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对五代的政局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51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冯道简介


1.1 冯道的生平
冯道事十一君(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闽带、后唐末帘、后晋局祖、后晋出帝、后汉尚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太宗耶律德光),“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皆泰然处之,从容进退。冯道的仕途在不断变迁,先是“天祐中,刘守光署为幽州”,后被河东监军张承业辟为巡官。张承业以他的文学之才推荐给晋王,即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朝冯道被任命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朝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冯道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后周时任太师。殁后,溢曰文懿,追封为瀛王。


1.1.1 冯道的个人品质
冯道在五代可谓德高望重者,其个人品质为当时人所称誉,“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④冯道虽出生微寒,却好学,勤奋刻苦。“道少纯厚,好学能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堪如也。”⑤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得冯道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冯道的知识渊博,还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河东监军张承业就很欣赏他的文章履行,并重用。冯道善文,“其文浑然,非流俗之体,举朝服焉。”⑥李琪总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复真定之逆贼”。道让琪曰:“昨来收复定州,非真定也”。⑦李琪昧于地理,冯道却能如此准确地指出错误,可见他对知识掌握之精准。冯道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当时的文化保留和传播也做出了贡献。后唐明宗时,宰相冯道、李愚奏请由判国子监田敏来校定《九经》,并刻板印卖。《石林燕语》载:“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公元948年,五经刻成,后雕造四经,直至周太祖广顺年间全书梭工,经历了二十多年。因而,虽是乱世,《九经》传布甚广。后唐时期政府将儒家经书雕印贩卖,是中国古代政府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雕印图籍。冯道睿智机敏。后晋时,冯道奉命出使契丹。为了让契丹放松对他的警惕,道凡是得到赏赐,都用来买薪炭,曰:“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当为之备。”,子像是将久留契丹。契丹主为其所感动,于是遣归,冯道却再三上表乞留。最后契丹主仍然遣道回中原,但是他仍住馆中月余。之后返还中原,两个月才出境。他的随从问其缘由,道曰:"纵急还,彼此筋脚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脱,但徐缓即不能测矣。”③此番出,谁能不服,冯道当真是机智过人,遇事沉着冷静,以不变应万变。契丹灭后晋,冯道到京师拜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冯道:“何以来朝? ”冯道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讥诮他:“尔是何等老子? ”对曰:“无才无德痴老子。”

德光喜,任命道为太傅。冯道沉着应对耶律德光的习难,最终安全过关,甚至得到赏识而任太傅一职,充分体现出了冯道的机智。冯道生活节检朴素。当时晋与后梁夹河对峙,道在军中,居住在茅庵,没有摆放床席,仅卧一束当。“明宗谓侍臣曰:‘冯道纯检,顷在德胜寨,所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而食,卧则当藁一束,其心晏如。及以父忧退归乡里,自耕耘樵釆,与农夫杂处,不以素贵介怀,真士大夫也。’”⑤道不仅生活俭朴,而且还要求在自己百年之后薄葬,不要铺张浪费。“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蘧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⑥冯道不仅生前检约,死后亦如此。‘冯道宽宏大量、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后唐时,秦王从荣叛乱被镇压,朝臣讨论秦王手下官员的罪刑。冯道据理以争,为任赞等减罪,曰:“任赞前在班行,比与从荣无旧,除官未及月余,便逢此祸”。⑦之前任赞以《兔园册》饥刺道,但他却不计前嫌,换做其他人恐怕早已落井下石了。史圭在后晋高祖时候任刑部侍郎,判盐铁副使,是宰臣冯道所推荐的。而史圭曾与冯道发生过争执,但是道不计前嫌,依然根据史圭的才能来举荐,“至是圭首为道所举,方愧其度量远不及也。”以此来看,足见冯道之度量。冯道爱民如子,心系天下苍生,竭力改善百姓的生活。“冯道竭其所能,帮助百姓排忧解难。”②冯道在父丧期间,“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间”,③资助百姓,自己却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百姓“有荒其田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其人后来愧谢,道殊不以为德”,道亲自帮助耕地,而且并不以此为德。另外,冯道曾多次劝谏,实为天下生民。后唐明宗曾询问百姓的生活,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引用了轰夷中的《伤田家诗》,明宗命侍臣录下,用以警戒自己的行为。后汉高祖刘知远时,禁牛皮不得私自贸揚和民间盗用,上党有二十余人触犯了此法。上党戎判张壤为这些人求情,但是当时的三司使对此不满,要求连张璨一同处死。道曰:“陛下在河东时,断牛皮可也,今既有天下,牛皮不合禁。陛下赤子枉死之,亦足为陛下惜。昭义判官以卑位食陛下禄,居陛下官,不惜躯命,敢执而奏之,可赏不可杀。臣当辅弼之任,使此敕枉害人性命,臣不能早奏,使陛下正,臣罪当诛。” 由是,后汉高祖赦免了张壤以及犯法的二十余人。冯道不畏皇权,为保护百姓而毅然劝谏,值得钦佩。契丹攻入中原,后晋灭亡,契丹主召见冯道,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⑦而之后衣冠不至于受到很大的伤害,归结于冯道和赵延寿的保护。冯道面对契丹不畏惧,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百姓,“而百姓卒免锋镝之害者,道务安养之力也”。在乱世之中又有几个官员能如此保护百姓,在这一点冯道当为首,值得别人尊敬。所以,冯道绝对是个廉政爱民、心系苍生的好官,他做到了以百姓的利益为先,他做官是为百姓,而非为皇帝。


