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在国内外声誉风险度量研究的基础上,理清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理论,并以 A 商业银行为案例,探究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相关问题。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随着金融市场逐渐完善和开放,银行业不仅面临更加白热化的竞争,而且面临的风险也前所未有。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银行业也在过渡之后展现出新的格局。根据 2017 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持续与稳定增长,但相对的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目前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证券业、保险业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金融业整体稳健增长的同时,参与主体趋于丰富,各种衍生品趋多,行业风险需要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在银行业繁荣背后,并非所有商业银行都能稳如泰山,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行业环境,对于风险识别与应对方面并不重视,还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些机构“如履薄冰”,“昙花一现”。商业银行除了面临“脱实向虚风险”、“偏离主业风险”、“公司治理失效风险”、“激进经营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之外,声誉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信息相对开放的环境下,以及客户选择性过广,声誉风险发生往往对银行的打击是致命性的[1]。所以商业银行不仅仅要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银行的声誉风险、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能否持续运营、成长壮大的重中之重。声誉风险已然上升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成为了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理论角度来看,以往研究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研究并不少,但能够从声誉风险角度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在理论研究层面,普遍对于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多是通过推演的方式,探讨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声誉风险的危害情况与监管方式,事实上并没有从宏观角度贯穿声誉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相对片面。能够以声誉风险角度进行研究的也多是将其视为一种其他风险的伴生风险,对其研究重视程度不高。对此,本文在对声誉风险研究中以商业银行为蓝本,探讨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相关要素,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商业银行运行中声誉作用机制的约束条件[2]。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竞争环境趋于恶劣环境下,声誉风险因素影响也在不断改变中,在新环境、银行业新背景下,探究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银行的应对策略组合将成为理论亟待完善的部分。
1.2.2 现实意义
从现实角度看,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虽然不具有显性特征,但确实隐含在商业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商业银行任何领域、部门、行为以及内部管理问题,都有可能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往来产生联系,并隐含声誉风险。一旦利益相关者进行负面传播,将对商业银行产生不确定的损害。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部分银行认为只有被曝光的负面消息才算声誉风险发生,进而评估损失。进而国内商业银行把声誉风险的防范重点放在了声誉风险舆情控制环节,而不是声誉风险的产生根源。本文在国内率先从声誉风险的角度分析了银行风险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希望通过揭示声誉风险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特殊作用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正确认识声誉风险,通过扎扎实实改进内部经营管理,认真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从根本上消除声誉风险隐患。正因如此,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需要管理层的重视,其风险形态也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孤立的,而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在当前银行业竞争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则可能被无限放大。因此,很多商业银行开始重视自身的舆情管理和声誉管理,使其视为与银行其他职能同等重要。但目前来看,多数银行虽然意识到声誉风险的关键意义,但并未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管理目标也并不明确,甚至管理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研究中以 A 商业银行为研究蓝本,探究声誉风险管控的相关因素,并通过识别、评估与管理完善实现对银行声誉风险的控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并固化为一般的工作机制。
......................
2 银行声誉风险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含义
2.1.1 声誉的含义
“声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声望和名誉,是某种事物在他人看来的印象和声望。一般来说,“声誉”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解读。
从管理理论角度看,声誉是特定人或是群体对某种事物、组织的信赖程度。Akerlof(1970 年)研究认为,声誉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相互交流之后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外部人们的观点、看法和反馈。在企业竞争环境中,来自西方的契约精神要求竞争主体具有一定原则,但是由于无法做到完全的信息透明和对称,因此信誉的良好程度就成为企业组织竞争中的良好保证,这也是企业对外的“气质”,是企业产品在品牌经营中产生的结果。事实上这种结果有正向也有负向,对企业的内外部管理具有一定反作用。事实上,声誉从理论角度理解更强调内涵层面,容易脱离企业管理现实,由此延伸出的声誉风险也较为模糊,对声誉机制的形成、声誉的测量和声誉的管理缺乏借鉴意义[5]。
从企业组织“声誉”形成机制角度看,Fombrun(1990 年)的研究,企业声誉并非来源于内部,而是来源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企业组织在内部管理信息、财务信息披露之后,利益相关者基于披露的信息的相关判定的总和。该企业组织的经营情况依靠企业和市场形成社会责任与准则水平,通过外部体现出来,形成企业组织的“声誉”。这种声誉概念的制定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企业声誉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从企业组织行为角度看,“声誉”是企业以往行为的最终结果。Weigelt 与Camerer(1988 年)研究认为“声誉”是企业过去行为中对于产品态度、品质的指标,这种指标和结果最终将从企业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最终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类定义着重强调企业组织过去的行为结果,而忽略了当前情况下对企业声誉的管理与干预。
........................
