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当今时代,人类而临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己严重威肋、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有些专家甚至预言说21世纪人类最大的挑战就是环境生态问题。因此,在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为此弹精竭虑、出谋划策,力图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探索有效改善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而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尤其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普遍呼吁建立新的发展观的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无疑会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在现实意义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尤其是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一大理论创新。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正确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最大限度的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并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国外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自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己经开始了,而且从关注生态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层而逐步深入到对产生生态危机的制度分析层而国内自二十世纪90年代后关注生态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提出了生态文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它致力于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揭露、分析和批判,也试图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种种设想和主张。它为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鲍德里亚、阿格里塔的消费社会理论等逐渐为中国学者所重视。
国外学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重点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其中,许多学者都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理论养分,作为自己立论的重要理论依据。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做了忠实于原本的挖掘与分析,的确对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是,他的研究也存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化的倾向,因为毕竟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三大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其关注的对象与研究的重心仍然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态思想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中心内容。
除了福斯特的阐释,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中也蕴含了大量的生态学思想。霍克海姆、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批判了启蒙以来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以及《革命与反革命》中指出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破坏源自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从而从单纯的技术批判转向了更高一层的制度批判。莱斯与阿格尔开创并发展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发展出了异化消费概念。之后,1997年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里提出,资本主义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第一类矛盾外,还有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第二类矛盾”,并在此基研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理论,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最终只能以生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发展线索,基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生态学的修正与补充,不同于福斯特对马克思文本的历史考察虽然它们不是真正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但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第1-}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匕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胡锦涛.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马克思.18W年经济学析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4]刘湘溶.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6]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析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7]潘仁,土裕毛,关晓光.自然辩证法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8]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9]徐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0]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1]余谋昌.生态析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2]宋国涛,金歌.中国国际形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9-14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9-1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4-22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22-26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性 22-23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关系中关注生态问题的 23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 23-24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42-66
5.1 对中国生态问题的反思 42-44
5.2 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44-56
5.2.1 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 44-48
5.2.2 邓小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 48-51
.........................................
结语 66-67
参考文献 67-7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1-72
致谢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