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欧阳修早期书学观念
(一)“书从常法”的书学观念
欧阳修习字甚早。《宋史》云:“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发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①而欧阳修真正接触到书法并开始产生兴趣,时间要晚一些。他在《集古录跋尾》中说:“右《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并书。余为儿童时,尝得此碑以学书。”②由此可见,欧阳修儿时曾经学习过初唐书家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欧阳修年轻时与当时的推官石介在书信中讨论过书法,这源于石介书信中的字迹。他的书法很有个性(图 1-1),“以直为斜,以方为圆”,这在其书信中有强烈的表现,以致欧阳修“始见之,骇然不可识;徐而视定,辨其点画,乃可渐通”。在《与石推官第一书》中,欧阳修批评石介书法“前不师乎古,后不足以为来者法”,实在不合圣人之道。因此他对石介进行了规劝,信中说:“今足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而反率然以自异,顾学者何所法哉?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足下又果为独异乎?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归,此修所以为忧而敢告也,惟幸察之。”可以看出,欧阳修认为石介书法故作狂怪以求异于常人,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③不过石介复信给欧阳修,以“己之所学,乃尧舜周孔之道,不必善书”为由,断然拒绝欧阳修的批评。于是欧阳修又写了《与石推官第二书》,对其再次进行规劝:古之始有文字也,务乎记事,而因物取类为其象。故《周礼》六艺有六书之学,其点画曲直皆有其说。扬子曰“断木为棋,梡革为鞠,亦皆有法焉”,而况书乎?今虽隶字已变于古,而变古为隶者非圣人,不足师法,然其点画曲直犹有准则,如毋母、之相近,易之则乱而不可读矣。今足下以其直者为斜,以其方者为圆,而曰我第行尧、舜、周、孔之道,此甚不可也。譬如设馔于案,加帽于首、正襟而坐然后食者,此世人常尔。若其纳足于帽,反衣而衣,坐乎案上,以饭实酒卮而食,曰我行尧、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于世可乎?不可也。则书虽末事,而当从常法,不可以为怪,亦犹是矣。④通过欧阳修写与石介的书信,可将欧阳修的早期书学观念概括为“书从常法”。这个“常法”是指一般的文字书写都要遵循的,即实用之“法”。这种“法”与唐楷的“法度”还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即还没有达到艺术的高度。欧阳修首先是从字形和点画有无可识性来衡量石介书法有无法度,进而上升到政治家卫道的立场。此时的欧阳修,对书法艺术缺乏真正的认识,尤其没有看到书法艺术的抒情性。...............
...................
二 欧阳修书学思想解析
欧阳修对书法的论述散见于《集古录跋尾》、《试笔》和《笔说》等文集中,属于题跋或随笔,多是只言片语,篇幅较短。从文集中具有时间信息的各条题跋与随笔来看,欧阳修书学思想形成于嘉祐五年(1060)之前。亦有时间不可考者,就其内容与所表达的书学思想来看,大抵与可考者作于同一时期,时间上相距不远。但其书学思想最早不会早于皇祐五年(1053),因为此时的欧阳修还处于书法学习的苦闷阶段:“某亦厌书字,因思学书各有分限,殆天之禀赋,有人力不可强者。往年学弓箭,锐意三四年,不成,遂止。后又见君谟,言学书最乐,又锐意为之。写来写去,却转不如旧日,似逆风行船,着尽气力,只在旧处,不能少进。心竭力倦,遂已。身老矣,安能自若如此耶?乃知古今好笔迹,真可贵重也。今后只看他人书,亦可为乐,不能生受得也!”①此时的欧阳修,学习书法“似逆水行船”,且“心竭力倦”,还没有领悟到学习书法的方法,更不能体会到学习书法的乐趣。不过书于嘉祐元年(1056)的《灼艾帖》,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力,明代李东阳②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欧阳修书法胎息李邕,笔力沉雄。他吸取晋人蕴藉典雅、唐人尤其是颜真卿的雄强豪迈,以求别于李邕书法。正如朱熹称欧阳修书法“外若优游,中实刚劲”,③欧阳修书法的笔法暂且不论,能得“优游”之致,已是难能可贵。
欧阳修的传世墨迹很少,如《灼艾帖》这种具有天然意趣的手札信函更是寥寥无几。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的《上恩帖》,不媚不俗,于敦厚中见灵动,线条健挺有力,整体上却不乏阴柔之美和自然之趣。宋人刘景文藏有欧阳修书作,苏轼曾作跋曰:“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④作为欧阳修门生,苏轼曾亲眼目睹欧阳修书法创作的过程。“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正是苏轼为欧阳修书法作跋时产生的回忆。这些书作今已不传,而在苏轼跋文中可以想见欧阳修书法的“自然绝人之姿”。欧阳修一代文宗,“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名,信而通”,“超然独骛,纵莫能及”,⑤赵孟頫评其书法“居然见文章之气”,⑥就是说欧阳修书法不计工拙,有天然之美。................
..................
三 “书以意求”与“学书为乐”思想成因研究......13
(一)政治文化背景..............................................13
(二)宋初书法衰微局面.........................14
1 晚唐五代书风的延续......................14
2 随波逐流的纷乱局面..................16
3 书法功利性的削弱 ......................................... 16
(三)“书以意求”思想的形成原因研究.......................17
1 欧阳修“复古”的书法观念是“书以意求”思想形成的动力..... 17
2 宋人审美情趣的转变是“书以意求”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 ....... 18
3 欧阳修集古著录对“书以意求”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 21
(四)“学书为乐”思想的形成原因研究.................................21
1 “学书为乐”思想是“书以意求”思想的延伸 ........................... 21
2 士人对艺术“乐心”功能的认识促进了“学书为乐”思想的形成 ....... 22
3 “学书为乐”思想是一代书家智慧的结晶........................... 24
4 “醉翁精神”对“学书为乐”思想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25
5 “学书为乐”思想形成的其他原因 .......................................... 26
结语
(一)欧阳修书学思想成因总结
欧阳修早年对书法艺术缺乏真正的认识。在儒家道统思想的影响下,欧阳修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关照书法。中年以后,欧阳修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逐渐悟得方法,对书法艺术也有了真正的认识。早年“书从常法”的书法观念发生蜕变,“书以意求”与“学书为乐”思想相继形成,且后者在其晚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书学思想的形成是由宋初以来的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书法环境及欧阳修本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通过本文的论述,现将其总结如下:
宋代文人身份的提升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为欧阳修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宋初衰微的书法局面催发了欧阳修的“复古”观念,而这种观念成为欧阳修“书以意求”思想形成的动力。同时,宋代书法功利性的削弱也为欧阳修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宋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士人审美情趣的转变是“书以意求”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欧阳修“集古作跋”,多揽前人书迹或碑刻,促进了“书以意求”思想的形成。
“学书为乐”思想是“书以意求”思想的延伸。宋代士人对艺术“乐心”功能的普遍认识促进了“学书为乐”思想的形成。雅玩风气的流行为这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学书为乐”思想是一代书家智慧的结晶,而欧阳修本人的旷达胸襟为“学书为乐”思想的形成起了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欧阳修书学思想成因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欧阳修,书以意求,学书为乐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