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张载仁爱观全释
“仁”在张载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张载十分重视这一道德观念,他称“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为人。学者学所以为人。”①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张载此处所说的“学所以为人”便是要学习如何成仁。另外,张载多次提到“仁”是成为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大德敦化,然后仁智一而圣人之事备。” ?这是说大德敦化之后仁智就会一本而现,仁智双彰,便可“圣人之事备”。“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③“存乎”指依存于,在于,就是。故可知张载将“圣”的定义确定为仁智的结合。这样仁与智的结合就成了成为圣人的充分条件。而“圣门学者以仁为己任” ? “君子于仁圣,为不厌,诲不倦,然且自谓不能,盖所以为能也。”⑤也说明了圣门学者自身也以弘扬仁、践行仁为责任,行仁不厌,教仁不倦,并且唯恐自己做的不够。
张载对“仁”的界定不是很明确。他指出“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鲜。”⑥认为仁的涵义极广极大不能轻易界定,加上人很难做到,所以很少有人能准确言说此仁,因此只能从他的思想言论中去提炼仁的涵义。
1.1张载之“仁”范畴释义
张载在《正蒙?有德篇》中从两方面概括仁的含义:“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⑦王夫之将此理解为:“小者不遗,知天性之在人;大而无外,知人之可达于天。” ?这是说“仁”之全体具存于人性之中,只是因其推行的不同情况而有小大之分。刘倍将此句解释为“粗之而无穿窬,精而非有而不取,微之而恻隐,大之而如天,皆吾之一念耳。扩充之时,义大哉!” ? “如天”是张载之仁在本体层面的表现,从仁根源的角度来说的;“恻隐”是仁在微观层面的表现,从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说的,同样是仁,但却是仁的不同层面。将仁从“恻隐”推往“如天”,渗透于各个层面,使之微小而无遗漏,广大可达于天。如此,方能“不可胜用”................
.................
第2章张载仁爱观的特点
2.1仁爱范围的扩大:爱必兼爱
2.1.1爱必兼爱
传统的儒家学说主要讲求“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即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亲疏厚薄差别的,强调儒家施行的爱是需要由“亲亲”幵始、扩展至“仁民”的差等之爱。而墨家则主张:爱人就应当“兼爱”、“远施周遍”,不应该有所区别,就如同“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照天下之无有私也。” ?认为爱可以如同日月般照亮天下万物,而没有任何偏私。孟子曾经辩驳墨家的“兼爱”:“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②张载提出,“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使仁爱的范围更加全面,使仁爱的施行更加平等与广泛。但是“爱必兼爱”的说法,却被杨时等人怀疑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相似,质疑张载是否流于墨家之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分析张载之仁。张载的仁具有形而上的宇宙根源,在张载那里,仁的终极根源是太虚,直接根源则是天地之性。太虚和天地之性赋予仁广泛平等的特点,使张载之仁具有以自身的个体观望整个宇宙的能力,也使仁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修己、爱人,还扩展到爱物。尹和靖曾说:“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为人自小了,若能自处以天地之心为心,便与天地同体,《西铭》备载此意。”④因此,张载的仁不再像孟子之仁那样必须将此心推往四海之内,而是首先立太虚根源这个前提。有了这一前提,仁便广泛、平等、观照宇宙一切事物。
从本体论角度讲,张载之仁本身就宽广无边,便不需要再如孟子般推扩此心。张载的“爱必兼爱”就是从本体论角度提出对普遍之爱和平等之爱的追求,一视同仁,更无分别。
另外,还需要将“爱必兼爱”与张载的“民胞物与”相联系。从现实角度看,张载之仁表现为以“民胞物与”为其思想特色的“爱必兼爱”。“民胞物与”并没有否认宗法家族社会的结构和差等之爱,反而能够兼容合理的差等之爱,使仁爱更具普遍性,增强人们的思想共鸣。..................
.........................
第3章《西铭》仁孝思想及其特点.................................23
3.1《西铭》的“民胞物与”思想.......................................23
3.2以仁孝体现仁爱的特点..............................................30
第4章张载仁爱观的哲学史价值和现代意义................33
4.1哲学史史价值.............................................................33
4.2现代意义...................................................................35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张载仁爱观是融会贯通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体系之中。其仁爱观的本体论基础为性与太虚。张载将“性”作为“仁”最直接的根源,性的全面而平等的特点也会下延到仁,成为仁的特点。张载将“太虚”作为仁的终极根源,太虚所具有的无限性、包容性、永恒性也使张载之仁更具包容性,更加全面与平等。太虚和性的特点赋予仁全面性、包容性、平等性、无限性、永恒性的特点,故自然而然得提出以“爱必兼爱”为纲领的,更宽广、更平等的仁爱观。
张载的仁爱观,特别是“爱必兼爱”思想,往往被学者们认为流于墨家邪说,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张载仁爱观和墨家“兼爱”思想的本体论根源、实践的出发点,与“利”的关系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张载仁爱观并非墨家思想,亦非儒家与墨家的综合,其属于儒家仁爱观。只是借用墨家概念,来突出儒家仁爱观的全面与平等。 就其意义而言,儒家论仁虽也有一些心性论内容,但侧重点更多是从情感方面或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来对仁进行阐发。张载则进行了本体论和心性论层面的突破,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探究了仁的双重根据,形而上的终极根据是天(太虚),人性论层面的直接根源是性(天地之性),这样就为“仁”设定了丰富的宇宙论和体论基础。在为仁建立起超越性的宇宙论根源后,以平等而全面的仁爱兼容现实生活中差等的仁爱,使理论与实践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故张载仁爱观是一种肯定血缘同时又超越血缘的普世仁爱观,其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对指导人们修己、对人、待物等方面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论文至此结束,整篇论文是依张载仁爱观为线索,分析张载对儒家仁爱观的理解和突破。由于学识和理论水平的限制,我对于张载仁爱观的把握还有很多不足,而且深度上也恐挖掘不够。不周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张载仁爱观研究-兼论《西铭》仁孝思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张载,仁爱观,特点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