工作中部分地解放出来。知识获取工具现在代替完成了原先的知识工程师在人工获取方式中必须完成的一部分工作。现有的一些知识获取工具在知识工程师的工作中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同时,知识工程师也可以自己重新设计一个新的知识获取工具。.............
................
第二章知识获取的理论分析.....................17
2.1知识获取的途径........................................17
2.2知识获取的内在机制.................................19
第三章知识获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9
3.1理论意义.........................................................29
3.1.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29
3.1.2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31
3.1.3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认识过程.......33
3.2现实意义.............................................................35
3.2.1提升了人的认识能力.....................................35
3.2.2完善了人的认识过程.................................37
3.2.3提供了新的知识的检验和评价规则.......38
第四章结语.........................................................41
结语
在对当今知识获取机制研究感到乏力和困顿的时候,对于以研究人工智能及其以此取得部分成果为背景而研究知识获取的研究团队而言,是应该放慢脚步用哲学的眼光和头脑来带视一下让人感到困惑的原因了。在对知识获取研究的最初阶段,对于大多数虔诚的人工智能信徒而言,他们对人工智能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自信,相信在他们的手中整个时代和一切智能活动,都会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神奇复制的效果,更何况是知识获取这样的一个分支研究学科,简直不值得一提。逐渐更宏大的目标摆在面前,那就是通过改造而使人操控机器让机器智能获取海量知识,从而让人类得到空前的“解放”。
这样的观念在提出的初始阶段的确对人类的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美好的想象总是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就像宗教一样,善良的初衷并不因此而具有永恒的真理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假说是自然科学运用思维下其发展形式的必然结果。一个新的事实一旦被观察到,对同一类的事实的以往的说明方式便不能再用了。从这一刻起,……而定律因此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在研究初始阶段抱有高度自信的那部分研究者,笃信人类一定能够复制人的智能,为了这个也许是虚幻的梦想他们付出了许多,但在严肃的事实面前,对于曾经的牺牲和付出并不会改变现状。唯一令人可喜的是,经过多次思想观念的交锋洗礼之后,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态度呈现出多元化,涌现了更多持有权威话语权的学者和专家,伴随发生的是原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直至被涯没在人工智能演进的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一、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Keith Lehrer. Theory of Knowledge.http://sblunwen.com/zxzylw/Bovlder:Westview Press, 1990,3.
[2]Plato."Theaetetus",148e.in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New Jersey: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61,853.
[3]R.Chisholm, The Foundation of Knowing,Sussex: The Harvester Press,1982,43 _
[4]Peter Baumgartner and Sabine Payr(ed.),Speaking Minds: Interviews with TwentyEminent Cognitive Scientist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205.
[5]L. A. Hirschfeld and S. A. Gelman ( ed. ), Mapping the Mind: Domain Specificity inCogni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