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建国思想研究(1941-1947)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60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 中国民主同盟建国思想的提出

1.1 时代背景
我们说任何一种思想观点或政治主张的提出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民盟建国思想的提出亦然。总的来说,民盟的建国思想是在以下历史背景中产生的。

1.1.1 国民党实行一党训政
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政党。它自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中经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并经1923年改进、1924年改组,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最终扫除北洋军阀,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完成“统一”大业,结束军政时期。同年8月,国民党中央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会,蒋介石在开幕词中说“从五次全会会之日起,我们要继续国民革命,开始去做训政时期的工作”,潭延阁在闭会词中也讲到“此会之举行,适在国内统一,军事终结,训政开始之顷”气由此国民党始在全国实行训政时期的统治。训政时期是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程序论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革命程序论是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系统筹划。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第一次明确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区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等三个不同时期,希望由此“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 。在吸取了辛亥革命由成功到失败的教训后,1914年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孙中山又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确定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阶段。训政时期是由军政时期向宪政时期的过渡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中国革命之所以需要训政是因为“中国奴隶制已经行了数千年之久”,“一般人民还不晓得自己去站那主人的地位,我现在没有别法,只好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主人,教他练习,这就是我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中国人民认识水平低下,政治经验缺乏,因此要通过训政时期來培养人民的政治知识和能力,使人民能够行使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孙中山训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县为单位对国民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四项直接民权的训练,实行县自治;训政期限以“六年为限,始解约法,布宪法”;国民党作为全国人民的政治保姆“以党治国”等。这种训政体制的设计既有建设县自治、对民众进行政治训练等自地方而中央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方面,又有由革命政党指导训政的自上而下保证训政目标实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在中国特定国情下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孙中山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特别是中华民国失败的教训中探索出的一条由下而上兼及由上而下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闪烁着真理之光” 只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确立训政体制时,制度发生了变异。但是,由于训政的目的在于向宪政的过渡,且训政期限是有限的,这就使国民党尽可以找借口把“召开国民大会”的时间一再延期,把训政期限在事实上延长,却不能够公放弃实施宪政的旗帆。这为1939年和1944年间宪政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国民党难以反驳的理由,因为在逻辑上国民党不能够反对他们自已所追求的东西——宪政。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国民党的理论中也有“自革命军起义之至宪法颁布之时,名曰革命时期;在此时期之内,一切军国庶政,息归本党负完全责任,力为其难,为同胞造无穷之幸福”②之说。孙中山训政时期的“以党治国”理论在事实中造成国民党以“革命尚未成功”之名,长期把持政权,“无论在任何时期,不容他党之并存,更不容他党之执政”。"这一切就使得中国人民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为争取民主宪政而开展的活动变得异常艰难,宪政实现的可能性也变得微乎其微。中国民主同盟作为在国民党训政体制下建立、开展活动的政党,其建国思想正是以国民党一党训政为背景而提出的,其建国活动也是在这样环境中艰难开展的。

