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理一分殊"的提出及早期发展
1.1程颐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背景
1.1.1佛教华严宗、禅宗思想的影响
佛教华严宗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事事无碍"思想,也就是说,每一事物中都包含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全部的体现在每一事物中。为了论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为了能为佛家晦浬的语言做一个通俗的阐释,法藏列举了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并以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它们。首先,法藏列举了 "金狮子例"。金狮子的每一处毛发中都尽显金狮子的全身形象,毛发中的金狮子的每一根毛中也都有金狮子的全身形象,而这些又都反映在每一根毛中。如此一来,乃至无穷。其次,法藏列举了 "十镜例"。法藏取十面镜子,于上下八方各置一面,各面镜子之间均匀距离一丈远,各面镜子的镜面都相对着。然后,在这十面镜子的中心点安放一尊佛像,同时,点一烛火来照向佛像。这时,处于十面镜子中心点的佛像就分别出现在这十面镜子当中,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各面镜子中间还有镜子,以此类推,层层扩展下去,每一面镜子当中都有佛像的影像呈现,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在这无穷多的镜子当中呈现着无穷多的佛像的影像,每一面镜子当中都有佛像的影像和各面镜子及其中佛像的影像。
法藏列举的第三个例子便是"帝网天珠例"。上帝的宝冠是用明亮的^^珠编织而成的。在任何一颗宝珠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各颗宝珠的形象。这颗宝珠是这样,其他各颗宝珠当然也能反映所有宝珠的形象。接着法藏论证,在西南方的一颗宝珠上点一黑点,那么所有宝珠上就都有了这一黑点。这说明一一宝珠皆一时顿现一切宝珠的影子。这一颗宝珠能显现各颗宝珠的影子,另一颗宝珠也会显现这一颗宝珠的影子,以及这一颗宝珠中所包含的一切宝珠的影子,这样无穷的反映下去,就有了无边无际的宝珠的影子。而这无边无际的宝珠的影子"皆在此一珠中炳然递现"。这就是说,"一珠即是一切珠,一切珠即是一珠",同样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于"事事无碍"的理论来源于"理事无碍"。因此,华严宗认为:"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①也就是说,在华严宗看来,"理"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每一"事"中包含的是"理"的全体,而不是"理"的部分,..................
................
第二章"理一分殊"的传承与成熟
2. 1朱熹对"理一分殊"思想的继承与研究
2.1.1朱熹对前期理学家的继承和发展
朱熹在跟随李侗做学问时,由于其师李侗是程颐的二传弟子,因此,朱熹的思想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些程颐思想的影响。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同他的前辈一样,他也很热衷于研究宇宙本体,万物本原之类的问题。因此,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他直接继承了程颐的天理论思想,并且把天理作为自己理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熹提出了将"太极"作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本体的学说。他所说的"太极",犹如程颐所讲的"天理"一样,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的,可以统领万事万物的。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首先是通过研读周敦颐的《通书》而形成原始概念的。朱熹在《通书解》中说:"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受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一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①其中,"合万物而言,是一太极",是"理一";"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是"分殊"。从他的这一段论述中,不难看出,他正是在潜心研读过《通书》之后,才对《通书》所阐述的义理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和概括。朱熹的这段论述,从本末关系上看,五行之异是末,二气之实只是一个中间的过渡阶段,而真正的本则是那个一理之极,也就是"太极"。合天地万物总而言之,是一个太极。然而太极作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体,它只有一个,它是万物之体,是整个宇宙的本体,整个宇宙受它支配,因此说,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分有着这个"太极"的本性,又可以说,万物中各有一太极。这里,他初步地表述了作为万物本体的太极和受它所支配的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一与多,一理和万殊的关系,所以朱熹又说:"一实万分,万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处。"②由此,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便有了 "理一分殊"思想的影子和雏形。
朱熹在《通书解》中所提出的"理一分殊"思想,逐渐地成为了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此后,他又在《朱子语类》中明确指出:"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
第三章历代学者对程朱“理一分殊”的批判与改造......................................................... 21
3.1陈亮批判程朱“离器言道”的唯心主义................................................................... 21
3.2明中期学者对程朱“理一分殊”思想的批判与改造............................................... 23
3.3明末清初学者对程朱“理一分殊”思想的改造与发展........................................... 27
结语
"理一分殊"自程朱提出直至将其发展至理论成熟以来,这一命题不但成为宋儒研究理学的中心论题,更因为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缘故,成为了明清众多学者研究宋代理学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着眼于"理一分殊"命题本身的理论内涵,一方面又对程朱唯心主义的"理一分殊"加以批判,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所以说,"理一分殊"这一命题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学者推崇,时至今日,他仍然是现当代学者研究宋明理学的核心论题。总之,"理一分殊"的内涵和它所要研究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其实研究至今,不外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相与殊相,抽象与具体,体与用等几种关系罢了。
这其中,冯友兰,刘述先,陈荣捷等几位学者在研究"理一分殊"时,都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予了阐释。冯友兰先生对于"理一分殊"的理解,是从逻辑的角度入手分析的,他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支撑其为该事物的理,这便是"理一",而这一类事物中又有许多同类但不同属性的事物,便是"分殊"。他所分析的"理一分殊",正是一种共相与殊相的关系,也是一种站在中西结合的立场上进行的分析。作为第三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刘述先,则试图从现代性的角度对"理一分殊"进行诠释,首先,他强调超越理境的具体落实,他认为,超越境界的是无限,是"理一",具体的实现过程是有限的,是"分殊","理一"和"分殊"应该兼顾而行,当代整个世界的哲学呈现出一种"理一分殊"的局面。在朱子学研究领域里成绩突出的陈荣捷先生,则认"理一分殊"的"分"应该读作去声,作义务,职分理解,而不应该读作平声,因为在陈荣捷看来,"理一分殊"中的"分"字,不应该仅仅当作分开,分别去理解,而应该包含有职分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同样的道德原则,因为每个人所具有的身份,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所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就不同。.....
试论"理一分殊"的理论建构与发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理一分殊,理,理气关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