1.1.2 冯道浮沉的仕途
冯道在五代时期,虽是久居高位,但是也非一帆风顺,其仕途浮浮沉沉,有升有降。冯道初出仕时,“刘守光署为幽州掾”,在刘守光手下任职,为幽州参军,但是由于冯道向守光进谏,因而被置于狱中,后被人所救。这是冯道第一次任职,不是很顺利。之后逃到太原,被监军使张承业辟为巡官,因冯道有才学,于是被推荐为太原掌书记,而“掌书记专掌文书表奏”,①是文职类官员。李存勖在鄉宫即位后,冯道任省郎,又充翰林学士。平后梁,冯道又迁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唐明宗时,新设立端明殿学士一职,冯道又以本官充端明殿学士,此职是皇帝的咨询、顾问的近臣。由此可见,冯道离权力的核心越来越近。直到在明宗朝任宰相,真正的走到了高位。到后唐末帝时,出镇同州,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同州节度使,这是冯道第一次被调到地方任职。后又被调回,在后晋高祖时冯道又再次任宰臣,尤其在冯道成功出使契丹返还后,“当时宠遇,无与为比”。②但在后晋出帝时,冯道被调到藩镇任匡国军节度使,原因是“太尉、侍中冯道虽为首相,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或谓帝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 ?冯道之所以又如此大的改变,与其出使契丹有关,经历了生死不明的危险时刻,其为人做事更加小心谨慎。直至契丹灭后晋,入汗,冯道又被任为太傅。之后契丹北走,后汉入主中原,以冯道为守太师,名为高位,实则无权。究其原因,在后晋时冯道、李搭屡次举荐杜重威,“以为都指挥使,充随驾御营使,代刘知远,知远由是恨二相”。④从此刘知远与冯道有隙,自然也不会重用冯道。到后周时,冯道又被重用,仍任宰相一职。正是由于冯道复杂的为官之路,才造成了他圆融、务实的处事原则。冯道处事圆融。他在为官期间,曾多次进行有技巧的劝谏,尤其在后唐明宗朝,而皇帝也欣然接受冯道的建议。天成、长兴年间,社会稳定。道尝戒明宗曰:“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过井径之险,惧马餍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⑤冯道以自身的小事,引出治国之理。冯道之所以曲谏而不直谏,与其在幽州的经历有关,正是由于那时不懂得圆融,才致使入狱。从这方面看,冯道是个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的人。而且,冯道是个务实的人,他的务实贯穿了他的一生。后唐内乱,闽帝败走,滿王胜出。宰相冯道、李愚将百官集合到天宫寺,将要迎接潞王。冯道让卢导起草劝进笔,卢导不同意,冯道曰:“凡事要务实,劝进其可已乎? ”⑥并坚持要率群臣迎于宫门。当时的局势,岗帝败于潞王,帝位必落于游王之手,这已成定局,冯道秉着务实的原则,审时度势。当契丹攻入中原,冯道并没有以死明志,而是投靠了契丹,这也因此造成后世对冯道评价的争论。冯道在契丹的铁骑之下,继续贯彻务实原则,服从契丹的命令,尽力保护中原百姓。而且在冯道看来,这只是权宜之计,后来契丹内部发生变动,冯道立即与其他人一起对抗契丹,归于后汉。另外,冯道顺应天道,因身处乱世,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替,经历了生死不明的契丹之行,使他看清了很多事情。冯道有诗《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冯道只求做好自己的本份,顺应天道。冯道还作《荣枯鉴》十卷,道尽人生之荣枯,点破世事之变化。总而言之,冯道为官清廉而不失圆融,有才干且遇事沉稳、处事果断,虽明哲保身而又处处为百姓着想,会劝谏而又有技巧,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步步青云,历五朝而不衰。至于争论最多的气节问题,实在是当时的时局所导致的。可以说,冯道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为当时人所推崇。


