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科学发展观下的国民幸福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61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幸福的一般概述


(一) 幸福概念
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是一部幸福实践史。人总是在追求幸福,这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揭示的:“在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使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那么何谓幸福?不幸的是,虽然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幸福,但幸福是个不确定的模糊概念,幸福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将幸福定义为“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将幸福与德性紧密联系,以道德谈论幸福,道明幸福是至善,是人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将幸福理解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同样地将幸福推至发展的终极因标境地。由此我们获得了启示,即幸福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息息相关。具体地说,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而不幸作为幸福的对立面,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肓定方面得不到实现和否定方面不能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不到完满和不能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①这种对幸福概念的规定有三个要件:其一,生存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就不会有幸福,相反会不幸,甚至痛苦;但是对生存需要的追求又必须适度,否则就会由此导致贪歆,贪欲是祸患的根源。其二,只有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是不够的,发展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且不断追求进一步的满足。不追求发展需要的满足,或获得一些满足就无所用心,也不会有幸福,或由幸福变得不再幸福。其三,作为幸福的那种满意状态,只能是就生活总体而言的,而不是就某一件事或某一方面而言,否则就不会有人能获得幸福。②由此延伸,为更好地理解幸福,我们首先引入“幸福感”以做个区分。赵汀阳先生认为幸福感是人经验着幸福时的心理过程。其主要强调人的主观感觉,而忽略客观事实的真伪。基于此,我们仍有必要澄清一些争议:第一,将幸福界定为“重大的人生快乐”,将幸福与快乐在人生意义上划等号,殊不知对人生意义的不同正是两者最大区别。比如,人的偶然苦乐经历,因其是一次消费性的,它就只能仅仅是苦乐,不能留下决定人生意义的东西。而人的持久苦乐经历,因其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就可以定义为幸福或不幸。从这个角度看,幸福或不幸是一种持续性的快乐或痛苦。同时,从是否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说对人生的影响)上看,快乐与幸福也不相同。人的任何快乐幸福的实现都源于人的需要和欲望满足,那么这里存在着一个蒙蔽我们的假象,即任何满足就是快乐幸福。然而人的需要有常健康的需要和反常病态的需要之别,快乐是人的需要通过意识转化为欲望后的直接产物,相应地快乐也有健康和病态之别。常健康的快乐对人生是有益的,人有可能获取幸福;反之,病态的快乐对人生是有害的,人不可能获取幸福而只能是不幸。而幸福自身,它只能是常健康的幸福,因而它对人生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这恰恰构成幸福与快乐的不同。山此可见,幸福与快乐是不同概念。第二,将幸福界定为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需要和欲望得以满足的心理体验,这易把人的幸福追求简单地归为利益争夺。利益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东西。现实生活总是有这样的混乱现象,即人们总是会把自我“所谓的”幸福与利益混为一谈,而其中的“所谓的”幸福既有真正幸福,也包括虚假幸福。虚假幸福与真幸福之间的巨大差别在于其对社会的影响。钱权争夺就是典型的为人熟知的利益争夺,这种恶性的利益争夺势必对社会造成否定影响。无可否认,利益在现实上活中有其存在的适度合理性,利益的意义是巨大的。然而,一追求幸福与损人无德的利益争夺相互混淆,那么追求幸福生活就只是个幌子了。我们必须承认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不可被其他身外物替代。由此可知,利益只是个工具和手段,只有当它对别的事情有意义时才是有意义的;幸福与利益有明显的区别,“受强制而生活的人”不幸福。


(二) 幸福类型
幸福类型是幸福的外部划分。由上获知,幸福是主观感受和客观需要的统一体。当一个人感觉他是幸福的,他确实是幸福的;而判定他孚有的是何种幸福,这是不依人的主观感觉而转移。人的需要、欲望、目的的不同是构成幸福类型的客观标准。据此,我们首先按照人的需要、欲望、目的的类型对幸福来分类。1.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出发点进行梳理分析,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欲望、目的主要分为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类。物质需要是低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中级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及自尊需要;精神性需要是高级需要,包括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而幸福相应地也分为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三种。物质幸福,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中享受的幸福,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社会幸福就是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孚有的幸福,如归属和爱需要、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精神幸福就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孚有的幸福,如自我实现需要、认识与理解需要获得满足的幸福。鉴于人的需要有高低等级分别,相应地,物质幸福为低级幸福,社会幸福为中级幸福,精神幸福为局级幸福。2.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从道德的角度看,一个人行为的目的分为利已、利他、害已、害他四类。而幸福却不能直接地归为利己幸福、利他幸福、害己幸福、害他幸福四类,根源在于幸福的客观内容。幸福强调对人生的重大意义,这决定了只能是利己与利他,只有这些目的得到实现,才会获得幸福。由此,从人生意义角度看,幸福只能归为利已幸福和利他幸福两类。所谓利己幸福就是利己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而利他幸福是利他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若以道德境界来论,利他幸福的道德境界较为单一,不依手段不同而转移,“无私利他”是其行动原则,是最高的正当幸福。反之,利已幸福的道德境界比较复杂,它因手段不同而转移。若“为已利他”为行动原则,那就是为已利他的幸福,是基本的正当幸福;若以“单纯利已”为行动原则,就是单纯利已的幸福;若“损人利已”为行动原则,这是损人利己的幸福,是不正当的幸福。3.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从幸福的实现角度看,幸福可以分为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过程幸福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实现每一次较小目的或预期结果后的快乐之和;结果幸福是指人们经过努力而达到重大目的或预期结果时的心理体验。现实生活中,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虽作用各有长短之别,然而,二者是双向共存的关系。一方面,过程幸福是结果幸福的存在条件,过程幸福的累积之和才能化为一次结果幸福;另一方面,结果幸福也是过程幸福的存在条件,人的行为目的不可能只停留在过程幸福,而是为了过程幸福。4.创造性幸福与非创造性幸福从创造性角度看,幸福又可以分为创造性幸福和非创造性幸福两种。顾名思义,创造性幸福就是有创造性的或是有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是取得创造性成就获得的幸福;反之,非创造性幸福就是未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幸福。就这两种幸福的价值而言,创造性幸福显然高于非创造性幸福。因为非创造性幸福随着消费而逝,不可留存;而创造性幸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甚至愈加珍贵、长存不朽。为此,妈友兰先生曾这样总结人生的成功:一、学问方面:有所发明与创作;二、事业方面:如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事业家等等。三、道德方面:在道德上成为完人……除这三种之外,人也就没有其他的成功了。


(三) 幸福性质 ............................................................................12-13
二、科学发展观与国民幸福 ............................................................................13-20
(一) 科学发展观是............................................................................13-15
(二) 国民幸福与观............................................................................ 15-20
三、我国国民幸福现状及............................................................................20-26
(一) 我国国民幸福现状............................................................................ 20-23
(二) 影响我国国民幸福的............................................................................23-26
四、增加我国国民幸福的............................................................................26-40
(一) 深化体制改革............................................................................26-28
(二)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28-31
(三) 加强文化建设............................................................................31-34
(四)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 34-38
(五) 推进生态文明............................................................................38-40


结语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找出幸福的“最大公约数”是政府责任。本文认为需要客观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客观地反思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质及其弊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真正回归到实现国民幸福上来,而将增加国民物质财富的经济增长当成工具手段。本文还结合当前我国国民幸福现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影响国民幸福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并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路径。鉴于笔者水平、经验等的不足,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幸福话题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会愈加丰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