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1.1.l选题目的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自此,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议题,学术界对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方面,对此问题的研究是规范中国发展、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客观要求。二战以后,面对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对经济霸权地位的争夺,发展问题逐渐被各国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明白了“不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纷纷寻求发展的捷径与出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站在资本主义的阵营上,为实现自身“再发展”的需要,积极去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离发达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何发展自己怎样应对世界发展趋势,都需要明确的发展观作以指导,统一行为,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具体目标。
另一方面,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是新时期实现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一个从探索到系统形成再到深化提升的渐进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遭受了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弯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要想实现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梳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摸清发展规律,便于我们坚持更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达到共同富裕,解决人与社会环境、资源等迫切问题,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生,研究此题目,能够使自己将所学知识全面化、系统化,深入化,从而更加深刻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这些无疑都会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受益匪浅。
1.1.2选题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我们仍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距发达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应对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更为明确、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发展观作为指导,统一行动,只有这样刁‘能实现我们发展的具体目标。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学术界对科学发观以及党的发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人对几代党的领导核心的发展思想之间关系的误解,比如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前三代党的领导核心的发展思想的否定,也有人认为凡是科学发展观提到的三代党的领导核心过去的发展思想都有。科学发展观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核心不倦探索的结果,它与前三代党集体的发展思想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不能割裂、曲解甚至对立。因此,就很有必要对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进行有益的探讨。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主旋律,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演进研究,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是一瞰而就的,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问题一个不断深化和日趋成熟的认识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演进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拓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更好更坚决地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史实和评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追溯几代领导核心的发展思想,并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摸清发展规律,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示,既可以使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又便于我们求真务实地落实和贯彻这一更为科学的新时代的发展理论。而且有助于人们在历史地看待这一问题之后,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路上,正确把握发展的道路、路线和战略,理解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灵活地利用发展条件,抓住机遇,富国强民,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
就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情况看,在整体上,关于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尤其是研究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更多。其中,专门论述发展观方面的专著有杨菲蓉、江传月等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高燕宁等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概论》等。
王国平在《共和国历史上发展观演变及其启迪》一文中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从发展观演变角度观察,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赶超,,发展观、“姓资姓社,,发展观、“硬道理”发展观、“第一要务”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y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共和国历史上发展观演变及其启迪[[J].理论前沿,2007, (14): 8.
[2]许庆朴,刘芳.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6, (3): s8.
[3]康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演变[J].甘肃理论学刊,2004, (6): 28.
[4]石仲泉.毛泽东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湘潭大学学报,2006, (s): 9.
[5]夏禹龙,试论邓小平的发展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 (6): s6-s8.
[6]李俊彪.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J].理论月刊,2007, (2): 22-23
[7]龙观华.论江泽民的发展观[[J].理论月刊,2003, (2): 12.
[8]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李君如.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科学发展观[[J].理论动态,2004, (82): 1.
[10]李兴山.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正确把握辨证关系[[J].理论动态,2002, (33): 10.
[11]王健,张燕娣,李立凡.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比较一兼论科学发展 观的历史地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 (6): 23.
[12]田)I}.论我党“发展观”的传承与接力[J].理论前沿,2004, (20): 2s.
[13]刘桂山.“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希望—西方学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实践[N].参考消息,2004-06-03 (1 s) .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37.
[1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4.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485.
[1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15.
[18]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2.
[1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7.
[2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25.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6.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5.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7.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7.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8-249 .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9.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绪论 10-17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0-11
1.1.1 选题目的 10
...............................
第2章 毛泽东对发展思想的初步探索 17-24
2.1 毛泽东发展思想形成的背景 17-18
2.1.1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17
...............................
第3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4-31
...............................
第4章 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创新和深化 31-38
4.1 江泽民发展思想形成的背景 31-32
...............................
4.3 简评 36-38
第5章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发展思想的升华 38-48
...............................
5.3 简评 45-48
第6章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发展思想的继承、创新及其启示 48-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