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相对剥夺背景下居民不合作行动的逻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41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内容

1.1.1 问题缘起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之快、力度之强均是有目共睹的。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势在必行,而在各种征地拆迁的过程当中,时常伴随着冲突与纠纷,甚至是暴力行为。
但是城市发展无论多快,始终不能超越“居住是第一功能”的目标。曾经对世界城市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的《雅典宪章》,在 20 世纪初问世时就将“适宜居住”定位于所有城市的功能首位,而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日渐重视民生问题,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中,就格外关注人民生活,并首次在古都北京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居住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也是第一功能,因此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旧城改造已是必然趋势,而如何在改造过程中保障居民权益、减少矛盾冲突,使拆迁成为真正的“利民工程”,这些问题近些年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不仅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更关乎城市化的进程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而目前有关拆迁问题的讨论大多从结构立场进行解释,认为利益冲突是由现有制度、法规或政策不完善导致的,即已有的制度规范决定了利益主体的行动选择。但由于行动者是具有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因此仅从结构视角来分析就难以从实际上充分解释被拆迁方的行动逻辑。因此本研究选择从居民的角度,关注其在居住空间相对剥夺情境下的行动选择逻辑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城市社会空间重构问题。

1.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讨论建立在以下两个预设的基础上:第一,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居民形成了某些行动逻辑,被拆迁居民的个人行动具有利益表达倾向;第二,被拆迁居民的行动逻辑不仅受环境中成本与收益计算的影响,同时还受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

第 2 章 研究设计及政策背景

2.1 理论框架及研究思路

2.1.1 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

行动选择问题的理性主义解释倾向从一定意义上说,都隐含着对社会行动者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预设。理性选择范式在继承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与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的同时,结合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判断方式,以探讨个体在既定环境中的选择及行动原因作为研究重点。以个人行动作为起点,认为个体具有判断行动成本与收益的能力,行动原则是实现最小成本和最大收益,制度规范可以作为既定外在因素,然而经济学上的纯粹理性主义因其固有的缺陷而无法解释所有的社会行动,在社会学研究中理性选择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从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开始逐渐借鉴经济学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它以认同个体行动受“理性”支配为基础,但关于个体的行动假设及研究重点却与经济学区别较大:经济学认为,人在各种行动中是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好而做出选择的;但社会学认为,人的行动是受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制约的。在社会学领域内,有关理性选择理论的论述最早始于霍曼斯,他主要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群体动力学重新阐释了小群体行为,进而构建了社会交换形式,随后布劳运用了社会交换思想着重研究非正式组织中的社会交换过程,而理性选择理论的正式确立则体现于科尔曼的研究当中。乔纳森 特纳曾将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称为“延续的传统”,这里所谓的延续,是延续了传统的社会交换理论,这是构成其理论的重要基础。霍曼斯的行为交换理论是以批判结构功能主义为起点,强调心理学对解释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而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报酬”或“逃避惩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此外,霍曼斯还提出一系列社会交换命题,如刺激命题、理性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等,这些内容都为科尔曼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而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以社会结构研究为重点,并将结构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种,认为交换源于“社会吸引”,即人们在交往中期望得到的报酬或利益,而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也有所差别,前者多是直接的交换,后者多为间接的交换。......................
........................

第 3 章 行动选择背景与行动过程..........................17
3.1 引发居民不合作行动的背景.................................17
3.1.1 居住空间相对剥夺导致利益受损..................17
3.1.2 居住空间相对剥夺导致不公平感..................18
3.2 被拆迁居民的行动过程......................................18
3.2.1 初期阶段消极抵抗与被迫顺从......................19
3.2.2 中期阶段各种主动的抗争行动......................21
3.2.3 后期阶段个别居民的强力抵抗......................29
第 4 章 行动选择动因与行动逻辑.........................33
4.1 选择动因..............................................................33
4.1.1 威权政治文化与政府绝对权力.................33
4.1.2 房屋价值膨胀与利益损失权衡................35
4.1.3 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及示范效应................37
4.2 行动逻辑.........................................................40
4.2.1 理性选择追求效益最大化.........................40
4.2.2 传统伦理情感的介入作用......................41
本章小结..................................................42
第 5 章 城市空间重构的反思...............................45
5.1 我国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45
5.2 群体间对抗与空间再生产.................................46
本章小结....................................................................48
结 论..........................................................................49

结 论

城市居民在面对拆迁时,由于居住空间相对剥夺造成的损失,使居民会根据自身情况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一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选择虽然以现有社会规范为基础,受外在社会结构制约,但由于行动者自身的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在行动选择中居民会根据现有社会规范和自身知识经验框架选择合理的行动策略,以达成效益最大化目标。本研究在文献回顾、政策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居民历经的拆迁事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城市改造拆迁过程中,居民在居住空间相对剥夺背景下,个人行动具有明显的利益诉求倾向,具体的行动策略具有阶段性、综合性特征。在拆迁项目初始阶段,居民通常会观望一段时间,如果条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则以拖延方式进行消极抵抗,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收集更多的信息静观其变;在拖延过程中,部分居民会迫于各种压力被迫顺从现有安置方案;而经过较长时间的拖延与观望后,部分居民开始利用各种资源积极采取行动,例如上访、呼吁宣泄、有策略的与拆迁办进行谈判、寻求“拆托”的帮助等多种方式,而一定规模的集体行动相对少见,居民对集体行动的态度消极,惧怕承担风险,并对集体行动结果不报以期望。总体来看,居民的各种行动策略通常具有理性特征,当被拆迁居民为了维护自身居住权利和应得利益而采取各种行动的时候,会经过综合利弊权衡,在现有社会结构规范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合的行动策略,由于法制体系尚不健全,而行政权力缺乏约束,这就促使居民必然要采取某些不符合法理规范却符合人伦常理的理性行动策略。
最后,结合旧城改造的群体间矛盾对城市空间重构进行反思,空间资源的生
产与配置是各群体间冲突的重要因素,空间生产是不同利益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拥有强大社会资本的群体具有显著的控制力。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相对稳定,居民的居住分异程度较低,而随着城市改造更新运动,城市空间生产由强大的社会资本控制,城市空间分化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平宇.城市再生:21 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7
2 W.鲍尔.城市的发展过程[M].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48
3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28(4):25~30
4 陈劲松.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8
5 李建波,张京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3,(5):69
6 同 4:62
7 龚清宇.追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传统”:从“社经传统”到“新城模型”[J].城市规划.1999,23(2):17
8Pamela E. Oliver,Formal Models of CollectiveAc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3,(19):273
9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2
10Juan J. Linz. An Authoritarian Reginme Spain. in Erik Allardt and Stein Rokkan,eds. MassPolitics: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York:Free Press,1970:25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