1.2 有关冯道的争议 .................................................................................20-22
第二章 冯道与五代时期 .................................................................................22-34
2.1 五代官制的变化 .................................................................................22-27
2.1.1 端明殿学士的创建 .................................................................................22-23
2.1.2 枢密使权力的扩大 .................................................................................23-25
2.1.3 宰相权力的削弱 .................................................................................25-27
2.2 五代时期君臣的关系 .................................................................................27-30
2.2.1 君主与大臣的互惠 .................................................................................27-29
2.2.2 君主对权臣的 .................................................................................29-30
2.3 五代时期大臣之间的 .................................................................................30-34
2.3.1 明宗朝议命宰相 .................................................................................31-32
2.3.2 清泰宰臣之争 .................................................................................32-34
第三章 从冯道看五代时期中央和................................................................................. 34-42
3.1 地方势力的割据 .................................................................................34-38
3.1.1 地方势力的继续 .................................................................................35-37
3.1.2 五代藩镇的影响 .................................................................................37-38
3.2 中央对地方的反割据 .................................................................................38-42
第四章 从冯道看五代时期中 .................................................................................42-50
4.1 契丹的崛起................................................................................. 42-43
4.2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和................................................................................. 43-47
4.2.1 和平时期的往来 .................................................................................43-45
4.2.2 战争时期的磨合................................................................................. 45-47
4.3 中原王朝与契丹交往的 .................................................................................47-50


结语

从唐朝到五代,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分裂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社会不安,是这个时期的特点。本文通过五代的政治人物冯道来分析五代的政治局势,冯道在政治上活跃,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官,而且身处高位,五代的政局影响着冯道的一生,同时从冯道的经历及仕途可以透彻地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五代时期,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中央内部的关系复杂,中央的结构在变化调整,官制也发生了变动。冯道曾任端明殿学士,后升至宰相一职,因而从冯道的仕途可以看到当时官制的变化。五代枢密使权力扩大,根本在于削弱宰相的权力,它剥夺了宰相的许多职权,居于宰相之上,可谓权倾朝野。而此时宰相的权力较之前朝明显被削弱,不仅有枢密使夺其权,还有皇帝的近臣,如端明殿学士也对宰相权力有所削弱。后唐时端明殿学士的设置,初为呈帝的顾问、咨询之近臣,实际上不仅对宰相权力起削弱作用,还牵制了枢密使的权力。端明殿学士的初设立,宰相权力的削弱,枢密使权力的扩大,都反应了当时中枢机制的权力变化。除此外,五代时期中央内部的关系复杂,还表现在君主与大臣间既相依靠又相斗争的关系,以及大臣间的派系争斗。当某大臣的权势渐长,并威胁到皇权时,皇帝就会想方设法的压制或者消灭。朝中的官员又各结派系,争权夺利。整个王朝内部的斗争不断,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权势。地方藩镇自唐末就十分器张,到五代更甚。冯道是五代的重要政治人物,因而通过冯道可以了解藩镇的变化及中央对藩镇的政策。五代的藩镇在唐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展现了新的特点,其割据动乱的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扩张性更强,对五代的政局影响也更大。王朝的更替、政权的转移都受到藩镇的影响,甚至有的潘镇推翻中央政权取而代之。面对藩镇的威胁,中央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采取了措施与政策来削弱藩镇的势力。经过五代各朝统治者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唐末的强藩在五代受到了打击与削弱,无力与中央抗衡,归于中央的统治下。

总之,通过了中央的反割据与控制,藩镇的势力在五代逐渐被削弱。冯道对五代的政局有影响,同时五代的政局造就了冯道其人。而对于冯道个人的评价多种多样,有赞誉,也有批判。很多人都认为冯道是个圆滑世故的人,是“不倒翁”,是“和事佬”,随朝代更迭而主,是个没有气节的人,总之是艇义颇多。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五代政局不稳定,王朝更替频繁,每朝延续的时间不长,这就使得士人不可能一生只侍奉一个君主,如果坚持死节,恐怕朝中就没有官员了,因而不能直斥冯道无气节。而且五代时期是武人政治,文人若想在政治上发挥大作用是很困难的。对于把持朝政的武人来说,文人只是稳固统治的工具,朝中的大泰还是由武人来裁决。冯道做为一个士人,他也想辅佐有道的明君来定天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朝代更替频繁,皇帝更换频繁,这使冯道即使有心作为也不得成功。但即便如此,冯道的治国才能也有所展现,尤其在后唐明宗朝。冯道曾在他的《长乐老自叙》中提到很遗憾没有完成辅佐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虽然没有完成这个愿望,但是冯道仍然致力于朝政的稳定、百姓的安定。对于历代争议最大的对契丹的臣服,冯道也是为了给中原争取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一致。而且,冯道坚持“民本”的思想,多次对老百姓进行救助,他的一生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努力,冯道的确是个为民服务的好官。所以,对冯道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要全面、客观的对待。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