1.1.2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胜利
在近代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分别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激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野蛮侵华和对沦陷区的残酷殖民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救亡意识,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事实上存在的各党派逐渐调整了各自的政策。原本幻想把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等当作局部事件,希望借九国公约国的调停予以解决的国民党政府,在得知全面霸占中国是日本早己确定方针的情况下,也不得已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在发表的《告抗战全军将士书》中宣称“和平既然无望,只有抗战到底”。随后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作为全国国防军事最高决定机构,负责国防方针、国防费用、国家总动员以及其他和国防相关的重要事项的决定,并且在其下设“国防参议会”以网罗各界人才和积聚社会力量,所谓“我们知道在国难期间,本党同志,自应负绝对责任,但党外的人,愿来共同负责的,我们自允许其参加,这一条就是把各党派的有力分子,集中于此会议中,共策国是。”但由于国防参议会只是战时政策咨议机构的性质,所拥有的实际职权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国防参议员数量很少、遴选范围有限,既不足代表全国性的团结,也不能集社会各界之良策等原因,在1938年3月29到4月1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又决议“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 。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等机构的建立,无疑是对长期奉行“无论在任何时期,不容他党之并存,更不容他党之执政”,坚持训政体制的国民党统治秩序的突破。1939年11月23日,参加国民参政会的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参政员章伯钧和丘哲,国家社会党参政员罗文干、罗隆基、胡石青,青年党参政员曾綺、李環、左舜生、余家菊,乡村建设派参政员梁淑漠,职教社参政员黄炎培、江恒源,救国会参政员沈钧儒、张申府、部韬奋、章乃器,以及无党派参政员光升、张澜等在重庆青年会餐厅,正式成立“以巩固统一积极建国为帆志”的统一建国同志会。后来又因国民党对各党派政治上的压迫、国共冲突的不断发生妨害正在进行的抗战以及加强自身力量以自保等原因,参加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各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人士在经过1940年底至第二年初的几个月准备、酝酿、沟通后,终于在1941年3月19齐聚重庆“特园”,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建立后,积极宣传抗救国,为抗大计献言献策,且奔走于国共双方之间,努力维护抗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为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民盟又适时指出“抗战是胜利结束了。我们试沉心静虑一想,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太多了,也太繁重了” 为抗战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而担忧,并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自己的下一步奋斗目标。可以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亡国灭种的危险使争斗了十年的国共双方暂时停止了兵戎相见,国民党训政体制出现松动,而因抗战需要设立的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等机构为原本各自为政的其他小党派显示自己的力量,走向联合,组建中国民主同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则不但避免了中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结局,也为在抗战中堀起的民盟提供了伸张自己政治主张的契机。因此,我们研究民盟的建国思想也必须考虑到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胜利这个大的时代背景。

1.1.3 抗战胜利前后美苏对....................................................................... 19-20
1.2 理论来源 ....................................................................... 20-26
1.2.1 自由主义 ....................................................................... 21-22
1.2.2 社会主义 ....................................................................... 22-23
1.2.3 孙中山建国思想 ....................................................................... 23-26
第2章 中国民主同盟建国思想的....................................................................... 26-38
2.1 建国动因 ....................................................................... 26-28
2.3 理想的国家模型 ....................................................................... 31-38
2.3.1 政治方面....................................................................... 31-33
2.3.2 经济方面 ....................................................................... 33-35
2.3.3 军事方面 ....................................................................... 35
2.3.4 外交方面 ....................................................................... 35-36
2.3.5 社会建设方面 ....................................................................... 36-38
第3章 中国民主同盟建国思想....................................................................... 38-46
3.1 积极践行建国思想 ....................................................................... 38-40
3.2 建国思想的时代进步性 ....................................................................... 40-42


结语


中国民主同盟的建国思想并不是抗战结束后才提出的,而是自从其成立就有了的,民盟在战后对未来中国的谋划只是其一贯主张的集中明确表达。民盟抓住战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有利时机和国际上的有利环境,使其建国思想在1946年的政协会议上成为全国人民的建国共识,旨在造就一个政治上民主,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各种权利得到保障的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所以说,不能够笼统的讲民盟是在“走国、共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前后。追溯民盟建国思想的理论渊源,我们发现:自由主义国家学说是中国民主同盟构建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借鉴;社会主义学说对经济平等的关注是中国民主同盟考虑国家经济问题的重要参考;而孙中山的建国思想则是中国民主同盟建国思想得以展开的合法旗帜,并在一些具体政策方面提供了些许可借鉴之处。但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以大学教授、报刊编辑为主的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有限,而民盟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倾向,正是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所以,一时之间还很难讲清楚民盟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到底根源于西方的何种社会主义流派,而这正是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对于民盟来讲,从其成立到1947年10月被迫解散是个完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民盟坚守自由主义政党立场,有着自己的建国思想。在1948年1月,部分民盟中执委委员在香港重建总部后,随着民盟对执政当局态度和政治斗争方式的转变,其实际上已经始放弃自己曾经长期坚持的政治理念,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和其他民主党派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至于民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中的作用及其政治理念在新中国政制中的体现则是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所必须关注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