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国家政权建设是从西方引入的一个研究视角,旨在分析中国的国家权力向下延伸,以获取合法性资源的过程。在这一概念的运用上,查尔斯·蒂利等人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而杜赞奇、张静等学者对深入研究亦为后继的研究者指明了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获得了 JX省D村1973年至2003年的村级收支账本,其中详细记录了三十年间该村收支项目、收支金额的变化。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国家还是现代国家,与基层社会发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便是税费关系,它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对基层统治的能力。D村的变迁与中国的社会变迁是同步的,尽管D村的个案,无法揭示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但D村的变迁是在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透过D村的个案,我们似乎可以透视共和国近30年变迁的一个“缩影”。而国家与基层社会的税费关系,也反映了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渗透程度、依赖程度以及国家能力在基层社会的体现。而这些表征,正好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概念的范围内,需要借助国家政权建设的解释体系来进行研究。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触及到了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的研究,但从研究的视角和结论上,都与杜赞奇、张静等人的研究类似,让人感觉后继的研究是在给前人的研究成果做“注脚”。在对“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研究“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如果能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国家政权建设的内谷。
在前人对国家政权建设的研究中,鲜有学者有具体的、连贯的个体案例对某一基本单位进行跟踪研究。在获得D村三十年的账本后,使得原始资料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借鉴,更主要的是对D村三十年账本的消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探讨两个问题:三十年来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程度以及国家主导下的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通过研究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变迁更能够引导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幵,也有利于国家社会秩序的构建。...............
..................
第二章国家政权建设变迁的轨迹
2.1传统社会关系的解构:晚清至民国
2.1.1传统的国家一社会生态关系分析
国家的建立是对社会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终结。自秦朝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放弃加强自身权力的努力。无论是权力控制广度的幵疆辟土,还是权力控制深度的层次深入,无一不表明了中央皇权集中化的企图。但是相对于中华广袤的国土,清末以前的封建王朝的权力的深入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韦伯认为,传统中国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所以未能建立统一有.效的官僚制度,制约了国家权力的延伸范围。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传统国家一社会生态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国家一社会生态关系下,中央权力与民众分别作为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与最底端,一个处“庙堂之高”,一个居“江湖之远”,鲜有直接联系。徭役、赋税、诉讼是两者发生的为数不多的联系。然而,即使这种联系也不全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个中间层来建立联系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即秦朝至唐初,这个中间层是由贵族一地主阶层担当的。在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贵族的权力的世袭逐渐被打破,士族在历代的科举后逐渐取代贵族的位置。而在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中间层的构成也更加的丰富。尤其是封建传统被破坏较深的江浙等地,中间层由土豪劣绅、新式知识分子、小军阀、早期实业家构成。
在国家政治功能的架构中,中间层承担着维持治安、税费收缴、诉讼仲裁、政策执行的功能。然而,为何国家与之间的中间层能够延续封建王朝的始终呢?首先,从中央政权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中央政权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无力承担管理县以下的乡镇所需用的巨额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中央政权亦无法割舍县以下的税费、资源带来的诱惑,于是寻求一个地方的代理人便成为了一种需用。这有利于中央政府既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实现税费提取的目的。
其次,从中间层的利益来说,中央对其赋权是对其管理的合法性的认可,而中间层的同意也表达了对中央政权的认受性,这样对双方来说是一个互相承认的过程。...............
............
第二章国家政权建设变迁的轨迹...........................9
2.1传统社会关系的解构:晚清至民国...............9
2.1.1传统的国家一社会生态关系分析....................9
2.1.2 “内卷化”与“经纪型社会”........................10
2.1.3乡村政制的演变??保甲与自治的交替...................12
2.2迷失的基层社会:1949年至^"一届三中全会.................13
2.2.1“全能国家”与迷失的“基层社会”........................13
2.2.2“泡沫”的破裂与寻找“基层社会”...................15
2.2.3尺度不一的“准绳”............................................16
2.3国家政权建设“三步走”一届三种以来.............................18
2.3.1包产到户——走出国家极权控制阴霾的“经济步”.......18
2.3.2放宽户籍控制——打破地域禁锢的“自由步”............19
2.3.3“乡政村治”——释放基层政权活力的“政治步”....20
第三章国家政权建设的变迁:以D村村级收支为视角........23
3.1近三十年间D村收支概况.....................................23
3.1.1总收支金额的变迁.....................................23
3.1.2基本收支项目构成...................................25
3.2国家政权建设与村级收支变迁..................26
3.2.1 D村基本收入结构的变迁.....................26
3.2.2D村对国家的经济依存度研究................28
3.2.3D村基本支出结构变迁..................31
3.2.4支出变迁与D村的职能..............32
3.3 D村与国家关系变迁........................37
3.4国家政权建设的评价维度..............40
3.4.1国家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目的....40
3.4.2国家政权建设的评价......................43
结论
从D村的收支账本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民公社前后D村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D村的变迁无不是国家变迁下的一个缩影,发生在D村的国家政权建设与国家政治变迁基本一致。通过对D村近30年账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家与D村是“汲取”与“被汲取”的关系。
国家政权建设经历了从“完全由国家主导到国家政治权利的部分退出,再到基层社会逐渐成长”的过程。国家政治渗透能力下降,国家经济汲取能力并未下降。虽然国家与基础社会都在同步发展,但是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经济投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对基层社会汲取的增长速度。原因在于虽然国家对基层社会的“专制权力”下降,但是并不损害其提取经济资源的合法性及能力。
国家对D村的经济汲取远超经济给予。1973年至2001年,国家投入到D村的资源非常有限,仅占D村年均总收入的3.41%,而国家对D村的直接经济汲取金额是其直接经济支持的3.71倍。D村村集体的经济主要来源于本村,而非国家的财政拨款。除了上缴给国家的税费以及本村的治理的投入,D村每年还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来完成国家摊派的任务。
二、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共容利益”将推动基层社会的成长。
如前文所述,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国家陷入了 “两难境地”。国家既希望保持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渗透和政治统治能力(政治利益),又希望能从基层社会获得尽可能多经济资源(经济利益)。而这两者无法同时达到极致。对比新中国建国后的政治变迁,我们可以发现:极权政治下的基层社会的经济缺乏活力,为国家提供经济收入的能力有限。在一定范畴内,基层社会的政治自主度和经济发展活力是成正比的。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无法同时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作出选择:是为了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部分经济利益还是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政治利益呢?从D村的账本的变迁并结合同时期中国的国家政治变迁,我们知道在陷入“两难境地”后,中共为了经济利益而对放弃了部分政治利益。
国家政权建设之变迁轨迹和逻辑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家政权建设,村级收支变迁,合法性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