2.2 声誉风险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2.2.1 声誉风险的特征
声誉风险与商业银行企业风险相比较为特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成因多样化特征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对于银行影响深远、可大可小,从成因角度看也十分复杂。从成因看,一部分声誉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管理,由于经营不善、管理问题,对其风险的监控则需要从内部入手;有的声誉风险属于其他风险伴生物,则需要从其他风险管理入手,再进行危机管理;还有的来源于银行外部环境,包括竞争对手的策略、舆论恶意导向以及行业变化等因素,管控的因素更多。因此,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较为抽象。从国内外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虽然已经产生对其的量化与管理措施,但并未得出标准、有效的管理手段。这种情况的主要就是因为声誉风险成因多样化,可以说随处都无风险,也可以说随处都是风险隐患。因此,不用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及对声誉风险理解进行处理,从不同成因的出发点进行管控,最终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2)风险关联性特征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声誉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八大风险之一,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等并列,需要受到银行的关注和管控,尤其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声誉风险的危害将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他风险的发生。同时,相对的,商业银行其他风险也往往伴生声誉风险的产生。即使是银行十分小的操作失误,或是内部结构的良性变更,都有可能在发酵之下形成外部舆论压力,引发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表 2-1 为其他风险与声誉风险的关联性。
.......................
3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 A 商业银行为例..........15
3.1 A 商业银行概况........................15
3.2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现状........................16
4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实证研究...............................22
4.1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度量的目标............................. 22
4.1.1 达到国内外商业银行监管的一般水平...................22
4.1.2 服务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22
5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提升策略分析........................33
5.1 构建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33
5.2 A 商业银行管理制度的完善.....................34
5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提升策略分析
5.1 构建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A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首先需要在宏观角度优化风险的应对能力。在声誉风险出现之后,要能够积极应对,减少声誉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具体来看,A 商业银行需要构建与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银行整体风控体系当中。同时在银行组织架构上进行完善,增加声誉风险应对小组,对声誉风险进行检测、管控与应对。
首先,在 A 商业银行原本风控体系下成立风险管控小组,风控小组组长作为声誉风险管控的负责人,同时作为银行对外新闻发言人,能够在声誉危机产生之后及时对外发声。在日常工作中,声誉风险小组下设的报告收集团队主要负责当地媒体信息的收集,对提及 A 商业银行的报道进行分析,挖掘潜在风险;内部控制团队对于识别的关键因素进行管控,保证因素处于正常阈值之内;风险处理团队则与新闻发言人配合,在对声誉事件、舆情进行应对、处理的同时,能够及时向公众进行道歉、辟谣、声明等行为,减轻舆情的负面影响。
..........................
结语
在当前银行业竞争环境下,声誉风险是银行必须面对风险,同时与一般风险相比,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衍生性。一般来说,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利益相关方,则就有可能产生声誉风险。任何不当的产品服务和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都可能成为发生声誉风险的诱因,进而声誉风险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同时,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对声誉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则成为关键问题。具体来看,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舆情研究中,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舆情。其一是来自于银行服务层面;其二是来着银行产品层面;其三是来自银行资金安全方面;其四是来自其他方面。
在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本文结合 A 银行管理现状以及当前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五方面的管理问题。其一,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概念不清晰,管理无从下手;其二,银行服务存在漏洞,声誉风险容易发生;其三,管理不完善,容易引发声誉风险;其四,缺乏声誉风险防范意识。
在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识别和评估中,本文选取了 11 个管理因素,通过AHP 层次分析以及专家的模糊判断,最终确定“不良贷款率”、“对外披露完整程度”、“信用评级”、“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使用率”几个因素容易引发银行声誉风险,需要银行重点管控。
在 A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方面,本文通过研究认为 A 商业银行除了对识别的因素进行重点管控之外,还需要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流程、制度的可控性。同时,在管理理念上要树立声誉风险管理意识,而不仅仅是提升员工的服务态度、礼仪规范,真正提升人员道德素质和风险防范素质。
参考文献(略)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工商风险管理研究--以A商业银行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工商管理论文,声誉风险,商业银行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工商管理文章
- HC公司生产工商管理流程改进研究
- 修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及防范对策之
- BN保险公司理赔人员绩效工商管理研究
- PPP模式风险分担机制之工商管理研究
- 泡沬经济动态预警之工商管理研究--基于房地
-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蒙古国商业银行效
- 税务系统行政执法内部控制之工商管理研究--
- TJ公司制动机技术创新战略之工商管理研究
- 天一旅行网在线服务优化之工商管理研究
- S出版社编辑岗位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之工
- 基于价值链的瑞东农牧工商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 阳信县肉牛产业集群式发展之工商管理研究
- ZJ农业公司经营模式之工商管理研究
- 工商管理视角下基于X集团的企业并购整合安
- 肇庆市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优化之工商管理研
- 质量安全追溯对阳信肉牛产业发展影响之工商