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1. 1选题背景
(1)宏观背景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
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项目背景
2006年10月25日,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迟国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06&ZD039) "}
项目的执行期限是2007年1月一2009年12月。其中“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五个子课题之一。
2选题意义
(1)为科学技术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基础
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科学技术评价的关键,如果指标体系不合理,则无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都不会有任何意义。本文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科学发展内涵,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2)为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中国典型的省级行政区科技发展进行评价,客观反映各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揭示各地区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助于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和科
学发展战略规划。
(3)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使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公众,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核心。
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1.2.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2]。2007年10月15日,党十七大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指出:“在
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e
科学发展观新构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五个要求”。“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三
个基本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科学发展观新构想的五个具体要求[3]0
1.2.2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科学技术评价是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科学发展,科学技术评价因子分析,组合赋权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科技发展状况的综合描述。
科学技术评价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一是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科学技术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二是科学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具体包括指标赋权方法和评分
方法,这是科学技术评价的核心;三是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发现各地区科技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促进各地区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依据,这是科学技术评
价的目的和归宿。
.2. 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特点
(1)评价应反映出科技发展的地域性差异。评价结果应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区科技发展的显著性差距,从而为国家制定区域科技政策、实现不同地区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
了依据。
(2)评价应反映出不同地区科技发展的特点。评价结果应反映出各个地区科技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各个地区发挥固有优势、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科技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3)评价应反映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能力。评价结果应反映出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能力,从而反映了科学技术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程度,体现以
人为本的评价思想。
.3国内外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 3. 1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DECD的科技评价指标是由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科技工业司((DSTI)编制的,该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成员国的科技政策和环境、促进各国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
该指标体系分为S本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评价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7.
[4] DECD. The 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tivities[M]. Paris: OECD Publishing, 1994.
[5] IMD.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7[M]. Lausanne: IMD Press, 2007.
[6] World Bank. 2008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ress, 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8」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 20(6):
663-668.
[9]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
综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 (2): 37-38.
[10]吴强,梁裸.基于文献聚合分析的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 23(S): 72-77.
[11] Tisdell Clem, Gao Zhicun. China's reformed scienceand technology system: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J]. Prometheus, 2004, 22(3): 311-331.
[ 12] Shinichi Kobayashi, Yoshiko Okubo. Demand articulation, a key factor i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present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J]. Science&Public Policy, 2004, 31(1): SS-67.
[13] Hariolf Grupp, Mary Ellen Mogee. Indicators f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how robust
are composite indicators[J]. Research Policy. 2004, 33(9):1373-1384.
[ 14]郭冰洋.用动态筛选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5, (11): 42-43.
[15]孙兰学.科技创新指标的设计和评价[[J].中国统计,2007, (3): 41-42.
[ 16]赵金楼,刘国岩.创新型大企业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筛选的阶段式综合算法[,].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9, 26(1): 124-126.
[ 17]张锦高,李忠武.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
32-35.
[18]张立军,罗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 (18): 63-65.
[ 19]胡艳桃.我科学发展,科学技术评价因子分析,组合赋权国主要省会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J].理论与实践.2008, (7): 51-52.
[20]钟太洋,黄贤金,李璐璐,王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
2006, 28(2): 154-161.
[21]陈艳,单红梅,周毅.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2): 89-92.
[22] Saa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977, 15(3):234-281.
[23]朱顺泉.泛珠三角各省区科技实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 (1): 62-63.
[24]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2006, 36(4):
122-131.
[25]涂姗,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 23(1): 55-59.
[26〕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嫡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7, (10): 20-25.
[27]余建星,谭振东.基于组合赋权及TOPSIS的绩效定量评价研究[[J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 (11):
46-50.
[28]王学军,郭亚军,赵礼强.一种动态组合评价方法及其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J].管理评论,2005,
(12): 40-43.
[29]王元地,潘雄峰,刘凤朝.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预测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 (5):28-29.
[30]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12,15-18.
[31]余锦华,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8, 58-69,176-177.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10-20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0
1.1.1 选题背景 10
1.1.2 选题意义 10
1.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10-11
1.2.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0-11
1.2.2 科学技术评价的含义 11
1.2.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评价的特点 11
1.3 国内外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1-13
1.3.1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1-12
1.3.2 国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2
1.3.3 学术文献整理得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12-13
1.3.4 现有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1.4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8
1.4.1 指标筛选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4
1.4.2 指标标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4-15
1.4.3 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7
1.4.4 现有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7-18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8-20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8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8
1.5.3 本文的研究框架 18-20
2 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20-25
2.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0
2.2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20-21
2.2.1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高频指标的海选思路 20
2.2.2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可观测原则 20
2.2.3 指标客观数据的聚类与因子分析筛选思路 20-21
2.3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1-24
2.3.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的海选 21-22
2.3.2 指标筛选前的数据标准化 22
2.3.3 指标类别提取的R聚类 22-23
2.3.4 信息含量最大指标筛选的因子分析 23-24
2.4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标准 24-25
3 基于 G1-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 25-30
3.1 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建立的原理 25
3.1.1 组合权重的确定 25
3.1.2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25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5-28
3.2.1 G1法对主观权重的确定 25-26
3.2.2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客观权重的确定 26-27
3.2.3 基于主客观评价结果偏差最小的组合权重的确定 27-28
3.3 评价指标的评分 28-29
3.4 科技评价模型的建立 29-30
4 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研究 30-50
4.1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0-37
4.1.1 评价指标的海选 30-32
4.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标准化 32-35
4.1.3 R聚类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的筛选 35-37
4.1.4 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性的判定 37
4.2 典型省级行政区的科学技术评价 37-42
4.2.1 G1法对指标主观权重的计算 37-38
4.2.2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指标客观权重的计算 38-39
4.2.3 基于主客观评价偏差最小的组合权重计算 39-40
4.2.4 灰色关联度对指标得分的计算 40
4.2.5 综合评价结果 40-42
4.3 典型省级行政区科技评价结果分析 42-47
4.3.1 中国科技发展总体特征分析 42-44
4.3.2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4-46
4.3.3 基于权重的影响科技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46-47
4.4 对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47-50
4.4.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产出水平提高 47
4.4.2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47-48
4.4.3 促进各地区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 48-50
5 结论 50-52
5.1 主要工作 50
5.2 主要结论 50
5.3 主要创新与特色 50-51
5.4 研究展望 51-52
参考文献 52-54
附录A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54-55
附录B 中国14个典型省份科技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55-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6-57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